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茜
【摘要】目的:分析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在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74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的方式將74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護理組,每組各37例,對對照組37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對護理組37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在護理完成后對比兩組的預后效果及護理滿意度,其中預后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三個分支指標,護理滿意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分支指標。結果:對數據進行整理后發現護理組患者的預后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護理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結論:對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應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提升預后效果,滿足患者需求,具備良好的應用價值。因此相關人員應在臨床實踐中對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推廣。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ICU重癥顱腦損傷;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007-01
在醫院神經外科中重癥顱腦損傷是較為嚴重的疾病之一,其會嚴重的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時具有著預后較差的特點。只有及時的對患者實施手術搶救才能夠最大程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有研究認為,在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可改善患者預后,輔助手術治療并間接提升其效果。作為一種創新式的護理理念,臨床護理路徑主要是指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設定護理重點,預期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據此本文以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74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在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效果。在此做出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以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74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的方式將74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護理組,每組各37例,在74例對照組患者中,共有男41例,女33例,年齡在51-72歲之間,平均年齡(62.38±1.35)歲;在37例護理組患者中,共有男39例,女35例,年齡在53-69歲之間,平均年齡(61.29±1.98)歲。在性別及年齡方面對照組患者與護理組患者不存在顯著差異,可進行對比。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對照組37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等。
1.2.2護理組:對護理組37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于狀態不佳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給予備血及吸氧處理,在此基礎上,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體溫進行動態監測,如果患者的體溫不在正常范圍內,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冬眠合劑對其進行輔助治療,并使用冰帽等醫療設備保護患者的大腦。
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出入量進行細致的記錄,在此基礎上應控制對高血壓患者的輸液量,并對患者的心腎功能進行持續監測。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耐心的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體位,避免出現各類并發癥。
對于長時間昏迷、意識不清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每天對其進行口腔清潔,從而預防患者出現口腔感染等并發癥。
1.3觀察指標
在護理完成后對比兩組的預后效果及護理滿意度,其中預后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三個分支指標,護理滿意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分支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百分比(%)、例數(n)表示,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預后效果的比較
對數據進行整理后發現護理組患者的預后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護理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其中護理組患者家屬的整體滿意度為97.2%,對照組則為64.8%,差異較大。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創新式的護理理念,主要是指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設定護理重點,而在醫院神經外科中重癥顱腦損傷是較為嚴重的疾病之一,其會嚴重的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時具有著預后較差的特點,如果能夠以臨床護理路徑來配合手術治療方式,就能夠最大程度的挽救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生命。本研究結果顯示,在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可改善患者預后,接受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組患者在預后效果及家屬滿意度方面皆優于對照組,這與國內學者得出的研究結果也較為符合。
綜上所述,對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應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提升預后效果,滿足患者需求,具備良好的應用價值。因此相關人員應在臨床實踐中對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