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溫 鑫
(1.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江西 南昌 330200;2.青海省有色第一地質勘查院,青海 西寧 810000)
在我國對礦產資源需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因此,我國應加強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研究力度,提高找礦技術,該點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礦產資源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地質礦產勘查與找礦技術不僅能夠對社會穩定產生影響,而且能促進我國經濟發展[1]。因此提升地質礦產勘查以及找礦技術具有必然性。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具有系統性,內容復雜且涵蓋面較廣,所以在開展該項工作時,需遵循以下原則,確保各環節能夠符合我國有關法規政策。結合多方資料,本文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則:
在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實際過程中,工作人員需在土地表層進行作業,以此明確地質條件,因此土地資源是我國開展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重要基礎。但地質條件具有局限性,各類土地成礦規律與礦產分布存在差異,導致工作人員地質勘查工作效率較慢。針對該點,工作人員需結合地質條件、人口分布特點以及土地開發利用程度等信息,加強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測量效率與水平。
針對礦產資源成礦區域廣泛的特性,工作人員在利用找礦技術手段探尋含礦區前,不僅需要參考礦產成礦規律資料,還要進行合理規劃。因世界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斷增加,所以在尋找礦資源時,工作人員應綜合考慮發展狀況。此外,我國地方政府應對地質勘查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在協調配合的同時,需結合礦產資源產業體系等方面內容,建立能夠為礦產資源勘查、開采以及運輸提供保障作用的生產通道。該點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在地質勘查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科學利用新型技術手段,并依照礦產分布規律,正確勘查礦產資源(如表1 所示)。該項原則對工作人員綜合素養的要求極高,例如:其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清楚掌握各類礦產資源成礦規律、分布區域,以此為開展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保障作用。

表1 部分礦產分布規律
工作人員在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時,應有效突出重點礦區,以此提升我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精準性。此外,工作人員需根據礦產資源領域需求,適當拓展地質勘查工作開采深度與精準性,為該項工作效率與質量提供可靠保障。工作人員應對該點給予高度重視,時刻保持創新性思維。
因礦產區域具有多樣性,所以工作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謹慎選擇找礦技術,不可盲目應用技術手段,避免地質勘查工作難以順利開展[2]。因此,為明確各項找礦技術所對應的礦產區域,本文結合多方資料,對各類礦產區域進行分析。
隨著我國過度開采、多數礦資源進入匱乏階段,我國尋礦采礦工作區域已經拓展至危險地帶,例如礦山邊緣等。因此,在礦產勘查與開采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必須遵循有關原則,在保證自身安全性的基礎上,探尋非傳統礦產資源。同時,有關人員應積極吸收國外知識,掌握常見礦產資源與稀有礦產之間的關系,并探索匱乏礦產的可替代品,以此滿足我國工業需求。該點對我國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總之,在危險礦山進行勘查、開采礦產工作時,工作人員首先應確保自身安全,嚴格遵循該項原則。其次,工作人員應以尋找市場前景良好的礦產與優質礦產資源為目標。
此外,在礦產開采工作進行中,有關人員必須做好詳細數據比對報告,并制定具備合理性的開采方法,深入分析礦區與礦層之間的聯系。在此基礎上,我國地質勘查工作效率將顯著提升。
