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光顯
摘要:
內隱學習是認知心理學中相對于外顯學習而言的的一個重要概念,其研究范式通常為人工語法范式或序列學習范式。本文從內隱學習的概念入手,簡要概述內隱學習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內隱學習;人工語法范式;序列學習范式
A.S.Reber于1967年提出了“內隱學習”的概念(Reber,1967),即在接受刺激的過程中,被試不能完全意識到和描述規則是什么的條件下習得了規則(Reber,1976)。郭秀艷(2003)將內隱學習描述為是一種“自動的、不易覺察的、對復雜規律敏感的學習”。
一、人工語法范式
內隱學習的研究通常采用實驗性分離的邏輯,通過兩種不同的處理來對應意識和無意識主導的學習過程,觀察差異,其中最典型的是人工語法范式。目前的人工語法范式包括限定狀態人工語法和雙條件人工語法。
(一)限定狀態人工語法范式
Reber(1967)將被試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向其呈現完全相同的字符串,實驗組需要發現字符串之間的規律并記憶,對照組僅記憶字符串;測驗階段告訴被試學習階段遵循一定的規則,讓其對新呈現的字符串進行是否符合學習階段的規則的判斷。結果發現:發現規律并記憶字符串的實驗組的表現不如僅記憶字符串的對照組。Reber將這種對材料內部規則無意識的學習稱為內隱學習。之后的一些研究(Conway & Christiansen,2006)采用與Reber相似的限定狀態人工語法范式也得到了類似結果。
(二) 雙條件人工語法范式
該語法由6個基礎字母產生,產生字母串序列的長度為8,單個字母可以重復出現。8個字母以中間的分割點分割成4-4對稱序列。雙條件規則指分割點兩側對應位置上必須是成對字母。例如,若P-S,X-V,K-T,則PXKV SVTX就是符合雙條件人工語法規則的字母序列。非語法字母序列也包含6個基礎字母和分隔點,但分隔點兩側的字母沒有對應呈現。雙條件語法學習首位字母沒有限定,選定的6個基礎字母均可開頭或結尾,其語法序列之間的相似度會更低。
人工語法范式是內隱學習研究的開創性范式,奠定了方法論基礎,豐富了內隱學習領域的研究內涵。但人工語法范式也存在不足,由于真實的言語習得具有序列性和邏輯性,人工語法范式無法解釋序列性復雜刺激的的內隱學習。
二、序列學習范式
人工語法范式難以模擬自然語言學習中的序列規則(姜珊,2016),因此,序列學習范式便應運而生,其所呈現的刺激遵循先后順序的規則,目的是考察被試是否對這種序列規則產生內隱學習。序列反應時任務、矩形掃描任務和序列預測任務是典型的三個變式。
(一) 序列反應時任務
該范式是Nissen 和 Bullemer于1987年首創,在該任務中,被試需要通過按相應的按鍵對刺激項目的序列進行反應(被試不知道刺激項目的某個維度符合一個特定的序列規則)。通過比較被試對固定刺激序列和隨機刺激序列的反應時判斷是否習得序列規則。實驗表面上是要被試做反應時任務,被試注意集中在反應任務上,對序列規則(亮燈位置有序列規則)進行內隱學習。結果發現,隨練習增多,被試的反應時會變快。為區分被試的反應是由練習效應產生還是發生了內隱學習,加入隨機序列,發現被試對隨機序列的反應時上升明顯,說明被試反應時下降的原因是進行了內隱學習。為考察被試習得規則的意識情況,研究者在序列反應時任務結束后對被試進行外顯測試,給被試呈現不同長度的刺激序列,讓被試針對每一個序列預測下一個規激出現的位置。發現被試不能準確預測固定序列的位置,表明被試習得的序列規則是內隱的。
(二) 矩形掃描任務
該范式由Lewicki等人(1987)提出,任務中,目標刺激通過屏幕呈現,屏幕被劃分為四個象限,目標刺激會落在其中一個區域中,被試通過按鍵判斷目標刺激落在了哪個象限。在前6個試次中,屏幕上只顯示目標刺激,在第7個試次,除目標刺激之外還會同時呈現35個干擾刺激。該任務中的序列規則是第1、3、4和6個試次中目標刺激出現的位置來決定第7個試次中目標刺激出現的位置。因第1、3、4和6個試次的組合較多,且第2和第5個試次跟序列規則無關,因此,矩陣掃描任務的序列規則更加復雜。而如果被試習得了這一規則,那么被試的反應時會下降、正確率上升。Lewicki等人的結果證實了該假設,且口語報告顯示被試并沒有外顯的發現規則,表明被試確實是內隱的習得了規則。
(三) 序列預測任務。
Kushner等人在1991年首次運用序列預測任務來研究內隱學習。研究者給被試呈現五個順序呈現的項目,要求被試預測第六個項目可能出現的位置。結果發現,在第一階段,被試的預測正確率顯著高于隨機水平;在第二階段初始階段,被試的正確率回到隨機水平,隨后隨著練習増多,最終顯著高于隨機水平;在第三階段,被試的預測正確率始終處于隨機水平,且實驗后外顯測驗發現被試沒有外顯掌握規則,表明被試內隱習得了該規則。
綜上,序列學習范式的主要特點有三個,一是將需要被試進行內隱學習的某一特定規則順序呈現。二是對內隱學習因變量的判斷標準靈活多樣化。三是采用口頭報告法、評價任務和預測任務等科學的判別方法來確定被試對規則學習的外顯水平。
序列學習范式更接近人類真實的語言學習過程,能很好地解釋人類對語言的內隱學習現象,豐富了內隱學習的理論;整個實驗過程更為結構化和系統化,得出的結果的可信度更高。
[參考文獻]
[1]郭秀艷.內隱學習和緘默知識.教育研究,2003,12:31-36.
[2]郭秀艷,楊治良,人工語法學習模型述評[J],心理學探新,2002.(1).
[3]郭秀艷,崔光成.內隱學習本質特征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2,1:43-46.
[4]王振偉,內隱學習研究概述及現狀分析.才智-創新教育,2016,165.
[5]姜珊.內隱學習的爭論及限制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6-8.
[6]張沖,內隱學習的研究綜述[J],中國特殊教育,2005,61(7).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