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
摘 要: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歷史淵源的圖書館也必須適時的調整自己,自我革新,才能換發新的生命力。本文通過對圖書館的演化歷程和“互聯網+”的分析,構建傳統圖書館為主、社區和公司個人藏書為主、中小學校園圖書館為主三種模式,得出“互聯網+”圖書館發展前景可觀的結論,但是數字化圖書所帶來的信息安全風險也要引起重視。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館
1 圖書館的發展歷程
公共圖書館,始于公元前1世紀愷撒大帝的羅馬帝國,而后在人類文明發展中一直發揮重要作用。西周時期,我國就有以“盟府”形式出現的早期圖書館;到了西漢,皇室開始大量收藏圖書;唐代以前,圖書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間不允許大量藏書;書院的建制發展至明清時期,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藏書借閱制度。建于清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圖書館”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使用“圖書館”一詞,也是第一次把藏書推到了公眾面前,是一所真正的大眾圖書館。
每本書被排版、印刷出來,不應該被束之高閣,需要被閱讀,與此同時,民眾對閱讀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從繪本、故事類讀物到專業類書籍、工具書,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映出公眾對好書的強烈需求。
但是國際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刺激人們加快腳步,快一點、再快一點,繁雜的工作、社會家庭的壓力,致使越來越少的人能夠真的拿出時間來仔細、認真閱讀一本書,更多的是在瀏覽互聯網時進行的碎片化閱讀,難以引起讀者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雖然國家、各省、各地市的圖書館,有大量的藏書,但是由于查找復雜,熱門圖書不容易借到,借、還書占用時間等原因,許多民眾不愿去圖書館進行閱讀或者借閱。
2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2015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隨著近幾年政府的正確引導和互聯網公司的不懈努力,“互聯網+”模式發展愈加成熟。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59.6%,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居民入網門檻降低,信息交流效率加快。
一邊是大量的藏書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一邊是擁有龐大用戶群的互聯網,如果二者結合起來,傳統的圖書館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換發新的生命力,作為新生軍的互聯網依托圖書館變得更加豐富有內涵。
3 以傳統圖書館為圖書供應者模式
以傳統圖書館作為圖書供應者,將館藏圖書文獻等紙媒資料轉化為電子圖書資料,分門別類,供網友閱讀使用。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圖書資料比較豐富,種類齊全,而且,圖書館具有公益性質,降低了群眾的閱讀成本。但是也是因為擁有大量的圖書資料,將館藏圖書轉化為電子讀物的工作量比較大,進行圖書分類時,也需要更加細化。
由于圖書館并不以營利為目的,降低了閱讀門檻的同時,為了能有效刺激公眾閱讀,可以在網絡用戶第一次開啟賬戶時,自動分配5-10本閱讀名額,此后,每完整閱讀完一本圖書可增加1-2本的閱讀額,也可采用提交讀書心得體會的形式,兌換借閱數。
4 以單位、社區為單元的小范圍共享模式
以單位、社區為單元的小范圍共享模式,依托互聯網,搭建平臺,該平臺內的人員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書籍、報刊,交流讀書心得,借閱人需經圖書所有者同意方可閱讀。
由于平臺內人數少,便于管理,但由于本平臺內人員年齡、職業存在差異,人人都可以是借閱人,也可以是圖書所有者,因此需要管理者協助其將圖書轉化為電子圖書,制定簡單可行的規則,平臺內人員都需遵守。
5 中小學等“互聯網+”校園圖書館模式
中小學的校園圖書館,藏書較高校較少,且種類比較簡單,班級內多設有圖書角,形式又有點像社區等共享圖書館,所以“互聯網+”學校圖書館可以將上面兩種形式相結合。
以學校管理為主,學生個人管理為輔,同時可以按照班級為單位進行分組,教師推薦讀物和學生推薦讀物也可以作為新的板塊,使“互聯網+”圖書館的圖書借閱更加豐富多彩。
