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轉型與重構:中文科技期刊困境分析

2020-03-24 11:29:10張犖怡張理茜
科學與社會 2020年1期
關鍵詞:科學

杜 鵬 張犖怡 張理茜

(1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2 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一、引 言

科技期刊是科技文獻的主要載體,是展示科研成果、聚集前沿信息、傳播學術思想、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平臺。科技期刊的發展,對于促進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升科技文化國際交流的話語權,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會議強調,科技期刊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①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2018年11月14日.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8-11/14/content_5340391.htm(檢索日期:2019年11月22日)

中文科技期刊曾是我國發布科研成果的主陣地,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相當長時間內,我國科技的重要工作大都首先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然而,近30年來,盡管中文科技期刊品種數量不斷增長,學術水平穩步提升,品牌特色日益鮮明,但由于外部環境變化以及自身改革創新不足,中文科技期刊的稿源質量下降,發展環境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逐漸滯后于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的差距還在逐漸拉大。朱作言院士認為,“我國當前的科技創新體系還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類學術期刊。因為我國科技期刊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科研成果產出的需要,導致大量的本土優秀科學論文‘交錢發出去’又‘付錢買進來’,科研產出的版權歸國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發權和話語權受制于人。[1]”中文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窘境,還可能會帶來一些影響深遠的問題。梅宏院士認為,“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國家科學發展最快的階段,中華文明史上的相關記載是缺失的”。[2]

目前,中文科技期刊是中國科技期刊的主體。據統計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科技期刊數量為4973種(不含軍隊系統出版的科技期刊),包括中文科技期刊4519種,其中,漢語4477種,少數民族語言42種,英文科技期刊333種。漢語、少數民族語言、英文科技期刊分別占到總數的90.03%、0.84%和6.70%。[3]因此,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征途上,如何辦好中文科技期刊是科技界、出版界、政府以及全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一項重大課題。為此,本文在梳理、分析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中文科技期刊在科學運行機制中的功能作用及其管理體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及困境

科技期刊是一種發表自然科學及技術的雜志,從內容上來說,主要包括綜合性期刊、學術性期刊、技術性期刊、檢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等。由于實踐中各類科技期刊的邊界并不是特別嚴格,本文中的科技期刊是以學術性期刊為主的泛指。關于科技期刊的研究由來已久。特別是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標下,科技期刊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有大量的項目、論文以及論壇以此為主題展開。綜合相關的研究成果[1][4][5][6][7][8],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大體可歸納為內容建設、政策環境、辦刊主體和運營技術四個方面:

第一、從內容建設來看,優質稿源不足長期以來是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最大挑戰。優質稿源是科技期刊生命線,然而國內科研工作者的優秀論文投向國外的現象非常普遍,優質稿源流失情況愈演愈烈。祁麗娟、方梅統計了我國優秀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中文科技期刊《計算機學報》《軟件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近20年的論文情況。統計顯示,從發文量來說以2006-2007年為界出現了趨勢的變化,之前的年發文量呈上升趨勢,之后則呈逐年下降趨勢,稿源不足的問題愈發嚴重(見表1);從第一著作單位來看,來自中國科學院和985高校的論文量從2008年起占比逐漸走低[9]。優質稿源外流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優質稿源匱乏,刊載論文水平下降,甚至許多優秀的中文科技期刊已經陷入“無米下炊”的尷尬局面,而不得不降低發文量,甚至增長刊期[9]。

表1 《計算機學報》《軟件學報》《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發文情況統計[9] (單位:篇)

第二、從政策環境來看,評價體系導向使中文科技期刊生存更加艱難。大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在認可度上無法與國外期刊相提并論,研究人員需要在更高聲譽的國際主流刊物上發表成果才會被同行認可,因此我國優秀的研究人員很少會將自己的成果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我國當前的評價體系使得SCI在國內受到過度的膜拜和推崇,成為各種項目、人才乃至機構評價的金標準、指揮棒[9],加劇了中文科技期刊在優質稿源競爭中的不利地位。

