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軍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五一一隊,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本區大地構造位置構造單元處塔里木板塊東北緣;橫跨三個三級構造單元,自北向南依次為:星星峽—明水-旱山微板塊,月牙山-洗腸井早古生代蛇綠構造巖帶,敦煌微板塊。本區古生代地層屬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中天山-北山地層分區,馬鬃山地層小區。區域內地層從早元古界北山巖群,青白口系的淺變質巖系,古生界寒武-志留系,新生代新近系及第四系各類沉積地層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區內侵入巖分布較少,占圖區面積約19%。巖石類型多,從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均有出露,侵入時代橫跨加里東、華力西及海西期,巖漿活動頻繁具多期演化特征。本區大地構造位置構造單元處塔里木板塊東北緣;橫跨三個三級構造單元,自北向南依次為:星星峽—明水-旱山微板塊,月牙山-洗腸井早古生代蛇綠構造巖帶,敦煌微板塊。

圖1 工作區大地構造位置及構造單元劃分圖
區域根據高精度磁測異常圖特征及平面等值線的分布及變化情況反映,該區的磁場總體上表現為中部高、北部緩、南部低的基本特征。北部的磁場強度變化比較寬緩,主要表現在圖北部,局部異常形態不規則,大致呈近東西向展布特點;中部的磁場強度高,主要表現在二龍包西幅中部,變化劇烈,局部異常形態不規則,異常間相互關系復雜,整體上表現出北西走向的帶狀特征,;南部屬于相對低磁背景區,磁場變化比較平穩,在這種低而平穩的磁場環境中,出現一些強度不等的局部磁異常。

圖2 P8、P9 高精度磁測剖面曲線示意圖
1.3.1 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本區域為2010 年由陜西省地調院承擔的1:5 萬地質礦產調查二龍包西幅(K47E017014)化探掃面所獲得成果。化探土壤測量分析Au、Ag、Cu、Pb、Zn、As、Sb、Hg、W、Sn、Mo、Cr、Ni、Co、Mn 等15 個元素,根據各元素的一般地球化學性質及元素地球化學分類,結合測區元素組合特征,將測區15 種元素分為以下三大類:1)親銅元素包括:Cu、Pb、Zn、Au、Ag、As、Sb、Hg等八種元素;2)鎢鉬族元素類包括W、Sn、Mo 等三種元素;3)Cr、Ni、Co(Cu)。

