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
摘要:
隨著網絡的發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不正當手段獲取網絡虛擬財產,給用戶或者網絡服務商、運營商造成經濟損失。對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如何定性,理論和司法實務中都存在諸多爭議。本文認為虛擬財產符合刑法對財物的定義,通過非法侵入并干擾或操縱計算機系統造成被害人損失的行為,構成侵犯財產類犯罪與非法獲取計算機系統數據罪想象競合,對于利用其他手段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可具體判斷行為是否符合相應侵犯財產類犯罪的構成要件。
關鍵詞:虛擬財產;財產性利益;盜竊罪;計算機犯罪
網絡游戲產業的發達催生了虛擬財產這一概念,由此也出現了一種新的侵權行為類型——利用計算機技術手段非法獲取虛擬財產。
一、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分析
虛擬財產挑戰了人們對于財物原有的認識,無論是刑法還是民法領域,理論界和司法實務對虛擬財產能否被財物這一概念涵蓋都存在分歧,對竊取虛擬財產的行為,司法的判決結果主要在盜竊罪和非法獲取計算機系統數據罪之間進行抉擇。要對分析此類行為的性質,首先要做概念辨析,虛擬財產并不是一個權威法律概念,而是對網絡空間內的某類對象的約定俗成的稱呼,它的范圍比較廣泛,主要有道具類、貨幣類虛擬財產,比如網絡游戲中玩家所選擇的游戲角色、裝備及支配的的虛擬貨幣,還包括賬號類虛擬財產,包括論壇、郵箱等各類用戶信息。共同的特征是依附于網絡環境,以電子數據為載體,因此不少學者否認其財產屬性,認為不能以財產犯罪來規制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但事物往往是具有多重屬性的,游戲金幣、道具等數據屬性并不當然排斥財產屬性。相反,只承認數據屬性,無法妥善解決利用計算機技術以外手段非法獲取虛擬財產的案件,也無法解釋實踐中不同案件對同一類虛擬財產做不同屬性認定的矛盾。無論是依據體系性解釋還是法益保護的要求,應當肯定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即虛擬財產是指具有財產性價值、以電磁數據形式存在于網絡空間的財物①。
法律一經制定便落后于時代,所以法律需要解釋。最初的財產局限于有體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為電氣等無體物也屬于財產。對虛擬財產的認識不能以其是否符合對現有財物類型的共性為標準,而應該從新的視角解釋財物的內涵,考察虛擬財產是否符合財物的本質屬性,無論以何種標準進行分類,作為客體的財產,應具有表征財產權客體的共性特征,即具有價值性、稀缺性、排他性特征②。
(一)價值性。否定論提出財產的價值性不僅指能滿足人們的一定需求,而且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虛擬財產只能滿足人能娛樂需求,玩家只要動動手指敲敲鍵盤就能獲得,游戲中削鐵如泥的寶刀在現實世界是不存在的,更談不上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即使按照否定論者的觀點,虛擬財產也符合這些要求。將勞動局限于體力勞動顯然是農業社會的過時觀點,玩家要取得一些裝備尤其是高級裝備往往需要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這些虛擬財產背后凝結著玩家在網絡空間的創作,如今電子競技已經被列入體育項目,不同于單純的休閑娛樂活動,游戲玩家付出的價值已被普遍認可。而將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局限于物理世界同樣也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認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大拓展了交易市場,除了現實世界中的商品交易市場,還有股票、基金等交易市場。