第三、從辦刊主體來看,小、散、弱的運營業態嚴重制約了科技期刊的發展。我國科技期刊管理體制比較復雜,具有主管、主辦、出版等多個層面。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4973種科技期刊共有1276個主管單位,僅主管一種科技期刊的單位有821個,平均每個單位主管3.9種科技期刊;如果基于第一主辦單位來統計,共有3117個主辦單位,僅主辦1種科技期刊的主辦單位有2401個,每個主辦單位平均擁有1.6種科技期刊;出版期刊大于10種的出版單位32家[3]。從辦刊人力資源來看,41.99%的科技期刊編輯部人數在4-6人,29.66%的人數7-10人;從期刊經營來看,72.45%的科技期刊總收入在100萬元以內[10]。應該說,大多數中文科技期刊市場化程度不高,仍沿用單刊形式的“小作坊”運作,新刊創辦和兼并重組困難重重,難以形成集約經營和規模效益,期刊的整體運營水平和自主良性發展能力難以有效提升。

第四、從運營技術來看,網絡化、數字化等新型媒介傳播方式已經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科技期刊的出版形態和服務內涵,全球化、集群化、平臺化運營已成為科技期刊產業發展的趨勢,而我國只有少數科技期刊(群)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融合出版與傳播,信息服務質量以及滿足讀者個性化的能力更是遠遠落后于國外同行[5],與國際主要期刊出版集團的差距在逐漸拉大。

從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來看,優質稿源不足,造成了期刊刊載論文水平和期刊影響力下降,而影響力的下降,使得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下,中文科技期刊在與中國英文期刊和國外優秀期刊爭奪優質稿源的競爭中愈加處于下風,優質稿源更加匱乏。在當前的期刊管理體制下,期刊管理出版部門條塊分割,以單刊形式為主的中文科技期刊無力也沒有可能改變這種每況愈下的競爭局面,而競爭的結果更加固化了中文科技期刊小、散、弱的局面。與此同時,網絡化、數字化等新型媒介傳播方式對辦刊主體提出了規模化、平臺化的網絡產業的新要求。所有的這些問題構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閉環,相關制度體系產生依賴并自我強化,在一定程度上被鎖定在無效率狀態,形成中文科技期刊難以解脫的發展困境①當然,這里的困境是就宏觀層面整體而言,在微觀層面上也有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分析的中文科技期刊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于中國科技期刊。

三、如何理解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困境

從歷史看,把科技期刊作為一個問題的大規模討論始于20世紀初,在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開始受到關注和重視。從歷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的情況可以看出(見表2),相關的主題大體可以歸結為期刊管理體制改革、如何應對數字化挑戰、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三個方向,相關的改革路徑也相應由此展開。

表2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歷屆情況(2004-2019 年)

續表2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科技期刊管理體制的改革屢被熱議又屢次擱淺。201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地指出了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的市場化改革方向。但是,決策層和學術界等對學術期刊屬性的認識并不統一[11],市場化改革進程再次延遲。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中提出,通過建立完善學術期刊出版準入制度,以及扶持激勵政策和保障體系,切實推動學術期刊健康有序發展。這就意味著,現階段期刊管理體制改革逐漸讓位并被包含在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的相關議題中。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提升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在內的中國科技期刊的辦刊能力(包括如何應對數字化挑戰)和影響力,從2006年起,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等項目陸續實施。同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增設“期刊獎”,將社科期刊和科技期刊納入到全國“百強報刊”評審推薦活動中。特別是在2015年,中國科協聯合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發布《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為科技期刊深化改革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

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2019年8月5日,中國科協、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開啟了新一輪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的征程。該意見從優化學科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運營能力、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并已經啟動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和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試點工作。

盡管各項改革措施效果明顯,特別是入選各類項目計劃的科技期刊的辦刊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們也有理由期待新一輪提升科技期刊影響力的各項改革舉措對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但是,科技期刊整體存在的問題非但沒有被消解,反而越來越突出,中國的科技期刊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影響我國科技健康發展和國際科技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倍受科技界乃至全社會所廣泛關注。

