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戈
近日,全國各地援鄂醫療隊分批次陸續離開湖北,湖北多地民眾自發歡送白衣戰士們。但與此同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又發生一起惡性傷醫事件。一場疫情遭遇戰,讓醫護人員職業的神圣性成為社會共識,但疫情過后,回歸常態,這種共識并不能自動延續。該如何讓醫護人員重歸神圣,重建和諧醫患關系?
博學且受人尊敬,是不同文化對醫生的共同定義。有學者對醫護人員職業的神圣性做過這樣的總結:其一,社會責任重。社會對于醫生這個行業要求的專業素養是極高的,每天看病是如履薄冰。此外,因為醫療行業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供方主導不能欺詐,需方有難不得拒絕,對醫生的社會責任要求極高。其二,成才周期長,不僅醫學院難進,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醫生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這是其他行業沒有的。其三,職業風險高,一線工作的醫生和護士感染疾病的概率要大,尤其是當傳染病暴發時。另外,由于醫學的局限性,醫療差錯難免出現,醫護人員常常處于負面情緒爆發的邊緣,受傷害概率也比其他的行業要高。在醫生和護士入行時,他們都要宣誓,醫生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言,護士的是南丁格爾誓言,現代社會,沒有哪個行業,在入行的時候,需要集體宣誓某種誓言,這也彰顯了他們的神圣性和獨特性。
但在復雜的日常生活和醫患關系中,醫護人員職業的神圣性常常被打上了問號。盡管比起十年前,中國的醫保制度的公益性不斷增強,個人負擔尤其是大病的負擔已經大幅降低,和同等GDP國家相比,中國醫保的覆蓋率和醫療水平也更高。但曾經一段時間醫療服務過度市場化造成的醫患對立認知慣性一時半會兒還未消除,醫護人員成為殉難者和出氣筒。同時,醫療制度設計和執行中的不到位,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制造這種怨氣。
例如,分級診療制度一直執行不到位,形同虛設,大家各種小病都要去三甲醫院,醫患容易產生對立情緒;一些地區的醫保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對醫院有巨額欠款,患者抱怨醫院不愿意收某些醫保的病人,進而質疑醫德;一些媒體的不實報道也成為醫患關系的離間者,例如深圳著名的“縫肛門”等等。
部分患者把就醫當作買菜,強調按質論價,不承認看病這件事的特殊性。曾經有一段時間,各級消費者協會積極介入醫患糾紛,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套用醫療服務,一些媒體也是這種觀點的積極推動者。去年發生的楊文醫生被殺案件,依然有不少人和部分媒體為兇手辯護,他們在貌似客觀地表達了殺人有罪的看法之后,把表達重點放在醫保制度、醫生收紅包及服務態度不好上來。這些看法是過去二三十年眾多傷醫、殺醫案兇手作案潛在的心理基礎。同時,不少醫生也拒絕自己職業的神圣性,認為這是一種道德綁架。
事實上,只要患者明顯覺得,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每一個具體的醫療行為與其收入相關,這種“神圣”感就永遠建立不起來。當醫療花費變成和餐館點餐一樣的賬單,擺在患者面前,接下來因為一塊一次性毛巾到底用了還是沒用的糾紛就必然會發生。
如何讓醫護人員重歸神圣?筆者認為,最要緊的先決條件就是堅持醫療保險機制公益化、福利化的改革方向;其次是讓醫護人員有和他們的學識及付出配得上的薪酬回報;第三是國家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投入,吸收更多的醫生和護士加入醫療領域中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就醫需求;第四是國家要鼓勵更多的民間投資進入到醫療領域,滿足不同層級的醫療服務。也就是說,更多的投入是補欠賬,這也是讓醫護人員職業重回“神圣”的條件之一。▲
(作者是財經評論員、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