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林
多年前我就知道張樹萍在桂劇領域的聲譽和成就。后來,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桂林市政協文藝組和自治區政協文藝組,我得以近距離地領略張樹萍的風采。這個風采不是她的舞臺表演,而是她的小組發言。張樹萍的小組發言留給我很深的印象,就是她對桂劇事業的熱愛和投入。每次會議,張樹萍的發言都能得到與會領導的欣賞。說實在的,當時我對桂劇歷史并不了解,因此,也不是很理解張樹萍的情感以及領導對她的欣賞。
我是從《大儒還鄉》開始近距離接觸桂劇的,我曾經參與過《大儒還鄉》的創作討論會。2010年,我主持桂林“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的編制,對文化系統的幾十個單位進行過調研,從而對桂林的戲劇狀況有了更多的了解。2012年1月15日,我在《桂林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得到過眾多文化名人滋養的桂劇》,也許是因為這篇文章,張樹萍經常邀請我參加桂林戲劇院的一些活動。
這時候張樹萍已經擔任桂林戲劇創作研究院的院長,她對振興桂劇事業有很強的責任感。在自治區政協會上,她曾多次把我和戲劇家常劍鈞召集在一起,探討如何打造好的桂劇劇本。受她的熱情感召,我也曾約請小說家東西到桂林與她會商將白先勇小說搬上桂劇舞臺。我其實是桂劇的外行,但在她的熱情帶動和鼓舞下,對桂劇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
張樹萍經常說到,她童年時代就接觸桂劇,少年時代就進了桂劇班,她的一生已經與桂劇密不可分。如今有一個流行詞叫不忘初心,張樹萍對桂劇的那份情懷,真正可以用“不忘初心”來表達。事實上,在張樹萍40年的從藝生涯中,桂劇經歷過榮,也經歷過辱,有過坦途,也曾處困境。以張樹萍的資質,在桂劇事業不景氣而處于困境的年代,她應該很容易換個行當。但張樹萍一直固守桂劇這個行業,榮辱與共,不拋棄、不放棄。這種擔當和執著,是當得起“不忘初心”這個詞的。
桂林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文化城時期。桂林文化城時期有過一個舉世聞名的“西南劇展”。張樹萍作為一個桂劇表演藝術家,我作為一個現代文學教師,她與我之間終于遇到一個交集。2014年,我策劃了廣西師范大學“新西南劇展”,在大學校園里重新排演了田漢的《秋聲賦》、歐陽予倩的《舊家》和《桃花扇》等文化城時期的話劇。不久之后,張樹萍率領她的團隊,推出了著名劇作家張仁勝編劇的桂林保衛戰題材的桂林方言話劇《龍隱居》。
在做“新西南劇展”的過程中,我們是得到張樹萍的大力支持的。記得《秋聲賦》首演的頭一天晚上,忙亂之中,我們竟然忘了準備演出的耳麥。這時已經是晚上9點多鐘,我臨時給張樹萍打電話,請她支持,她滿口答應。第二天早晨7點鐘,她就到了演出現場,幫助我們調試音響設備,使我們成功地舉行了首場演出。后來,為了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國校園戲劇節,我們對《秋聲賦》進行精心打磨,張樹萍親自幫我們指導扮演女主角胡寥紅的演員,將胡寥紅心理轉變的那一幕表現得聲情并茂。在上海演出的時候,也是張樹萍安排桂林戲劇院的老師,在音響和舞臺各方面全程指導我們。
誠如李遜文章所指出的,在張樹萍的桂劇事業中,傳承著歐陽予倩這樣的桂劇前輩的精神。《龍隱居》之后,張樹萍約請青年戲劇家李卓群共同創作桂林文化城題材的桂劇作品。這一次她們拿出的作品是《破陣曲》。《破陣曲》以桂林文化城時期馬君武、歐陽予倩、田漢、徐悲鴻、張曙五位文化名人為中心,試圖以群像展覽的方式,重現桂林文化城文化名人的風采。《破陣曲》之后,張樹萍與李卓群又開始打造《破陣曲》的姊妹篇《燕歌行》,以郭德潔、靳永芳、王瑩、戴愛蓮、小飛燕五位女性名人為中心,繼續以群像展覽的方式,重現桂林文化城的文化記憶。張樹萍何以對桂林文化城的文化記憶情有獨鐘?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張樹萍從一個表演藝術家向一個桂劇文化遺產傳承人轉型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桂劇傳承人,張樹萍試圖傳承的,不僅包括了桂劇的技藝,而且包括了桂劇的精神。這種桂劇的精神,嚴格地說,并不局限于桂劇,它已經拓展為桂林文化城那個特定時代的文化精神。
這種文化精神曾經為馬君武、歐陽予倩、田漢、徐悲鴻、張曙、郭德潔、靳永芳、王瑩、戴愛蓮、小飛燕等歷史人物所稟賦,如今為張樹萍這樣的表演藝術家所傳承,繼而,通過像《龍隱居》《破陣曲》《燕歌行》這樣的文化大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桂林年輕一代的戲劇人。
張樹萍所做的,不僅是推出《龍隱居》《破陣曲》《燕歌行》這樣的文化大戲,還有《桂林有戲》《桂林有禮》《桂林有緣》這些桂林戲曲品牌,以及她正在籌建的桂林“非遺”體驗館。我曾經多次觀賞過《桂林有戲》的表演,深為桂林戲曲精致、精美的藝術內涵所折服。如今,《桂林有戲》已經成為桂林的一個文化品牌,為業界津津樂道,在觀眾那里積累了相當好的口碑,在旅游界也有一定影響,可以說是桂林城市文旅融合中先聲奪人的好作品。
作為資深的戲劇人,張樹萍對戲劇事業的歷史和現狀是有深刻認識的。一方面,她努力打造藝術精品,如《龍隱居》《破陣曲》這樣的劇作,曾經獲得廣西戲劇界的重要獎項,《燕歌行》更是令人期待;另一方面,她推出《桂林有戲》《桂林有禮》《桂林有緣》這種常態性演出的戲曲品牌,籌建桂林“非遺”體驗館,為桂林城市營造、積淀深厚的戲曲文化氛圍,提升桂林的戲曲文化品格。在文化日益受到重視的新時代,張樹萍執著于她的桂劇初心,培育著桂林的戲曲文化百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