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
摘要:
《圍城》是錢鐘書先生的代表名作,是現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其英文譯本由美國作 家兼翻譯家珍尼·凱利和美籍學者茅國權合作譯出,并于 1979 年由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海外漢學界中反響甚為熱烈。本文嘗試從譯介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圍城》英文本的翻譯策略及其在英美國家的推介模式,探究《圍城》英語譯介的主要特點,并由此總結中國文學作品在文化傳播方面應采取怎樣的策略,引起人們對中國文學作品對外輸出的思考。
關鍵詞:《圍城》;譯介效果;文化傳播
一、引言
錢鐘書先生的代表名作《圍城》創作于上世紀 40 年代,最初于 1946 至 1947年在《文藝復興》雜志連載,并于 1947 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圍城》的英語譯介則是在小說原文在本國文壇遭遇冷落的情況下,由美國翻譯家與在美華裔學者自發合作完成譯稿,有一批活躍在美國學界的華人學者參與推介,并在美國本土出版社予以發行,最終進入英美國家的主流出版市場,在中國文學作品譯介中較為成功。
二、文獻綜述
譯介學并不關心某個文學譯本中的翻譯技巧、忠實與否、以及翻譯水平等語。
言層面上的問題,而是把文學翻譯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溝通的現象,“以文學譯介為基本研究對象,由此展開文學傳播、接受、影響等方面的研究。”(查明建,2005:49)。這里的“譯介”,指的是關于某個作家、作品以及文學思潮在譯入語國家的翻譯和推介。因此,譯介學不僅包括對于文學翻譯的研究,也包括對所譯作家、作品在譯入語國家的推介情況的研究。本文將重點分析《圍城》的譯介效果,以及通過對《圍城》的分析,最終落實到中國文學作品應怎樣成功實現“走出去”。
三、《圍城》的譯介效果分析
《圍城》英譯本在英美國家的譯介效果十分成功,下面主要從其在英美國家的接受情況對其譯介效果予以分析:
1、出版情況
珍妮·凱利和茅國權合作譯出的《圍城》英文本在1979年由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刊印首版后,受到美國學界的熱烈反響,并迅速于1980年4月再版發行。后來,從學院專業出版社發行轉為進入主流文學書系,《圍城》英文本在英美國家再度掀起一股接受熱潮,并進一步邁入大眾文化市場。
2、文學評論
《圍城》英文本甫一問世,即被美國圖書館協會評選為1980-1981年的卓越學術著作,并在英美文學評論界引起熱烈反響。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喬納森·斯賓塞在美國書評期刊權威《紐約書評》(1980 年 4 月 17 日)上發表評論文章,盛贊《圍城》是一本極有才華、技藝精湛、非常引人入勝的小說,文筆高雅,結局帶有含義深刻的悲觀主義色彩。美國另一本主要刊物《國家評論》雜志則發表書評指出,《圍城》是中國現代小說中最偉大的一部,深奧微妙,發人深省,顯示了作者的才能。
四、中國文學作品的傳播策略
(一)《圍城》的傳播策略
1、譯者的選擇及其翻譯策略
根據《圍城》英譯本中的譯序記載,這部小說是先由珍妮·凱利譯出初稿,再經茅國權潤色修改,并撰寫長篇導言、加注而成。在翻譯《圍城》之前,譯者茅國權和珍妮·凱利都各自具有一定的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經驗,這十分有利于他們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向西方讀者展現《圍城》豐厚的中國文化。兩位譯者一為華裔學者,一為海外漢學家,選擇以異化的翻譯策略為主,盡量靠近《圍城》的目標讀者。在《圍城》英文本的具體翻譯過程中,譯者主要通過撰寫長篇導言、添加文化注釋、再現原文中的陌生化比喻等具體翻譯手段和方法,幫助目標讀者了解原著的創作。
2、翻譯方法
1)撰寫譯者導言
在進行文學翻譯時,譯者們往往在譯本中附有序跋,內容主要為原作者的介紹、作品情節介紹與分析、以及國內外版本情況等,以方便讀者的閱讀,明示翻譯的目的。
2)文化信息的擴伸與變形
譯者將《圍城》的主要藝術風格歸結為兩個方面:第一、“帶有相當的流浪漢歷險故事式的幽默”,在修辭方面,運用了大量令人愉快的文字游戲;第二、“一部帶有諷刺性質的、評論愛情婚姻并研究當代人的學者小說”,小說的自始至終,尤其是第一部分,和中國文學、西方文學、哲學、邏輯學、社會風俗、法律、教育體制以及外語、女權運動等各個學術領域都有關系。
3)添加文化注釋
在《圍城》一書中,出現了大量的蘊含文化內涵的語言表達形式,為了傳遞其中的文化信息,提供相關的文化背景,譯者在《圍城》英文本中特意添加了200多個文化注釋,按照章節排列,綴于譯本正文之后。再者,《圍城》中有許多比喻精妙之處,作者從生活經驗里廣泛擷取與本體、本意看似毫無聯系的事物作為喻體,增加了讀者的閱讀體驗。而譯者在對此原文進行處理時,也翻譯的十分恰當。
4)比喻手法的運用
由于《圍城》中比喻手法的運用大多以傳達“陌生化”的幽默諷刺效果為目的,喻體通常會比較有個性化創作風格,因此譯者在翻譯處理時主要以再現比喻的所指與內涵為主,力求保留原文的喻體形象,原汁原味地重現作者的個性表達和審美風格。但在部分情況下,譯者在對喻體進行翻譯處理時,會選擇靈活的方式,選取西方語境中的相似意象替代。
(二)中國文學作品應采取的傳播策略
通過對《圍城》的分析,我們也得出了中國文學作品應該采取怎樣的傳播策略,才能更好地對外傳播,才能更好的走出去。
1、重視譯介效果
中國文學“走出去”首先要重視譯介效果,中國的翻譯作品被翻譯出版之后,其宣傳力度遠遠不夠,對作品受眾的接受情況也沒有給予充分的調查研究,這樣就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文學作品在西方的傳播并不了解,從而導致閉門造車。
2、建立反饋機制
受眾意見是調整譯介策略的重要因素,譯介受眾的反饋包括普通讀者、專家讀者、翻譯作品的出版者、評價者等等。反饋越好,譯本的“整合適應選擇度”就會越高,作品的譯介效果就越好。
3、科學選擇譯介主體、內容、途徑和受眾
首先,從譯介主體的選擇上,需要具有豐富的翻譯經驗并且熟知中國文化底蘊的譯者,并且要采取正確的翻譯方法。與此同時,還需加強對國內精于中國文學翻譯人才的培養。其次,在譯介內容方面,我們應該多選取一些像《圍城》這樣既具有世界文學普世性又具有中國地域特色性的作品。再者,在譯介途徑方面,應該采取國內外出版機構多渠道合作,借用國外報刊等大力宣傳。最后,在受眾方面,我們應該同時面向專業讀者和普通讀者兩大人群,并且及時的接收反饋并做出相應調整。
五、結語
本文主要通過對《圍城》翻譯方法以及翻譯策略以及其譯介效果的分析,從而延展出中國的文學作品在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以及譯介受眾上應該采取科學的措施和方法,從而使得中國文學作品能夠成功的對外傳播,才能有效的提高譯介效果,真正做到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
[參考文獻]
[1]陳勝利.《圍城》翻譯策略及其文化因緣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4
[2]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出去”[J].解放軍外國語學報,2010
[3]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李明.從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看《圍城》中的隱喻翻譯[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5]李箐璠.《圍城》中粘連手段的中英對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6]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