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熒
本文調查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總結經驗,在教學反思中提升等多種手段,實現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發展中的自我完善。國家、社會的重視,用人單位的關懷也是促進其就業的關鍵,同時高校人才培養應以教育教學發展的需求為導向,掌握扎實的教育技術的教師隊伍建設應以專業化為標準,學生能力的培養應以綜合素質教育為中心,學生職業能力訓練應以模擬、競賽為主要形式,重視大范圍、高質量的專業實踐。希望以此為教育技術專業提供理論參考。
一、聘用條件不容樂觀
畢業生的薪資、工作時間、工作環境以及工作單位的性質等聘用條件是保證畢業生工作質量的基礎。以近三年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的薪資待遇來看,68.18%畢業生的年薪在20000元以下,也就是月薪不足兩千元,而2018年遼寧省企業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為4092.5元,這反映了幼教行業工資水平偏低。從工作時間上看,59.09%的畢業生每周工作35~45小時,平均每天8小時左右,而20.45%的畢業生每周工作45~55小時,甚至有10%的畢業生每周工作55小時以上,即每天平均在9小時以上,每天有一個多小時的加班是工作中的常見現象。在調查中有些畢業生反映她們的加班工作大多是班級活動室環境創設、中午教研活動加班,如果趕上單位檢查、評估等事情的時候,甚至周末也會加班。這為他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壓力,付出多收入少的現狀反映出畢業生對工作環境并不滿意。特別是在民辦私立園中畢業生流動性大,很多畢業生忍受不了付出多而收入少的現實紛紛選擇其他工作。從畢業生工作單位性質上看,畢業生更多選擇到公立學校工作,這與公立學校教師待遇較私立學校高、工作穩定、有更多的發展機會等因素密切相關。從調查結果來看,即使不去公立學校,畢業生更多愿意選擇到大型私立學校或民營機構工作,在大型私立學校或民營機構畢業生也能得到相對高的報酬、相對好的發展空間。
二、個人發展前景黯淡
對于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而言,要想在漫長的職業發展中取得更好的成就是十分困難的。很多在一線工作多年的畢業生都曾對自身的發展產生很大的不滿足但又充滿了無奈,這其中也包含很多認真工作積極向上的優秀教師,但由于多種原因也無法獲得更好的職業成就。調查結果表明,47.73%在學校工作的畢業生每年接受1~3次職工培訓,18%的畢業生甚至沒有任何培訓機會。56%在小學甚至幼兒園工作的畢業生工作3~5年后的年薪為三萬元左右,剛剛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工資待遇則更低,達不到遼寧省的平均工資水平,并且這些畢業生的晉升機會只有60%,[ 曹彤.教師資格證改革背景下大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探索[J].知識經濟.2019年07期 58頁]嚴重影響畢業生將來的職業專業化發展。且當前的學期教育發展水平尚未達到一定高度,對于教育技術從業者進行培訓和保護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沒有完善的晉升體系和加薪標準,因此對于從業者個人發展情況來說十分不利。
三、勞動權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完善的帶薪休假制度、適度的勞動強度、合理的勞動合同是保證勞動者經濟、社會權益的重要途徑。[ 羅津.我國學前教育中的政府職責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學.2013]調查中發現,50%的單位沒有完善的帶薪休假和加班薪酬支付制度;40%的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從未與工作單位簽訂合同;50%的單位沒有工會組織,出現勞動糾紛的時候沒有有效的平等協商機制;38%的單位沒有給畢業生上任何社會保險。由此看出,畢業生的經濟權益、社會權益未得到有效保障,令人擔憂。上面也提到了很多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生都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勞動合同,所以也就無法得到勞動法的正常保護,這也是很多用人單位為了方便與這些畢業生談條件的重要籌碼。因為無法獲得勞動法的正常保護,所以很多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受到不平等對待或者自身合法權益經常受到侵犯,但為了繼續工作也只能默默忍受。
四、結語
本文從教育技術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中發現了當前諸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希望未來信息技術教學能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在清新、流暢的審美愉悅中獲得真實、及時的科學知識。而教育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們盡快探索一條中國式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之路,是既迫切又重要的課題。(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