6 互聯網對圖書館發展的促進作用
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可以對一段時間內讀者更傾向于閱讀哪類型的圖書進行匯總、分析,例如:讀者最喜歡的小說排行榜,季度閱讀量排行榜等,使得圖書的管理者更加了解讀者的喜好,在購置新圖書的時候做出更好的選擇。
借助電子設備的快速檢索功能,借閱人可以更精準的定位到想借閱的圖書,尤其在使用工具書的時候,可以大大縮短翻閱和查找的時間。
借助互聯網的關聯功能,同一類型、同一作者、同一時代的圖書可以相互關聯,這樣讀者在進行查找的時候可以更加便捷,也增加了值得被閱讀但一直少人問津的書曝光的機會。
借助電子設備的存儲功能,可以減少紙的使用,更加環保,并且,電子讀物的閱讀,基本不會對圖書本身造成損毀,減少了紙質圖書在閱讀過程中的耗損,對圖書尤其是珍貴圖書也是保護。
借助互聯網能夠實時溝通的功能,讀者可以在平臺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還可以相互咨詢,推薦好書。
借助互聯網,館藏圖書的數量也可以在網絡平臺有所體現,這樣,當然希望閱讀紙質書刊的借閱人想去圖書館進行閱讀時,可以提前查詢避免人到了但圖書已被借走的情況發生。同時讀者可以不用特意去圖書館,動動手指,就能完成借書還書的過程,既節省了時間,也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7 網絡信息安全隱患
雖然“互聯網+”的模式給公眾帶來了便捷,但是信息資源數字化以后帶來的風險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就是網絡黑客和計算機病毒,許多珍貴的書籍里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一旦接觸互聯網,極易被黑客攻擊或被計算機病毒侵害,造成數據的丟失,內容的損毀,更有甚者,可能被惡意修改,進行二次傳播;同時,還有可能會造成用戶個人信息的大量泄漏,對個人財產安全帶來安全隱患。
其次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當大量的圖書被數字化搬到網絡共享平臺以后,怎樣確保原作者的知識產權不被侵害,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鼓勵閱讀,但不是鼓勵抄襲,更不能給未經允許擅自更改他人著作冠以自己的姓名的行為提供途徑。既要降低閱讀門檻,使得更廣泛的人獲取更多的書籍閱讀機會。除此之外,又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切實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在知識產權保護認知不斷提升的背景環境之下,這也是一個當前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第三是服務器自身存在的安全隱患,系統漏洞和bug,如此一來,就會給黑客和病毒可乘之機,可以說,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對于互聯網的數據庫和數據資料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有些甚至會產生一些不可逆轉的影響和危害;如果服務器冗余配置不夠,可能會由于大量用戶的使用,造成癱瘓,進而影響用戶使用,如果用戶的使用效率不能夠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和提升,那么將會直接影響到“互聯網+”的效果,“互聯網+”的優勢作用甚至都會受到質疑。
第四是借閱制度和用戶管理制度不完善。數字化的電子圖書可以同時供多人閱讀,但是為避免有的用戶在平臺借書以后并不閱讀,或者遲遲不歸還等現象,需制定完備的借閱制度和用戶管理制度,規范其行為,必要時也可以設置獎懲措施,以激勵用戶用心讀書,讀好書,切實發揮圖書館的作用和書籍所承載的人類文明成果的效力。
綜合來看,“互聯網+”圖書館模式雖然存在一定的風險,只要管理得當,制度健全,設備高效,任然具有可觀的發展前景,既有利于圖書等文獻資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助于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效益深遠。
參考文獻
[1]王開學.無處不在,不可或缺——美國社區圖書館印象[J].圖書館建設,2011(11):16-18.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8年互聯網發展報告》.
[3]付勝軍.淺談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
[4]邢美鳳,楊澤民.淺談圖書館局域網的安全問題[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2(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