(二)稀缺性。否定論者認為虛擬財產可以被大量反復復制的數據,不具有稀缺性。按照這樣的邏輯,市場上的大多數商品是可以被無限反復復制的,只是商家為了獲得利潤而在計劃內有意控制著,目的是從中賺取更多的利潤。商家的營銷手段是符合法律規定和市場需求的,這恰恰說明的虛擬財產的在市場的稀缺性。這種錯誤觀點產生的原因在于沒有正確認識到虛擬財產的性質。誠然這些一開始都是運營商的制作的數據,但是一旦制作完成后,就不完全受運營商的控制,需要用戶需操作、修改、升級等,以網絡游戲中的角色為例,同樣的角色在用戶獨一無二操作下呈現的特征也是不一樣的。在電競行業中,一些俱樂部會與技術高超的玩家簽訂合約,為其支付高額年薪。越是高級別的裝備、角色、賬號越是需要投入較高的時間精力成本,因此也就具有了交易的價值。
(三)排他性。根據前面的論述,虛擬財產的是依附于網絡空間的電磁數據,這組數據需要運營商的技術支持和維護,但也具有相對獨立性,用戶能夠支配自己虛擬財產。在未觸犯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無論是游戲裝備、虛擬貨幣還是各種賬戶都是用戶根據自由意志來修改、增刪、消費、轉讓。用戶通常會設立賬號密碼來建立排他性支配,雖然大家使用的是同一類產品,但具體的每個賬號只能由知曉密碼的人使用,即使是運營商也不能隨意對賬號或賬號的內容做修改。在建立了獨占支配的前提下,用戶可以管理賬號及賬號內容,可以投資管理虛擬財產。當用戶離開網絡空間之后,這些虛擬財產并不是消失了,而是繼續存在于賬號內,虛擬財產的“虛擬”是與傳統的財產存在形態相對而言。
虛擬財產具有一些異于傳統財產的特征,諸如期限性(服務器被關閉后虛擬財產就丟失)、局限性(依附于網絡空間)、動蕩性(虛擬財產的價值易波動)等,但是例如債券基金也是具有期限的,一些以物理形態存在的財產也是會消亡的,借助一定介質存在的財產不在少數,股票市場也是極為動蕩,上述之物都是財產。但作為新生事物自然會具有全新的特征,只要這些特征不與財產的本質特征相矛盾,就可以肯定虛擬財產的法律上財產屬性。
二、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分析
在分析了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之后,還要進一步分析虛擬財產是否屬于我國刑法第五章財產類犯罪的對象。對虛擬財產的民法屬性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物權說、知識產權說、債權說、無形財產說、新型財產權說。新型財產權說對對立法有一定作用,對解決已有的司法問題沒什么幫助。電、光等能源只是不能直接被視覺觸覺所感知,但是可以其他物理方式被感知,與虛擬財產有顯著差別。分歧主要集中在物權與債權之間,虛擬財產的存、消滅、運行都依賴于運營商的服務器,如果運營商不回應玩家的指令,玩家無法使用虛擬財產。由此可見,網絡虛擬財產的本質是一種需要網絡運營商積極配合才能實現的權利,是請求權,而不是支配權,是債權,而不是物權③。
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是一種債權,也就是財產性利益,是否能成為財產類犯罪的對象呢?對此有觀點認為,民法上財產劃分為財物和財產性利益,應遵循民刑一致性原則,從解釋上嚴格區分財物和和財產性利益,同時我國刑法分則規定的財產類犯罪的對象不包括財產性利益,所以財產性利益不能成為財產類犯罪的對象。但是,刑事構成要件的規范保護目的亦即其所保護的法益才是指導構成要件解釋的根本標準,法律規范應放在整個刑法體系中來理解,總則和分則之間是相互映照的,我國刑法總則已經將財產性利益作為保護對象,分則的財產類犯罪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分則中必然有對應的條文。刑法的中財物和民法中的財物含義不同,刑法體系的內部邏輯表明“財物”這一概念既包括民法上的財物,也包括財產性利益。
三、虛擬財產的保護路徑分析