科技期刊與文化出版和科技體制密切相關。沿著改革路徑可以看出,由于文化出版和科技體制分屬不同的行政管理體系,科技期刊的改革被人為割裂。同時,中國的科技期刊問題與科技發展水平具有同步性,隨著我國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相關問題越來越凸顯,這也說明科技期刊的功能作用沒有很好地與科學的運行機制相融合。因此,有必要從國際視野分析科技期刊在科學運行機制中的功能作用,探討科技期刊業態的演化及其商業模式,進而深入探究中文科技期刊困境的深層次原因。

四、科技期刊在科學運行機制中的功能作用及管理運營體制

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默頓等提出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社會生活之所以能維持下去,是因為社會找到了一種手段(結構)去滿足人類的需要(功能),他們主張用功能分析方法認識和說明整個社會體系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12]。鑒于其類似性,本文采用結構功能主義的視角來分析中文科技期刊面臨的困境。

1.科技期刊在科學運行機制中的功能作用

科技期刊誕生于17世紀科學體制化開端的歐洲。當時的科學家通過信件發給同行和相關學會來擴散自己的研究成果,英國皇家學會的秘書亨利·奧登伯格(Henry Oldenburg)也花費了大量時間從事這種通信抄寫再分發給學會會員的活動[19]。正是由于交流系統的低效,奧登伯格于1665年創辦了《哲學匯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將學會會員的通信集中起來,通過運用印刷技術大規模的復制,并且連續定期出版。在《哲學匯刊》的創刊號上,奧爾登伯格撰文指出,“促進哲學研究之提高所必需者,莫過于將他人已發現或已付之實踐的東西公諸于在同一領域內進行研究或努力的這些人;因此宜用出版這一最合適的途徑,以滿足從事同類課題、樂于促進學術研究、推廣有用的新發明,因而有權了解本王國及世界其他各地情況的人,使之時時了解科學的進展、了解博學好問的那些人的勞動和嘗試及其全部發現和實踐。”[13]科技期刊的出現將個人交流模式拓寬為組織交流和大眾傳播模式,成功地提升了學術交流的效率,也有效解決了科學發現的優先權問題,因此科技期刊成為科學共同體有效運行的核心要素之一。

伴隨著科學體制化和科學職業化進程的深化,科學也逐漸形成了其特有的獎勵體系和運行機制。在默頓看來,科學建制的目標是增加知識,這樣就把科學發現的獨創性推到了獨一無二的地位,而科學的規范要求科學家為了科學——也就是為了貢獻出有獨創性的知識——而做研究,要科學家公開他的發現,接受科學共同體之成員的有條理的懷疑,當然在懷疑考究的過程中要遵循普遍性的原則。這樣,做出獨創性發現的科學家把知識貢獻給了整個科學界,他自己不占有其研究成果,他所有的唯一“科學財產”是獲得科學同行的承認。承認是對科學家“角色履行”的認可,是科學家繼續承擔科學家角色的保證,因而是科學這種社會建制運轉的“能源”[14]。作為科學能力和科學貢獻大小的標識,“承認”的積累不僅意味著科學家獲得了“名譽性獎勵”,更重要的是使科學家可以在科學知識生產的職業體系中獲得合適的位置,以一定方式納入到社會分配體系之中,并獲得社會的“物質性”回報[15]。

盡管許多科學知識理所當然是為了雇主、技術人員和受過教育的公眾的消費和運用而創造的,但受到最高評價的知識還是那些為正處于創新過程中的同事們自己消費和應用的知識,通過交流和出版系統加以評價和承認。換句話說,科學家為同行生產知識,并依賴于同行生產的知識進行知識生產,依賴于處于優勢地位的研究群體以獲取資源,使用被認可的研究程序和手段,研究為同行所重視的問題,而且必須說服同行使用其成果[16]。這種交流和出版系統通過科技期刊采用高度分散化而不是職業等級化的形式實施的,在控制了知識生產質量的同時形成了科學家個體的職業聲譽系統。

