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月娟 韓芳
摘要:
本文在梳理日本中小修學旅行發展歷史及實踐運行體系的基礎上,從法律和政策依據、“實施基準”、出行安全、監督管理機構、經濟保證等五個方面詳細地介紹了日本研學旅行的保障機制,這對當前我國開展和完善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真正地實現其綜合實踐育人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日本;中小學;研學旅行
一、日本中小學修學旅行的緣起及發展
修學旅行是日本中小學課外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它最早源于1882年,栃木縣第一初級中學的老師組織學生到東京上野參觀“第二屆實業發展促進博覽會”。1886年,東京師范學校開展“長途遠足”, 一百多名男生用十晚十一天的時間,從東京徒步到千葉縣,進行古跡參觀、生物采集研究等活動,同年出版的雜志正式將其命名為“修學旅行”,它被認為是日本真正意義上修學旅行的開始[1]。次年,文部省正式把修學旅行確立下來。后來,山梨縣女子師范學校為了培養女生的體力,也進行了登山等活動,修學旅行很快在全日本普及開來。
二戰爆發后,修學旅行被迫中斷,1946年又重新恢復。1958年,文部省在《中小學教學指導大綱》中將修學旅行規定為“學校活動”的內容,正式將其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和“自然教室”一起,成為日本校外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活動。2015年,全日本公立初中組織國內修學旅行學校共9137所,約占全國公立初中學校的95%,參加學生人數106萬人,占學生總人數的32%[2]。由此可見,日本中小學修學旅行組織學校多,參與面廣,修學旅行已成常態。
關于修學旅行的目的,主要讓學生在與平時不同的集體住宿活動中,在與大自然接觸及了解鄉土文化與歷史的過程中,增長見聞,開闊視野,同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概言之,旅行是形式,重點在“修學”,突出修身養性、學以致用,強調教育性,集體性和體驗性[3]。
二、日本中小學修學旅行活動體系介紹
(一)修學旅行的時間
日本修學旅行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分別組織一次,原則上安排在最后一年學期中間進行。但近年由于畢業生學業負擔增大,許多中學將修學旅行提前進行。一般說來,公立學校修學旅行的行程是:小學為1-2天,中學為2-3天,高中為5-6天。組織海外旅行原則上僅限于高中以
上[4]。
(二)修學旅行目的地
修學旅行目的地依據年齡不同而不同。小學生的修學旅行,主要在附近的觀光旅游地進行。例如關東以南的小學,大多去日光、那須、伊豆以及信州等地;關東以北一般會在東京和神奈川等地。初中生則傾向于去陌生地區旅行,例如東北地方的去首都圈,首都圈的去關西近畿地區、關西的又去首都圈。高中生修學旅行的主要目的在于自然體驗或了解戰爭的悲慘歷史,常去的地方有沖繩、廣島、長崎等地,也有些中學組織高中生去國外參觀和學習。
(三)修學旅行的內容
修學旅行的內容大致分三類:第一類是觀光體驗,以體驗鄉土文化與自然環境為主;第二類是參觀歷史名勝古跡,以學習歷史知識為主;第三類是參觀風景名勝,游覽自然風光;第四類是體育運動,組織學生游泳、登山、滑雪。它最受學生歡迎,其中滑雪修學旅行尤為盛行[5]。后來,修學旅行內容不斷擴充,不少學校還為學生提供了職業選擇的課程。
(四)修學旅行的花費
修學旅行的費用主要包括交通費、住宿費、餐費、門票等。初中生兩晚三天的修學旅行,約需5萬多日元(折合人民幣3000多),相當于日本新入職老師月收入的四分之一;高中生的修學旅行費用約10萬日元,相當于日本新入職教師月收入的一半。對普通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一般的家長仍然會支持孩子參加修學旅行[6]。
三、日本修學旅行的保障機制
(一)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依據
日本在《教育基本法》中提出:“培育尊重生命、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態度。培育尊重傳統和文化、熱愛祖國和鄉土以及為國際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的態度。”此條款是日本修學旅行活動開展的最上位的法律依據[7]。文部省在《學習指導要領》中也將修學旅行規定為“特別教育活動”和學校每年例行開展的活動,并對修學旅游細節做出詳細規定,如: 行前做好活動規劃,闡釋清楚旅游目的和預期的教育效果;旅游計劃必須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參加并確保支出最小化;隨行教師和護送人員要明晰各自的責任,合理分工等[8]。
(二)嚴格規范的“實施基準”
日本中小學修學旅行之所以能大規模舉行,關鍵在于“修學旅行實施基準”的頒布。基準分為國內與海外兩種,每年都進行修訂并向社會公布。目前,日本47個都道府縣及政令都市的教育委員會都制定了《修學旅行實施基準》,對修學旅行的目標、出行路線、活動內容、旅行日程、實施學校、參與人數、帶隊教師、住宿就餐條件、旅行花費、健康和應急管理、旅行保險、旅行社資質等做出全面的規定[9]。
(三)細致周到的安全保障
文部省對修學旅行安全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學校須事先派人對旅行路線進行踩點;出行前務必做好學生的道德和安全教育工作;要有校領導帶隊,并配備足夠數量的教師和醫務人員,事先做好避難、救護等各種應急預案等。對于國外修學旅行,文部省要求學校要通過地方政府事先向外務省了解擬訪問國的安全、衛生等情況,并提前將人員名單和日程通知駐外大使館,以備發生突發事件時及時得到使領館的保護[10]。為配合學校的修學旅行活動,新干線在修學旅行高峰期還會臨時開通學生專列,為學生提供安全、價廉的交通工具[11]。
(四)專門的監督管理機構——修學旅行協會
教育性、安全性,經濟性等方面的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解決這些問題,日本專門成立了全國修學旅行協會,對修學旅行進行市場化、科學化的管理、監督和指導。該機構發布有關修學旅行的調查統計;為學校和家長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等。并且,各地也成立了修學旅行研究協會,組織本地修學旅行研討會,開展修學旅行專項調查,公告修學旅行專用交通工具、時刻表等。
(五)校外活動專項補助金的設立
為了減輕修學旅行對家庭造成的經濟負擔 ,日本通過一些措施來減少修學旅行的花費。如新干線的費用,學生享受整體半折的優惠;政府開辦的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一般會免費向修學旅行的學生開放,對民營文化設施,地方政府會出面與其進行交涉,為學生爭取價格優惠。此外,自1969年起,日本政府新設了校外活動專項補助金,為促進教育公平,地方政府又對公立學校中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旅費補助。