在肯定虛擬財產可以由財產類犯罪調整后,還需要分析侵犯虛擬財產的具體行為是否符合相應的構成要件。盜竊罪的本質是侵入支配領域破壞占有,在網絡環境下,用戶通過密碼驗證信息等實現對虛擬財產的支配,如果對這種控制的侵害可符合破壞占有的行為結構,就可以認定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成立盜竊罪。對有體物的事實支配是刑法中占有的原型。有體物的占有總是以一定的物理的時空關系為存在論根基,這是由有體物的物理屬性所決定的④。當一個人不在家中時,小偷將家中物品偷走的行為符合破壞占有的行為結構,因為按照通常的社會觀念,主人仍然占有屋內的財物,只是此時物理空間聯系較弱。而財產性利益并沒有實體,不適用這種以物理空間聯系為基礎的占有概念,當玩家游戲里的裝備被人竊取之后,玩家與運營商之間的債權關系不受第三人行為的影響,第三人根本無法占有債權關系。但是并不能不因此否認虛擬財產不能成為盜竊罪的對象,現有立法和司法已經肯定財產性利益可以成為盜竊罪的對象。⑤
如果固守以有體物為基礎的占有構造,會造成許多行為無法處罰的局面。有學者提出了新的行為構造理論以解決這一問題,財產性利益盜竊的實行行為表現為侵人他人支配領域,消滅他人的財產性利益,并為行為人自己或第三人創設新的財產性利益,即權利的消滅與再造⑥。行為人利用計算機技術的手段侵入被害人的支配領域竊取虛擬財產,在技術層面表現為對計算機系統內的數據進行非法修改、運輸、增刪等,雖然從民法的角度講,受害人依然是債權人,但是在網絡環境中虛擬財產的主體的顯示身份很難核實,運營商通常是通過一些數據信息來核對身份,行為人修改數據的行為足以使運營商誤以為其是合法的債權人,從而影響到真正的債權人享受財產性利益。由于竊取網絡虛擬財產的行為通常是利用計算機技術手段實施的,有不少人主張應當以非法獲取計算機系統數據罪認定⑦。上文經討論過虛擬財產的多重屬性,而且此類行為并沒有影響社會公共執秩序,侵犯的是個人法益。虛擬財產是安裝在計算機系統內的某個軟件中的部分數據,虛擬財產的喪失并不影響系統的運行,其他玩家也可照常使用游戲軟件,運營商在證明無重大過失的情形下也無需承擔賠償責任,被侵害的是被害人個人利益,用計算機犯罪來規制此類行為并不妥當。從主觀目的分析,被害人要獲取的不是普通的數據,是具有經濟價值的虛擬財產的,強調的是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而不是數據屬性。因此,利用計算技術手段竊取網絡虛擬財產的行為應當認定為盜竊罪。
[注釋]
① 陳興良:《虛擬財產的刑法屬性及其保護路徑》,載《中國法學》2017年02期。
② 林旭霞著:《虛擬財產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頁
③田宏杰、肖鵬、周時雨:《網絡虛擬財產的界定及刑法保護》,載《人民檢察》2015年05期。
④車浩:《占有概念的二重性:事實與規范》,載《中外法學》2014年05期。
⑤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浙江省公安廳2002年1月9日聯合發布的《關于搶劫、盜竊、詐騙、搶奪借據、欠條等借款憑證是否構成犯罪的意見》:“債務人以消滅債務為目的,搶劫、盜竊、詐騙、搶奪合法、有效的借據、欠條等借款憑證,并且該借款憑證是確認債權債務關系存在的唯一證明的,可以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論處?!?/p>
⑥ 馬寅翔:《限縮與擴張:財產性利益盜竊與詐騙界分之道》,載《法學》2018年03期。
⑦參見劉明祥:《竊取網絡虛擬財產的行為定性探究》,載《法學》2016年01期。
[參考文獻]
[1]陳興良.虛擬財產的刑法屬性及其保護路徑[J].中國法學,2017,02:146-172.
[2]林旭霞.虛擬財產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1.
[3]田宏杰,肖鵬,周時雨.網絡虛擬財產的界定及刑法保護[J].人民檢察,2015,05:54-58.
[4]徐凌波.虛擬財產犯罪的教義學展開[J].法學家,2017,04:44-57+176.
[5]車浩.占有概念的二重性:事實與規范[J].中外法學,2014,05:1800-1229.
[6]馬寅翔.限縮與擴張:財產性利益盜竊與詐騙界分之道[J].法學,2018,03:46-59.
[7]劉明祥.竊取網絡虛擬財產的行為定性探究[J].法學,2016,01:151-160.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法律學院刑法學,上海 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