隨著現代工業社會的形成與成熟發展,科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智力活動,其組織方式逐步與外部環境的變遷相適應,出現了科學與經濟、社會在結構和運行諸方面相互示范、相互調適、漸趨對應的趨勢。拉圖爾等的研究發現,實驗室科學家經常用“信用”(credit)或“可信用性”(credibility)的概念表示科學知識生產的總體模式,而不是默頓學派所偏愛的“承認”或“獎勵”。他認為“事實上,獲得的獎勵僅僅是信用度投資大循環中的一個小部分。這一循環的基本特點是獲得使再投資得以進行而獲得更大的信用度。因而,沒有任何科學投資的終極目標,而只有持續不斷的資源積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科學家的信用度,比作資本投資的循環。”[17]

從承認到信用的聲譽管理的變化,固然可以看作對科學建制理解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反應了科學發展擺脫了獨立于社會的科學家個人或科學共同體的行為模式,而被納入到科層組織內的現象[16]。無論如何,“信用”的核心還是在于基于科學共同體的評價。在這方面,科技期刊發揮了重要作用。

2.科技期刊的業態演化及其商業模式

科技期刊自誕生起,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并不具備盈利能力,而是作為科學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參與科學共同體的內部管理。當時,科技期刊主要依靠學會或大會出版。盡管科技期刊能收取一定的訂閱費或作者的文章處理費,但一般需要學會或大學的補貼才能生存。這種狀況直到二戰之后才發生了根本改變,并且表現出規模化和數字化的兩種階段性變化,科技期刊也從科學共同體中相對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多方參與的、具有高技術特征的新興產業。

二戰期間,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戰時科學研究與開發取得了空前成就。人們也從“曼哈頓計劃”中看到了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的社會重要性以及科學社會功效的可靠性。自此,科學開始與國家緊密結合,進入了大科學時代[18]。大科學時代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世界各國紛紛加大研發投入,大量資金涌入科學研究領域,科學從業人員逐漸增加,新興學科不斷出現,科技信息以及科技期刊的數量也隨之大幅度增長。在此同時,學術交流與合作的范圍從單一學會、單一組織和單一國家擴大到全球范圍,學術交流的全球化也帶來了科技期刊的國際化,讀者群、作者群向全球化拓展。在全球化的巨大網絡中,科研成果不但為科學家積累相應職業聲譽,也為科技期刊積累聲譽。換句話說,科學家通過職業聲譽系統進行了社會分層,而科技期刊也由此建立了相應的聲譽系統進行了分層(區)。因此,優質稿源的競爭是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永恒命題。

盡管科學本身和科學家的期刊對出版需求不斷增大,不斷增長的新興市場拓展了科技出版的生存空間,政府對圖書館系統的投入增加也保證了科技期刊出版的利潤增長,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需要滿足集約化、規模化的新要求,以便在創辦新刊、印刷出版、信息集成和全球發行等方面提供專業化的運作,而一些中小型學會和大學出版機構卻很難有大的作為。許多商業出版機構看到了科技期刊業所蘊含的商機和學會出版能力的不足,憑借自己強大的資本和專業化的運營能力,逐漸接管了學會和大學的部分期刊,提供了除科學編輯之外的出版、發行等多方面的服務。另外,商業出版機構通過和學會會員、科學家的合作開始創辦自己的刊物,而科學家由于傳統的學會期刊體系難于滿足自己的需求也積極尋求與出版商的合作,成為了出版商的主編、編委和作者。巨大利潤帶來的是巨型商業出版集團的出現,通過兼并和重組,一些小的商業出版社逐漸被吞并或者消失,巨型商業出版集團帶來的壟斷效應更進一步擴大了科技信息數據庫的規模和質量,提高了訂閱費和利潤空間,成為了真正的出版巨人。同時,一些較有實力的學會、大學出版機構也同樣看到了科技信息這種爆發趨勢,適應了市場需求,形成了實力較強的出版實體[19]。例如美國化學會將信息供應商和會員的互惠性組織作為自身定位,而信息供應商的信息源和消費者來自于會員或潛在會員,通過高質量、快速反應的信息服務促進化學領域的健康發展和學會的影響力,達成“運用化學的力量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的組織愿景。