此前,我國采礦工藝、各方面技術水平普遍較低,因此在采礦過程中經常出現安全隱患,導致安全事故頻繁發生。雖然目前我國各項技術已初步符合國際標準,具有一定安全保障,但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必須嚴格遏制影響安全的因素。在針對生礦進行作業時,不僅需要重視該項內容,還要選擇適用于生礦的施工技術。
目前,隨著世界各國持續推進礦產資源開采、勘查工作,世界上未知礦產資源的數量正在減少,且開采難度正在日益增長。針對該種情況,工作人員應積極加強勘查技術與制度合理性,并謹慎選擇施工技術。此外,在明確礦產儲存量的同時,工作人員應對未知礦山周邊地質特征進行詳細調查,避免因預料外的情況出現、工作人員對未知礦山缺少了解,從而影響礦資源開采進度與效率。
在地質礦產勘查工作中,地形測量及其準確性具有重要地位。針對該點,工作人員可以借助我國標準坐標系統對地形進行測量。該項技術不僅能夠顯著提升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效率與準確性,還能為后續礦產開采工作提供保障作用。此外,如果勘查對象位于邊遠山區,附近不存在可供檢測的坐標系統基準點,工作人員即可通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獲取當地數據,并依照數據信息,構建地形坐標系統圖像,以此實現地形測量工作準確性的提升。
比例尺是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差異性與多樣性,因此工作人員在選擇比例尺時應結合地質實際情況等多方面因素,謹慎進行選擇。礦床規模、礦體形態復雜度以及不同勘查階段,均是工作人員選擇比例尺的重要參考依據。例如:針對礦產勘查與礦山建設設計等工作,工作人員即需采用大比例尺進行地質填圖[3]。此外,地質點在地質勘查工作中不容忽視,因此工作人員必須通過特定儀器,將地質點繪制到圖像中,并保證地質點處于界線之上或其他具有特殊意義的位置。在必要情況下,工作人員可適當拓展薄礦體等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表示程度,以此為地質勘查工作奠定基礎。
在探礦工程施工過程中,如礦體覆蓋層高于3m,施工人員即需采用淺井;針對覆蓋層低于3m 的淺部礦體,施工人員可以采用探槽、淺坑等手段進行施工,并確保工程質量符合規程要求。尤其在礦芯、頂板、底板的5m 范圍內,施工人員必須保證其巖石、標志層以及全孔巖芯的采集程度符合規定。如經過檢查,發現部分礦體未達到設計要求,施工人員應立即采取補救措施。
采樣在礦資源開采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管理人員必須嚴格規范其環節,避免樣本混合、污染、錯號等現象發生。針對識別難度較高的礦石或具有礦化可能性的地段,工作人員應靈活更換采樣方式。對類型存在差異性的礦產進行采樣時,工作人員應采取不同的采樣方式[4]。例如:煤礦采樣應以煤類區別、煤質指標變化程度、工業用途為采樣依據;砂礦采樣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循規章制度進行淘洗與稱重工作;針對金屬與非金屬礦產,工作人員需確保其加工重量損失率低于5%。此外,分析樣品與測試樣品必須在經由國家認證的化驗單位中進行,以此避免樣品出現損壞。
在經過系統化分析與測試后,送樣單位必須編制樣品密碼,并將內檢樣品與外檢樣品分別送往原分析單位驗證、指定實驗室進行樣品外檢。
提高找礦技術需要與多項技術進行融合,因此,本文結合研究資料,總結出以下幾項措施。
在同時具有重要性、規模性以及穩定性的礦床形成過程中,同位成礦具有重要作用。其不僅能夠通過分析找礦區域內地殼運動特點,獲取準確地質情況,還能通過研究地質環境、地質事件之間的聯系以及分析礦產地質環境、陸殼成分地質分布情況資料,清楚掌握區域成礦關系。
在掌握區域成礦關系的基礎上,同位成礦理論能夠促使工作人員通過斷裂帶級次關系進行礦產勘探查找,并加強其簡易性。此外,在礦產勘查過程中,工作人員應收集、分析礦化信息,以此掌握礦產基本特點,礦產空間分布等規律。該點對我國提高找礦技術具有促進作用。
在礦產區域深部找礦的基礎是明確礦產區域成礦規律,通過分析成礦環境、系統以及機制的演化過程,工作人員能夠明確礦床深度空間等多方面因素,該點對深部礦床勘查工作具有積極的影響。針對該點,工作人員可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術手段,實現能量礦產、金屬與非金屬礦產的迅速查找。
準確掌握地質體運動特點可以為礦產勘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與該理論進行融合的找礦技術主要有以下內容:其一,從地質體運動理論的角度出發,依據成礦圍巖與類型進行布局找礦工作。其二,將地質體內部運動理論、元素豐富程度、礦床儲量分布等因素進行結合,以此實現準確預測目標區域成礦能力[5]。其三,在該理論的基礎上,找礦技術需要預測目標礦區的實際礦產儲存量,工作人員在進行該項工作時,應深度挖掘礦化元素空間分布情況以及礦產量的參考價值,并選擇、辨別工程孔徑,以此,施工人員才可取得準確數據。
綜上所述,我國對礦產資源具有高程度需求。因此,我國應采取恰當措施,不斷發展創新地質勘查工作與施工技術,明確各區域成礦規律。基于此,我國經濟才能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