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辰
語文課程作為學生的基礎必學課程,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和發展中起到非常基礎性的作用。本文從傳播學的傳播功能實現的角度,對語文教學進行分析和思考,從傳播的角度對語文教學的質量的改善提出了建議。
一、在語文教學中實現文化傳播功能的必要性
語文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有計劃活動。從構成要素來看,語文教育是一種傳播活動。教師傳播活動中的傳播者,處于主導地位,掌握和控制著整個語文傳播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確定教學內容,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并進行課堂講授。傳播活動中所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是篩選信息、組織信息和傳遞信息,這正休現了其作為傳播者的作用。學生是傳播活動的受傳者,是信息的接收者。教學內容則是傳播的信息。
二、語文教學中傳播功能的體現
美國集傳播學研究之大成者—施拉姆,把傳播學的功能劃分為四大方面:雷達、控制、娛樂以及教育,其中明確指出有些傳播過程是具有專門的教育目的的,同時也具備著相關的特性以及獨有的意義。
(一)雷達功能-監測與反饋:
傳播的雷達功能在語文教學中,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監測與反饋。語文課堂結構是師生之間進行學科知識的“傳”與“受”,也就是發生知識信息傳播活動的表現形式,以教師為主體的文化傳播者把語文課程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傳遞給學生。從傳播角度來看,傳播過程中的傳者與受者在信息獲取上存在著差異和不平等,兩者之間一定要通過一定的監測和反饋程序去實現信息傳播效果的最優化。
(二)控制功能——引導方向:
語文教育在人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和“立人”價值,文化傳播成為語文教育必須的選擇。教育對于人的功能有內外兩個維度,外在的維度在于通過教育讓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立足社會和服務社會的知識和技能,即滿足社會發展對人的需求;內在的維度在于通過教育讓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心智健康發展的人,成為一個具有“精神底子”的人。內在維度是外在維度的航標,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在正確的方向上最大程度的發揮控制功能,幫助學生樹立和發展正確的精神導向,通過‘立言來‘立人。”
(三)教育功能—文化知識傳播:
在語文教育文化過程中,教師作為主導的文化傳播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與學生共享文化信息、圍繞文化信息產生交流與互動,以達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豐富其文化內涵、促進其文化成長的教育目的。教育和文化互為對方的表現形式,教育傳播著文化,文化借助于教育得以彰顯。
(四)娛樂功能——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優秀文化知識的傳遞和正確思維模式的引導,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積極正面的精神世界和認知思維,教師在精神上得到了一份最真切的滿足,學生學習在正確的精神方向上不多前進和收獲,教師和學生都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
三、傳播功能角度下對語文教學的建議
(一)傳播過程要以情為尚
作為傳播者,尤其是語文教育信息的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要注重情感傳播、情理結合、以情帶人。在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要與學生在同一認知層面上進行平等“對話”,追求心靈心理上與學生情感的接近,才能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設身處地”地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
(二)傳播內容要以生為本
在大眾傳播理論中,“使用與滿足”理論將受眾推于傳播主體的“中心”位置,反映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尊重學生作為社會個體的差異性,在傳遞信息和知識的時候要根據受眾學生來進行傳播內容的篩選。語文課堂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因此教師不僅要專注教材內容,還需要更多的知識遷移與拓展。
(三)傳播方式要注重有效互動
有效的教學應該是在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參與下完成的語文課堂。在大眾傳播過程中,通常會有意見領袖的存在對傳播效果的實現起到關鍵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每一個學習群體里都有一些信息來源多、見多識廣的學生,可以稱之為學生之間的信息領袖,語文教師要加強和傳播領袖的聯系和溝通,幫助其更好、更有效的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作用;根據這一特點,以發揮共同的傳播領袖的作用。
(四)傳播過程注重良性循環
完整的傳播過程是傳播者傳遞信息給受眾,而受眾在接受到信息后再向傳播者傳遞相應反饋信息,教師在學生的回答和質疑等行為中不斷地獲取來自學生的反饋息并對下一教學環節做出調整,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提問、解疑中收獲來自老師的反饋信息,在這互動的過程中,師生互為相互傳播的對象,不斷的輸出輸入信息并作出行為的調整,使得課堂充滿了生命力。
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格的完善、思維能力的開發、綜合素養的提高、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傳播學的角度,對語文教學進行分析,從傳播過程看教學實際中還需繼續完善的地方,從傳播功能在語文教學中的實現幫助語文課堂更好的實現理想化的教學效果。(作者單位:柳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