由此,科技期刊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產業形態,具體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出版主體多樣化,形成了以巨型商業出版機構為主,學會、大學等科學共同體出版為輔的多種出版主體共存的局面;第二,科技期刊服務對象全球化,對新興市場的拓展加快,對新興市場本土出版機構的成長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第三,科技期刊商業模式是建立在規模化基礎之上,主要以向圖書館系統提供數據庫的形式呈現;第四,盡管科技期刊中的論文作者、評議人都屬于科學共同體,并且產品最終服務于科學共同體,但科技期刊從社會建制來說開始脫離科學共同體而相對獨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字化進一步形塑著科技期刊的產業形態。巨型商業出版機構通過資本并購實現規模化及多元化發展、打造數字化信息服務平臺并持續創新、全球性網絡化銷售、建立戰略投資體系等發展路徑打造了擴張型商業模式,形成了運營集群化、質量精品化、手段信息化、市場細分化、競爭全球化的期刊群和產業鏈[20]。在數字化技術和資本的推動下,科技期刊產業的技術依賴度和專業化服務能力更高,產業聚集度更加集中,呈現出以下兩個新的方向:第一,信息服務平臺成為出版機構運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這既是順應數字化用戶處理海量信息時檢索快捷的要求,也是契合業務發展和創新運營模式的需要;第二,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多媒體等多種新興技術,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知識社區,為作者、科研管理者、行業從業者和專業人員等持續提供增值信息服務。

在科技期刊的業態發展中,商業出版機構成為科學共同體、圖書館系統三方博弈中最強勢的一方。2002年,《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正式確認了開放獲取(OA,Open Access)的概念,從此OA在科技界、出版界和圖書館界成為了廣泛關注的話題,但OA對科技期刊業態發展的影響有待進一步關注。

3.中文科技期刊的功能作用與管理體制

2019年3-5月,中國科學院學部“中文科技期刊困境與發展思考及對策建議”咨詢項目組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對科研人員和科技期刊從業人員開展的廣泛調查。調查顯示,盡管65.24%的受訪科研人員表示投稿中文期刊的目的是在國內同行中傳播,但分別有46.06%和42.01%的受訪者表示是出于學生畢業要求和項目考核需要;85.17%的受訪者表示選擇發表英文而非中文(母語)論文的原因是評價導向;63.57%和61.5%的受訪者認為在中文期刊投稿的最大障礙是學術影響力不夠和績效評價不管用(見圖 1-3)。

科技期刊的出現源于學術交流效率的提升,并在科學共同體的聲譽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上數據表明,中國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作用主要是用于績效管理,服從于科研管理的需要。這種科技期刊和論文的功能異化與近年來媒體熱議的“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體系”、“垃圾論文”、“論文質量問題”等相關主題討論的內涵一致。在這個問題上,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國英文期刊是類似的,只是前者表現出的問題更迫切,并且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國科研人員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相關問題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固然有科研經費過度競爭、終身教職變得更加稀缺[21]、太多的論文被發表[22]等全球科研環境惡化的原因,也反映出中國當前科研管理行政化以及科學共同體交流不充分、學術自治功能沒有發揮作用等問題。換句話說,中文科技期刊在很大意義上是為中國科學共同體自身建設的不足背書。

圖1 投稿中文科技期刊的目的

圖2 選擇發表英文而非中文(母語)論文的原因

圖3 中文科技期刊投稿的障礙

科技期刊功能異化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科技期刊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中國科技期刊出版實行主管、主辦單位制度和審批制度。主管、主辦單位制度要求期刊由出版單位出版,出版單位必須有主辦單位和主管單位,主辦單位和主管單位須履行相應的管理職責;審批制度則明確出版資源由國家配置,創辦期刊和設置期刊出版單位須經國家出版行政部門批準。在主管、主辦、地域等專屬性很強的管理體系下,科技期刊往往因為是主辦單位的一個組織單元而不免形成了鮮明的單位意識和服務對象區隔化,也正是因為將科技期刊看作是科學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強化了其學術屬性弱化了運營主體功能,在行政和學術的雙重制約下,實際運營主體的經營運作空間有限。

