劉軍
摘 ?要 ?紫砂壺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品,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從田埂間喝茶的器皿發展成文人的雅玩,如今更是藝術品市場上炙手可熱的藏品,它以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現代審美設計理念,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本文以紫砂壺“祝壽”為例,淺談其造型設計和藝術魅力
關鍵詞 ?紫砂壺;祝壽;造型設計;藝術魅力
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一種抽象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各種藝術品流傳下來,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無限的遐想,讓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價值和情感力量。紫砂壺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品,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從田埂間喝茶的器皿發展成文人的雅玩,如今更是藝術品市場上炙手可熱的藏品,它以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現代審美設計理念,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
紫砂藝術個性鮮明,經過歷代制壺人的傳承和無數文人雅士的參與創新,發展出千奇百怪的造型,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審美,優美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價值使紫砂壺成為人們心靈和情感的寄托。紫砂壺“祝壽”(見圖1)承載了中國民間傳統的祝壽文化,表達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祈福和祝愿,它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感悟、真心的祝福,蘊含著對人生幸福的理解,因而有了不一樣的神韻。《論語·雍也》中提到:“知者樂,仁者壽”。儒家強調“仁者壽”,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人們應做到樂善好施、與人為善,從精神層面獲得喜悅和滿足,便能健康長壽。這告誡人們,想要獲得身體的健康和長壽,一定要學會修身養性,由內而外,從心靈和精神層面關注自身,保持積極的心態,從生活中汲取幸福快樂的營養,同時奉獻愛心、慈善關懷,讓幸福的暖流蔓延,這不僅是長壽的秘訣,也讓整個社會保持和諧。漢成帝時期頒布的《王杖詔書令》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敬老法令,法令規定:凡年滿70歲的老人,朝廷授予“王杖”,持有王杖的老人可以享受種種特殊的權利,連同自己的家人也可以享受特權。當人們對“壽”的尊崇成為一種明文規定深入到每個人心中時,壽已經不僅是個人的心愿,更是對整個社會尊老愛老、慈善關懷的倡導,這也是此壺內涵的延伸,所要傳達的主旨所在,提升了作品的情感意境。
紫砂壺“祝壽”結合了幾何形體和自然形體的造型特點,經過相融相合,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簡約而生動,給人以視覺和感覺的雙重美感。欣賞此壺,作品以圓器為基本形制,身筒呈飽滿的扁圓體,鼓腹突出,線條柔和流暢、具有張力,壺體上下勻稱,雖扁卻有精神氣,給人以骨肉亭勻之美,契合圓器“圓、穩、勻、正”的造型特點;壺底為圈足,圈足稍高撐起了壺身,平添了幾分挺拔之感,彰顯出端莊大氣與勁拔之勢;肩頸處過渡自然舒緩,平和收斂呈短頸,短頸與圈足上下呼應,具有結構美和形式美;壺蓋向上盈起自然的弧度,圓潤有余而不過于鼓起,與壺身渾然一體、挺拔有勢;壺流與壺把皆以竹節為造型設計而成,壺流為一彎流,從壺身自然胥出、轉折有度,從根部至流口由粗及細;壺把上承又婉轉而下,竹節線清晰明顯,彰顯出竹子頑強的生命力。流、把與壺身皆與壺身暗接而成,婉轉有勢,由壺流處向壺身貼塑竹葉,竹葉從竹枝上自然伸展而出,尖細的葉片層疊,給人以清雅秀氣之美。壺體彰顯出竹子深厚的根基、生命的張力,流、把彰顯了竹子節節向上的挺拔,又輔以竹葉的清雅飄逸,可謂將竹子的傲骨與清逸展現得淋漓盡致。壺鈕壽桃為原型制成,飽滿的桃子立于蓋面中央位置,一只成熟的大桃邊上躺著兩只正在生長的小桃,桃子造型塑造得生動可愛,十分形象,讓人垂涎欲滴,蓋面貼塑了桃葉,與壺鈕恰到好處地銜接,極具生動的畫面美,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作品選用優質原礦紫泥制成,其色澤醇厚紫潤、古樸敦厚,流露著古典美,散發著黯然之光,溫潤如玉,給人以穿越歷史的凝重感和沉靜美,奠定了作品清幽的基調。整壺結構精巧、比例協調,具有材料美、造型美和裝飾美,三者相互搭配,豐富了作品的藝術效果,提升了其整體文化意境。
作品融入了竹、壽桃兩種意象來表達“壽文化”,可謂匠心巧思,竹不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蘊含著剛正不阿、虛懷若谷等寓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人格的象征,同時竹諧音“祝”,有祝福的寓意;桃,又象征著吉祥,代表老人健康長壽的意思,有好運的象征,人們常用桃子來為老人祝壽,因此,竹與桃相融合并組成了“祝壽”的文化寓意,演繹著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人文魅力。
紫砂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人們將一塊不起眼的泥土經過靈巧的雙手化作一把壺,演繹大自然,詮釋著美好,詮釋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折射出不一樣的藝術魅力。身為一名現代手藝人,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熱情,學會將生活中的美一點點融進紫砂中,將紫砂藝術發揚光大。
參 考 文 獻
[1]候盼紅.中國古代壽文化起源與演變探析[J].黑龍江史志,2016(2):50-53,59.
[2]談周超.洗滌煩躁,清心安靜--論紫砂壺“一粒珠”的文化意境[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