圖3 元素組合聚類分析譜系圖
1.3.2 元素共生組合特征
在充分研究調查區地球化學特征及區域成礦規律的基礎上,參考R 型聚類分析譜系圖在0.1 相關水平上,測區元素可分為以下2 類組合(見圖3):
(1)Au—Hg—As—Sb—Ag—W—Mo 元素組合。
(2)Sn—Mn—Co—Cr—Ni—Cu—Pn—Zn 元素組合。
在R 型聚類分析譜系圖的0.5 相關水平上,該組合又可分為4 類亞簇組合。
第一類:Au、Hg、As、Sb、Ag、W;第二類:Mo;第三類:Sn、Mn;第四類:Co、Cr、Ni、Cu、Pn、Zn。
研究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組上段白云質灰巖、含硅質條帶白云巖;震旦系洗腸井群淺紅色泥質石英砂巖夾薄層狀粉砂巖;寒武—奧陶系西雙鷹山組淺灰色長石石英砂巖夾硅質巖;奧陶系羅雅楚山組灰色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奧陶系咸水湖組灰黑色玄武巖及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物等。
勘查區內巖漿巖主要見分布于研究區北側,多與中奧陶系咸水湖組島弧型火山巖相伴生,呈巖株、巖枝產出的輝橄巖;零星分布于研究區西北側,呈巖枝產出,面積較小的輝綠巖;分布于研究區北部地區,分別呈巖株、巖枝產出的輝綠輝長巖;分布于研究區北中部地區,呈條帶狀或團塊狀,大小不等的碳酸巖脈;呈透鏡狀產于碳酸巖脈中的赤鐵礦化石英巖脈;分布在本區中部,走向近東西向的花崗斑巖脈以及石英脈。
研究區位于兩個二級構造單元的交接部位附近,紅柳河-洗腸井構造混雜巖帶從研究區穿過,后期又經歷了多期次斷裂活動,總體構造較復雜。本區各構造敘述如下:
紅柳河-洗腸井構造混雜巖帶南緣脆性斷層位于研究區中南部,呈近北西西向展布。產狀190°~210°∠65°~78°,自西向東從研究區內穿過,為本區最老的斷層構造。該斷裂為一斷層帶,由三條相互近平行的疊瓦式斷層所構成。斷裂帶兩側地層產狀陡立,區域附近水井和熱泉分布廣泛,暗示了斷裂活動的長期性和多期性,為張性斷層。
麻黃溝西銅礦段區為“內蒙古月牙山—盤陀山一帶銅鎢多金屬礦評價”項目取得的成果,主要工作量為3 個鉆孔,共計鉆探680m。但該區不是內蒙古自治區地勘基金投資,成果資料未在內蒙古國土資源廳信息院提交保存,探槽、鉆孔等基礎資料未收集到,礦體特征只能參照2012 年11 月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提交的《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麻黃溝銅多金屬礦普查報告》和1:5 萬礦調成果綜合分析而知,礦體特征描述明顯欠妥。本次普查續作工作因該區已發現的礦(化)體均已達到控制程度,根據本次物化探以及以往取得的成果分析,礦體未有向兩側延伸的趨勢,因此未再開展探槽揭露及鉆探工程,并未對其資源量進行估算。
本次工作經探槽揭露和鉆孔驗證,大致查明礦體特征,圈定銅礦體2 條,礦化體4 條(Ⅰ-Ⅳ):
1 號礦體分布于0-3 號勘查線,長約100m,厚度0.72m~2.46m,平均厚度1.59m,Cu 品位2.43-2.62×10-2,Cu 平均品位2.52×10-2,Au 品位0.71-0.76×10-6,Au 平均品位0.74×10-6,產狀287°∠54°,賦礦標高1450.32m~1472.50m。地表由TC1 探槽揭露控制,厚度2.46m,平均品位Cu:2.62×10-2、Au:0.71×10-6;深部僅ZK301 號鉆孔見礦,厚度0.72m,平均品位Cu:2.43×10-2、Au:0.76×10-6。
2 號礦體分布于0、3、4 號勘查線,長約194m,厚度0.97m~4.98m,平均厚度2.91m,厚度變化系數50.59%,Cu 品位0.50-2.49×10-2,Cu 平均品位1.51×10-2,Cu 品位變化系數64.96%,Au 品位0.27-1.85×10-6,Au 平均品位1.25×10-6,產狀287°∠55°,賦礦標高1437.50m~1473.85m。容礦巖石主要是花崗斑巖,少數為白云質灰巖及其接觸部。銅礦化以孔雀石、藍銅礦為主,呈細脈狀分布在花崗斑巖及白云質灰巖接觸部。地表由TC1、CK1 及TC3 探槽揭露控制,厚度0.97m~4.98m,平均品位Cu:0.50-2.49×10-2、Au:0.27-1.85×10-6;深部僅ZK301 號鉆孔見礦,厚度2.80m,平均品位Cu:1.56×10-2、Au:1.62×10-6,產狀287°∠55°。另外,以往施工的前排鉆孔ZK0202 號和本次工作施工的后排鉆孔ZK0204 號因方位與礦體走向順層,見礦深度均為150m~170m 處,厚度3.85m~4.91m。
礦石結構主要為粒狀-碎裂狀結構、碎粒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和不規則的團塊狀構造。
礦石中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等。巖礦鑒定g01 礦石光片鑒定顯示,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是閃鋅礦:反射色為灰色略帶棕色,中硬度、均質性,具膠狀同心環帶構造、淺棕紅色內反射色,含量在5%;針鐵礦:反射色為灰白色,高硬度,非均質性,含量2%;黃銅礦(反射色為黃銅黃色,粒度<0.01mm 嵌連在石英中)<1%,銅藍(反射色為黃-藍白色,粒度<0.02mm,嵌布在石英中)<1%;孔雀石:綠色,具閃突起和高級白干涉色。多為不規則粒狀,少數顯示皮殼狀,含量在7%左右。

圖4 g01 礦石光片、薄片鑒定照片
礦石礦物主要為氧化礦物,僅含有少量硫化礦物。礦床氧化帶較深(如ZK003 位于230 米處亦為以孔雀石為主),工業類型為含金銅礦石,為貧礦。
通過對礦區成礦地質條件的分析,認為礦區淺部礦主要是含礦熱液隨巖漿向上運移,在近地表斷裂、裂隙等容礦有利部位,含礦熱液同圍巖發生物質交換,原生金屬硫化物(主要是Cu的硫化物)轉變為地表(近地表)較穩定的氧化物(主要是孔雀石)而富集形成。成礦與花崗斑巖體有一定的關系,推測成礦物質和熱液主要由深部巖漿演化分異而來。初步判斷礦床成因類型淺表部為中低溫巖漿熱液型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