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鵬
摘要:
在“大扶貧”視角下,將青年學生團組織生活建設與現下扶貧地區(qū)的文化建設及基層團建相結合,探索創(chuàng)新高校團組織生活新模式,打破高校團組織生活的困境。本文以貴州省西部高校為試點,以“大扶貧”、暑期“三下鄉(xiāng)”為抓手,探索高校團組織生活與“大扶貧”結合的新模式,實現與扶貧地區(qū)發(fā)展相結合的青年學生團組織生活新模式。
關鍵詞: 大扶貧;三下鄉(xiāng);團組織生活;新模式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到決勝時期。深度聚焦貧困地區(qū),繼續(xù)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不僅僅是黨員同志的基本義務,也同樣是國家優(yōu)秀的青年一代的使命。2018年10月8日,共青團中央印發(fā)《共青團投身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行動的意見》,進一步號召廣大青年積極投身脫貧攻堅行動中來。在“大扶貧”背景下,脫貧實現的不僅僅是物質脫貧,更是文化思想脫貧。為響應現下時局,高校團組織立足實際,把青年學生團組織生活建設與現下 “大扶貧”視角下的文化建設及基層團建相結合,聚焦深度貧困地區(qū)和特殊貧困群體, 發(fā)揮共青團的組織優(yōu)勢和智力優(yōu)勢, 主動融入大扶貧工作格局, 構建有共青團特色的扶貧工作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高校團組織生活存在的困境
當前高校中的青年團員對于參加團組織的各項團日活動積極性比較低,大多數處于被動配合班級團干部狀態(tài)[1-2]。據統(tǒng)計及調研結果發(fā)現,只有38.21%的同學表示會積極參與團組織活動,還有20.37% 的同學對參與團支部的活動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更有3.35%的同學明確表示不愿意參與此類團組織活動。內容形式單一、現實性不強及創(chuàng)新性不強等是現下嚴重制約高校團組織生活的癥結所在[3]。對高校團組織活動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對活動內容優(yōu)化和豐富,與現下時局相結合,不斷發(fā)揮高校團組織生活的現實意義,使高校團組織活動更加復合青年學生的鮮明特點,打造屬于高校青年團員的特色團組織活動勢在必行[4]。
2.高校團組織生活與“大扶貧”現狀相結合的意義
將高校團組織生活與現下“大扶貧”時局相結合,發(fā)揮青年團員特點,創(chuàng)新團組織生活新模式,實現團組織生活的現實意義。本文立足貴州省情,以貴州高校為試點,把青年學生團組織生活建設與現下貴州“大扶貧”視角下的文化建設及基層團建相結合,聚焦深度貧困地區(qū)和特殊貧困群體, 發(fā)揮共青團的組織優(yōu)勢和智力優(yōu)勢, 主動融入大扶貧工作格局, 構建有共青團特色的扶貧工作體系。
2.1高校團組織有效融入扶貧工作的理論意義
通過團組織活動的開展,通過有效的方式組織青年團員學習先進的理論,運用科學的思維武裝自己,不斷的提高團員思想政治覺悟,是高校開展團組織活動的重要目的[5]。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中國逐漸步入新的發(fā)展階段,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的開展,貴州省也積極配合中央相關工作的落實,出臺多項決策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把團的基本理論知識與“大扶貧”背景相結合,探索出團組織生活新模式,讓廣大青年團員在現下實踐中,進一步領悟理論知識,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實踐中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達到教育青年學生的目的。
2.2高校團組織有效融入扶貧工作的現實意義
在貴州“大扶貧”背景下,脫貧不僅僅是實現物質脫貧,文化脫貧也是貧困地區(qū)實現脫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以此為契機,高校青年團員立足省情,青年學生開展暑期 “三下鄉(xiāng)”活動,讓同學們深入基層,在貴州省精準幫扶貧困地區(qū)掀起文化扶貧的熱潮,利用高校青年學生科學化的理論知識幫扶貧困地區(qū)文化建設,以理論促實踐,助力貴州省貧困地區(qū)文化脫貧。
依據高校大學生的知識特點,組織動員高校共青團組織,利用暑期深入基層,幫扶貧困地區(qū)進行科技支農及文化扶貧等,提升廣大青年團員的積極性,實現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廣大團員青年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并以此作為推廣,形成大學生團組織精準幫扶貧困地區(qū)文化建設的熱潮,實現與貴州發(fā)展相結合的團組織生活,展當代青年團員風采,探索出新形勢下的基層團組織生活,實現學生團組織生活的現實意義。
3. 總結與展望
在大扶貧的背景下,結合貴州高校團組織生活發(fā)展現狀,有效的把高校團組織生活與大扶貧相結合,創(chuàng)新高校團組織生活新模式具有現實意義。以暑期高校青年團員“三下鄉(xiāng)”為抓手,社會實踐為契機,開展與現下時局緊密相連的團組織活動,調動高校青年團員所學文化理論知識與扶貧攻堅緊密相連,實現學有所用,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zhàn)場,發(fā)揮青年學生團員的優(yōu)勢。
將脫貧攻堅與團組織生活的有效結合,提升廣大青年團員的積極性,實現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廣大團員青年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并以此作為推廣,形成大學生團組織精準幫扶貧困地區(qū)基層團組織建設的熱潮,實現與貴州發(fā)展相結合的團組織生活,展當代青年團員風采,探索出一條符合貴州高校學生團組織活動的特色道路,提高青年學生在脫貧攻堅戰(zhàn)役中的使命感,展當代青年團員大學生風采。
[參考文獻]
[1]譚武.新形勢下高校團組織活力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育現代化, 2018, 5 (04): 178-179.
[2]賀志高,徐向飛.淺談高校團組織的優(yōu)化建設[J]. 科教導刊, 2015(12): 21-22.
[3]吳光芬.新形勢下高校團組織生活創(chuàng)新淺談[J]. 滄桑, 2011(01):159-160.
[4]陳光軍.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高校團組織生活會初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1(03): 26-28.
[5]鐘宇慧.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建設與社會工作的互構——基于廣東省97所高校團組織的調查[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35(05):78-84.
基金項目:貴州省共青團研究課題項目(黔青研20190215);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學院 化學與材料學院,貴州 貴陽5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