四、日本中小學修學旅行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修學旅行在我國叫研學旅行, 它是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各地研學旅行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安全問題,經費短缺,保障機制不健全,研學旅行課程開發不足等。對此,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來完善我國研學旅行的運行,真正地實現其綜合實踐育人的目的。
(一)成立專門的研學旅行管理部門,健全研學旅行組織和管理體系
研學旅行不是學校組織的簡單的校外教育活動,而是涉及到安全、交通、食宿的集體旅行,需要各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激發學校執行政策的積極性。因此,首先要在中央成立一個專門負責研學旅行的部門,由教育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對全國研學旅行工作做好有規劃的管理。同時,在各省市成立地方研學旅行管理部門,分別負責所在地區的研學旅行事務,包括經費劃撥、合作旅行機構資質審查、研學旅行實施細則制定、研學旅行方案審查、研學旅行期間和旅游、交通、公安、食品等部門的資源協調等。
(二)加強安全方面的細節管理,解決學校和家長的后顧之憂
研學旅行是學生異地出游的集體活動,路途中不可控因素很多,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學校將會面臨家長和社會的指責。借鑒日本的做法,我國可以建立一套規范細致的學生安全出行方案,對該項活動的全程進行細致的管理、監督和指導。如,活動開展前,帶隊人員必須事先踩點,選擇有經驗的導游,并為學生出行購買保險;活動進行中,做好醫務人員協調避難、救護等各種應急預案,要求食品部門為學生提供專門的旅行套餐,并保障新聞媒介的介入,實時報道、監督活動的進程。教師也可利用qq、微信,向家長及時匯報學生的信息。
(三)探索多元化的研學旅行經費籌措機制,促進學生全員參與
經費是制約研學旅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必須要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經費籌措機制,保證其經濟性。政府首先要劃撥專門的研學旅行經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免除出行費用;其次,政府要做好協調工作,如和旅游部門溝通,旅游景點對學生采取半價或全免的優惠政策;在食宿方面,主管餐飲的部門可以和酒店溝通,給予學生一定的優惠;最后,通過宣傳讓家長認識到研學旅行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取得他們的支持。
(四)建設系統化和專業化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凸顯研學旅行的“教育性”
促進研學旅行中“研”與“游”深度融合,做到既不流于形式,又不陷入應試教育的窠臼,系統化和專業化的課程設計勢在必行。
首先,用課程要素來規范研學旅行活動。某種活動是否課程化,重要標志是關于這一活動是否有規范化的課程文件,如課程計劃、課程標準
等[12]。因此,研學旅行活動要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必須制訂研學旅行計劃、課程標準、實施、評價、管理等一系列規范化的文件,保證其合法地位,才能保障其有序有效開展,也才能增強學生和教師的歸屬感,并引起家長的重視與支持。
其次,要重視研學旅行主題課程的開發。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是將成人旅游線路用幾個涉及修學游主題的活動稍加點綴,于是普通旅游線路變成了專門針對學生推出的修學游線路[13]。其后果是研學旅行徹底地淪為走馬觀花式的景點參觀,失去了教育性。為避免這種現象,應在深度挖掘本地及周邊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開發出適合不同學校、不同學段學生發展的主題課程,使“游”和“學”做到深度融合。
最后,要重視課程評價環節。研學旅行的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價值體驗,而不是獲得了多少知識。評價的方式以提交作品的形式進行,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呈現內容,可以是文字、照片、繪畫、甚至圖文并茂的總結。評價的標準是多元的,要尊重學生個體獨特的體驗和發現,不能以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
[參考文獻]
[1][11]陳世華.行走中的“必修課”——日本修學旅行讓孩子觸摸真實的世界[N]. 光明日報.2017-10-07(7).
[2][3]李冬梅.日本的修學旅行:舉社會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課”[J]. 人民教育.2017(23);36-39.
[4]高峽.揭秘日本修學旅行:與社會和人交流[N].中國教育報.2016-12-30.
[5]朱永新 許慶豫.當代日本中學生與教育[M].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10):90.
[6]日本全國修學旅行協會理事長巖瀨正司:教育是一瞬間的事也是永遠的[EB/OL].http://www.mingde.com/news/show-2798.html.2018-3-27.
[7][8][9]羅朝猛.日本修學旅行:行走中的“必修課”[N].中國教育報.2017-09-01(7).
[10]楊生 司利 張浩. 日本修學旅游發展模式與經驗探究[J]. 旅游研究.2012 (2):25-29.
[12]殷世東 程靜 .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化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4):116-120.
[13]白四座.修學旅游:如何“游”“學”相長?[J]. 中國經濟周刊 .2008(25):31.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武漢市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8GB 015。江漢大學2017級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武漢市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現狀的調查研究》,課題編號:Jhdxyjs17jy002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