當前科技期刊管理體制與行政化的科研管理形成了相互印證關系。科技期刊為眾多因提職稱、學生畢業等引發的巨大刊發文章的工具需求提供了有效供給,這種局面強化了相關單位將科技期刊作為一種工具資源的需求。此外,在數字化的背景下,現行出版管理體制上發揮著對于傳統出版業的保護的角色,以行政的方式維護了我國紙質科技期刊出版的壟斷地位,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將我國科技期刊的紙質出版同新興媒體出版人為區隔開,這雖然對于眾多科技期刊編輯從業人員具有保護意義,但事實上這是一種“托底”式的保護,只能提供被保護者最基本的保障,而不利于傳統紙質科技期刊向其他出版形式的轉化[23]。

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固化了科技期刊的管理體制,使科技期刊只能更多地發揮其工具作用而弱化甚至喪失其原本應有的功能,在國際化競爭不力時形成中文科技期刊低水平循環及難以解脫的發展困境。

五、轉型與重構:中文科技期刊的未來

2019年9月,由中國科技網和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共同發布的《筑夢七十載,奮進科研路——從全球學術文獻數據看中國科研發展》報告顯示,我國論文產出快速增長,2006年,我國的科研論文產出量首次超過英國,排名全球第二,近年來的論文產出増長率明顯超過了美國,產出總量與美國的差距正在日益縮小。與此同時,我國論文的影響力也在持續攀升,并在“十二五”期間超過了全球的平均水平。我國發表的高影響力論文數量進步明顯,過去十一年間,我國共發表29037篇高被引論文,僅次于美國居于全球第2位[24]。這意味著中國科研人員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科學進步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旁觀者,但進步并不能掩蓋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如何有效發揮科學共同體自我管理功能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對中國科技走向新的臺階至關重要,這也是中國(文)科技期刊走出困境的關鍵。

有效發揮科學共同體自我管理功能實際上是在科學治理結構中厘清政府、科學共同體和市場的職責與位置,這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還是一個長期的基礎性工程。短期而言,科技期刊需要在認清科技期刊的產業業態特征的基礎上,從科學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向服務于科學共同體轉型,加強內容創新和主題策劃,并以刊發論文作為起點,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知識社區,努力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進而促進科學共同體的自身建設,為重構更具發展活力的學術生態貢獻力量。具體來說,首先要強化科技期刊運營主體的自主性,推行主編專職化,通過優化治理結構建立快速響應學科發展和市場環境的決策機制和運行機制;其次要明確期刊的定位,強化經營思維,建立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根據期刊的特點,打造期刊的特色,加強聯合,通過知識社區建設,提升用戶黏性和服務附加值;最后要加強期刊的規范化建設,建立完善相應的同行評議審稿制度、出版倫理規范等,提高公信力。

為了更好地實現中文科技期刊的轉型重構,建議在國家層面:

第一,進行科技期刊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從期刊審批的前置管理轉向后期管理,放開新刊創辦和兼并重組的相關限制,加大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的監督力度;

第二,加大國家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從遴選期刊資助轉向后期用戶補助的方式,強化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作用;

第三,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通過市場化方式引導兼并重組,形成科技期刊集群,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市場化的、中英文兼顧的期刊數據平臺;

第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高水平科研人員、相關專業人員進入期刊出版隊伍;

第五,以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試點工作為基礎,建立以科學共同體為主體的科技期刊評價機制,構建科技期刊良好的發展環境。

志謝:感謝項目主持人高福院士、項目組成員武文、程維紅、任勝利、胡升華、劉天星和安瑞在文章撰寫過程中的討論和幫助。

猜你喜歡
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走進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科學怪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在线影院|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日本91视频|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亚洲人成高清|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一本色道久久88|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日本91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色综合网站|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日韩第九页|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伊人蕉久影院|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欧美日韩理论|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欧美国产中文|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成人|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毛片在线看网站|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日韩性网站|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激情综合网址| 国产91高跟丝袜|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欧洲av毛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久热精品免费|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精品99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