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翊丹
我國的出口蔬菜備受國外消費者的“青睞”,發達國家卻并沒有將這種“依賴”視為習慣,所以綠色貿易壁壘就成為了這些國家擺脫“依賴”的手段。而這種手段也似乎成為了國際貿易領域中“公開的秘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為什么我國的蔬菜產業總是會被這種貿易壁壘“束縛手腳”?這種原因僅僅是由我國自己造成的嗎?我們應該如何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綠色貿易方面“見招拆招”?
一、積極進行國際合作
看到差去認清差距,接下來就要努力縮短差距,“拉近關系”,我國相關環境機構應積極的與外國環境機構達成良性的互動,了解學習國外理念制度差異,一個周邊國家友好廣泛合作,不僅要雙邊貿易更要多邊貿易。因為絕大多數的綠色貿易都是由發達國家設立的,其用意在國際社會上也頗多地招致發展中國家的不滿“情緒”,發展中國家大都依賴出口類似于蔬菜這樣的以大量的人力、土地、資源和氣候的農產品或者是工業初級材料。如何解決綠色貿易壁壘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種種限制已經成發展中國家共同的“老大難”問題,所以我國的有關蔬菜出口的機構或者是有關蔬菜出口的企業如果能與這些和我們面對共同問題的國家蔬菜出口機構或者是蔬菜企業達成這種兩國間的雙邊合作或者說是幾個國家間的多邊合作,或者說是形成類似于“東盟”這樣的區域性貿易組織,來共同商討或者是共解決發達國家綠色技術貿易壁壘的局限問題,甚至是有可能和共同制定的發中國家的有關于蔬菜等農產品的區域性標準以此來向國際貿易領域表達出發展中國家關于蔬菜進出口的態度與聲音,不僅對于我國蔬菜出口能夠最大程度的減輕局限,讓我國的 蔬菜能夠“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更能為發展中國家的蔬菜等農產品的出口開拓出一條前所未有的“獨一無二”的道路。
二、加快與國際標準化體系的對接
國際貿易領域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所有國家在同一個平臺或者同一個規則里好好的“玩耍”,我國蔬菜種植業的標準一直達不到國際水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國蔬菜相關檢測技術經驗方法管理制度,遠遠低于國際標準,所以努力向國際相關標準體系看齊彌補技術制度,關鍵短板。才是我國蔬菜生產等農產品出口的當頭大事。然而,如何確保我們的食品質量和安全標準的實施,縮短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盡可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們應該由專門機構,加快蔬菜的完善與修訂工作標準,建立和完善對蔬菜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法律法規,加快接近國際標準,并根據國際標準隨時更新調整,國際認可的標準體系標準在中國蔬菜生產的國際標準體系的對接。有時候我國的蔬菜并非是發達國家一直以為的“殘留過多”、“不健康”的種植管理,而是我國的檢測水平與國際上由發達國家一貫支持的國際標準不能達到一種“默契”。
三、完善綠色技術壁壘預警機制
規避綠色技術壁壘的風險,我們必須熟悉主要貿易伙伴,綠色技術壁壘的措施相應的參數需要注意相關指標的蔬菜生產和出口企業最后能夠根據自己所獲得的第一手信息資源,提前判斷出有沒有可能被綠色技術壁壘限制的可能性,這樣一方面避免信息模糊,另一方面也能有一個心理預期。一方面,由于世界經濟的發展水平不一樣,各個國家都不愿將自己的對外貿易的“短處”暴露出來,又想在某些國家的對外貿易的“長處”方面做做文章,所以這就導致國際性的貿易組織在面對這樣一個“多要求”、“難滿足”、“很復雜”的環境氛圍內做出一些“模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相對“柔和”的條約或者是協定。面對這樣的復雜的經濟環境,如果能提前對這些條約或者是協定有所深入的了解甚至是有些專門機構或者企業部門根據以往發達國家或者是在對外貿易領域中有豐富經驗,做到“精通”規則,那對于我國蔬菜甚至說所有類別的出口的商品都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另一方面,就算是我國對于國際貿易經濟的規則不能很好的掌握,最起碼可以做出一個能把損失降到最低的“提前量”,或者說做出一個可以預期的出口失利方面的損失的預計估算,從而做出一個相對完善的預計解決問題的機制。
四、完善蔬菜出口結構
我國其實擁有一個巨大的出口市場資源,因為我國蔬菜再生產一出口的數量上都遠遠勝過發達國家,但是在出口結構上的層面而言,我國卻沒有利用好這個優勢資源反而發達國家佔得先機,我們必須是蔬菜出口結構的優化不斷平衡結構使我國蔬菜出口,維持一個平穩狀態。這樣做不僅能夠在世界貿易經濟領域中為我國蔬菜等農產品的出口樹立一個“全能”、“多樣”、“立體”的蔬菜等農產品大國的“高大”形象。更能在處理具體蔬菜等農產品出現遭遇綠色技術貿易壁壘或者是其他貿易壁壘所局限的被動局面時,能夠有一個可以讓我國在同種類商品中的“緩沖”時間。比如,我國某種蔬菜出口遭遇出口危機,被綠色技術貿易壁壘所局限。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如果能有完同種類的蔬菜繼續出口出去,不至于使得我國這一種類的蔬菜在出口領域“全軍覆沒”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國外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也能最及時的彌補我國同種類蔬菜出口的“漏洞”,把綠色技術貿易壁壘的這種“不穩定因素”的因素所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