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
摘要:
我國高職教育開辦時間短,培養人數多,在整體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比較重,社會上對高職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仍然比較大。然而,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對高職人才的需求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如何引進合理、公平、全面的高職人才評價模式是擺在高職院校和專家學者面前的亟需解決的問題。借鑒國外的高職評價模式并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評價模式不失為一個妥善的解決途徑。本文將著重介紹國外一些高職評價模式,并分析國內高職教育的特點,希望從中能為我國高職教育評價模式的改革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國外高職教育;評價模式;啟示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速度加快,規模不斷擴大,高職教育的質量也進一步提高,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推動了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促進了高等教育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也正是因為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社會各界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質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進行改革才能使高職教育緊貼時代脈搏,符合企業需求?我們不妨在參照國外高職教育的評價模式基礎上,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職評價體系。
一、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的評價模式
1. 澳大利亞TAFE職業教育經驗
澳大利亞TAFE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在于強調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訓。TAFE的教育理念是“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和企業界用人標準的需求同樣重要。”TAFE教育首先由現為國家質量委員會幫助各行業制訂行業和職業的能力標準,該標準被要求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學院則需要按照政府和行業委員會制訂的專業技能規范和標準開設課程并實施教學。TAFE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以培訓學生實際能力為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在一起,并在考核中提出最低能力測試的要求。因為有統一的行業標準,企業可以評價高職學院的學生是否獲得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學生經過職業技能學習可以較好地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不會學而無用,或是出現需要企業重新回爐、再培訓才能勝任工作崗位要求的情況。
2. 德國“雙元制”的經驗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指的是政府、企業與高職院校兩方面共同進行人才培養標準的制定與質量的考核。這種培養模式與澳大利亞的職教體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評價主體上,不僅僅是高職院校主導的課程考核,而是教考分離,學校的考核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政府、企業和社會也參與到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核當中。行業協會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考核學校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還可以指出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等,從而促進高職教育與企業社會的聯系,使高職教育能夠更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為企業服務。
3. 美國的職業教育體系
美國的社區大學與中國的高職高專教育相類似,是由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進行管理的。其中,聯邦政府通過教育部門認可的第三方,對高職高專的各項指標,如教育資源、教育工程和教育結果進行評估,并提出下一輪改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措施。聯邦政府根據評估結果來決定是否給予各社區大學資金上的支持。各州政府則負責管理高職院校,同時還有權決定一所新學校是否滿足教育、財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我國高職教育的評價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培養了大批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的快速發展的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因此,如何做好高職教育的評估工作關系到高職院校的持續、健康、高效的發展。
我國目前高職教育的評估并沒有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評估模式與本科院校的區別不大。同時也沒有對學生就業后的表現、能力有客觀、全面的評估。更多地只是對學生在校學習的方式方法、學習成果、教師的授課形式、內容等進行評估。評估內容過多局限于紙質文件的審核,因而評估結果不能真正反映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和水平,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工作能力,能否勝任工作崗位要求以及是否受到工作單位的好評。總結起來,我國高職教育質量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1.評價主體過于集中在政府部門,用人單位沒有參與其中;2.評價指標沒有真實反映高職院校辦學水平以及學生的能力,過多強調了學生的學業學習水平和學校的教學方式和內容;3.評價模式單一,強調書面材料的完整性而忽視了對人才培養實際工作能力方面的評價。這些問題的存在使高職教育的質量評價不能得到公正、全面地體現。因此我們需要在借鑒國外高職評價的基礎上對我國高職教育質量評價進行改革,使之可以真正反映高職的辦學水平,使整個社會對高職教育有明確的標準,學生在進入高職學習的時候就對未來的能力和工作方向有清楚的認識。
三、國外評價模式帶來的啟示
1.從以上國外高職質量評價的經驗來看,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在于評價主體與我國的評價主體不同。澳大利亞,德國和美國的評價主體中都存在一個獨立于政府和學校而存在的第三方評價機構。該機構由政府、教育機構、行業協會或用人單位組成。其優勢在于評價機構可以比較公正客觀地對高職教育的目標、過程及結果進行監督和指導,同時可以制定出符合企業用人標準的教學內容和技術規范。因此,我國目前高職教育評價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是擺脫由政府主導的評價模式,成立由各相關行業、教育部門和高職院校共同參與的評價機構,定期根據各高職院校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評審和就業情況的統計、分析等。
2.借鑒國外高職評價經驗,對我國的高職評價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從幾個發達國家的高職評價經驗上,我們可以看出,高職教育人才質量的評價,不應該只是由高職院校來完成,也不是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靠書面材料的審核得出的,而應該是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培養模式的選擇、培養結果的檢驗等各方面,都應該讓企業深度參與,由行業協會協助完成,才能使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之前就對所學專業知識有所了解,對學習過程及未來的工作崗位和所需技能做到心中有數,而企業也可以根據人才培養的標準檢驗學生是否合格。這是目前提高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質量,使高職教育評價更加合理、高效需要進行的第二個改革。
3.對比國外先進的高職教育模式,我國高職教育還需要在人才培養評價指標方面進行相應的革新。這方面的革新是跟前兩項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有了企業或行業協會的參與,人才培養目標更加貼近用人單位的標準,培養模式更加符合企業需求,因此,評價的指標勢必從教學內容,學業水平、考試評價等方面轉向對學生工作技能、實操能力、崗位適應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考核。這樣才能確保培養出的人才是真正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符合企業用工需求的人才。
與其他國家的高職教育比起來,我國高職教育開始的時間還很短,高職教育還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關系到高職教育的發展和社會對高職的認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進行人才的培養、培養的人才是否合格等問題都是高職教育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只有建立起有效的評價機制,不斷改進評價模式和指標,讓高職教育緊密聯系社會,才能不斷推動高職教育向前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居禮,李繼剛,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研究——國外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及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鑒。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J],2001年12月
[2]楊紅荃黃雅茹,高等職業教育評價制度的反思與構想。《職教論壇》[J],2016.25
(作者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2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