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木則子 黃婕
茨木則子(1926-2006),出生于大阪市,被稱為“日本現代詩的長女”。1952年參與創辦詩刊《擢》,是日本現代詩壇的引路先鋒。自1955年出版《對話》以來,共出版《鎮魂歌》《寸心》《女人的話語》《看不見的郵遞員》《歲月》等二十余部詩集,翻譯的《韓國現代詩選》獲得1991年讀賣文學獎,在日本社會與文學界都極具影響力。
茨木則子少年體驗過空襲與饑餓的滋味,十九歲風華正茂時迎來日本戰敗,后來經歷了社會重建和經濟高速成長的國家巨變。她并沒有天才的才華橫溢,文字中鮮見激情澎湃和高大格局,只是常常對尋常生活點滴融入審視批判和女性的獨特感觸,用清澈的文字表達對美好的向往。其詩作大多短小輕盈,底色卻交織冷靜與溫暖,數十年來一直為日本民眾所愛。此次選譯的作品中,既有她廣為傳唱的代表作,也有尚未被介紹到中國的詩歌,以期給讀者一個相對完整的茨木則子詩作印象。
(1)我心
心靈的干涸枯萎
別去怨恨他人
很久以來是自己忘記了主動滋潤
脾氣的喜怒無常
別歸咎于朋友的過錯
想想到底是誰失去了沉靜平和
焦躁不安時
別怪罪身邊至親
一團糟是自己搞的
初心消失殆盡
別說都是因為生活
當初的志向
是否原本就過于羸弱?
所有的蹉跎
不要讓時代背鍋
別連那僅存微光的尊嚴 都要舍棄
至少
自己的心
要守住啊!
你們這些傻瓜!
(2)不倚不靠
不愿
再依附已有的思想
不愿
再追隨既往的宗教
已經不想
再因襲現成的學問
任憑它如何權威
不倚不靠
久居人間
從心底里認同的
不過如此——
靠自己耳聞目見
靠自己站穩雙腿
足矣
倘若非要倚靠
那就
唯有一張椅背是值得的
日本有“詩是人間最后的武器”之說,以《不倚不靠》為書名的詩集曾打破日本現代詩集銷售紀錄。《不倚不靠》《我心》的日文原作在日本傳唱極廣,雖然國內已有多種版本的譯作,因對詩的理解和文字處理的不同,這次按照自己的感受重新翻譯,算是舊瓶新酒。這兩首詩歌分別發表于1977年和1999年,數十年后的今天,反而覺得更顯深意。如果要形容茨木則子,核心詞一定是“獨立”二字。這兩首相隔了二十年的詩作,仍然可見其精神內涵。被各種影像聲音席卷裹挾、被種種紛繁蕪雜侵染滲透的我們,“至少,自己的心,要守住啊!你們這些傻瓜!”最簡單平實的文字,最是擲地有聲。道理總是知易行難,重溫這些詩句的過程中,詩人清冷的目光透過紙背,追問著:“你有沒有,連僅存微光的尊嚴,都舍棄了?你能不能,除卻一張椅背,再不倚靠旁物?”仿佛對這個時代的當頭棒喝。
(3)傻傻的歌
就在這條河邊
曾和你一起喝過啤酒
所以這里是我鐘愛的小店
七月的美麗夜晚
你坐過的椅子在那邊
不過當時我們是三人
幾盞小燈 朦朦朧朧
與你聊天 談笑嫣然
兩個人的時候
你總是嚴肅正經 從不隨便
不過我懂
你投向我的 深沉眼神
來吧,架起一座橋 通往我心
趁還沒其他人能這樣做的時候
我 會毫不猶豫地走過去
走向你
干脆造一座吊橋吧
令人無法折返
如同梵高油畫里有過的
阿爾的吊橋 質樸明艷
女孩子就是要被誘惑的
何況是你這般的人物!
(4)友人
如果對友人
沒有寄予過多的期愿
就不會驚呼“背叛”
沒有朋友 是理所當然
有那么一兩個 已是幸運非凡
若能數到十個
足夠多到有點厭倦
偶爾會面
相視一笑便有無邊的喜歡
即使相隔甚遠未曾謀面
也感覺到心有靈犀的瞬間
頻繁相見也不錯呢
哪怕相互把無聊抱怨
不想束縛別人
更討厭被拴
想離開,走就是
類似蘭波和魏爾倫的友情
是該避諱的壞例子
梵高和高更也令人不爽
最好莫過于“明朝有意抱琴來”
可惜無論男女老少
都因那種小女生般的友誼
被不切實際的想象附體
依稀記起
“昔日好友如果遠離
無異于不曾相識的過去
四月的酢漿草花
人們閑散的眺望”
那是誰的歌來著?
(5)一個人熱鬧
獨自一人時 很熱鬧
是吵吵嚷嚷的森林
夢想砰然炸裂
亂七八糟的想法噴涌而出
有雪絨花
也有毒蘑菇
獨自一人時 很熱鬧
是熱情奔放的大海
連水面也傾斜了
有狂歡之夜
還有誕生于晴日的青柳蛤
獨自一人時 很熱鬧
我發誓 絕不是故作倔強
獨處時寂寥之人
兩人相對 只會更添孤單
若很多人湊過來
便只有一路墮落下去了
未來的愛人啊
尚不知你身在何方
但愿你
獨自一人時
是最最熱鬧的 那個家伙
這三首詩相對比較小眾,我未見到在國內的譯作。比起前兩首的“正襟危坐、義正辭嚴”,這幾首詩更貼近日常,呈現小兒女戀愛交友的天真嬌態。《傻傻的歌》唱的是少女心事。戰后的日本,傳統女人還處在被動地位,悄悄愛上一個人卻只能暗自歡喜、暗自憂愁,最后一句少女懷春的嘆息可愛至極。《友人》和《一個人熱鬧》秉承了作者一貫的孤傲不群,與當今流行的“朋友只遇不求”“熱鬧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熱鬧”等網絡金句一脈相承,自上個世紀以來,引起無數人的共鳴。順便說一句,“明朝有意抱琴來” 是作者原文,并非我的意譯。作者熟悉中國文化,還曾為梅蘭芳做過一首長詩。
有過二十五年美滿婚姻的茨木則子,卻沒有子嗣,她說希望清靜生活、寫作到死。丈夫因病去世后獨居三十一年,最終的結局也如她所愿——2006年2月突發疾病猝死于書桌前。由于茨木則子去世數日后才被發現,她的離去常常被作為“孤獨死”的案例言及。但相信讀過她詩的我們都明白——茨木則子怎會死于孤獨?她不過是在一個人的熱鬧中悄然退場了。
責任編輯? 譚? ?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