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光遠
摘要:在藝術上,大凡一種新思想或新風格出現時,必然會遭到一些守舊人士的咒罵或抨擊。抽象畫剛剛出現時,自然也逃不開此一厄運。自從1910年,俄國藝術家康定斯基創作了美術史上第一副抽象畫以來,抽象畫的發展已將屆百年。可是,時至今日,還有些保守人士抨擊或排斥抽象藝術,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看不懂。因為他們在欣賞觀念及態度上久以習慣了具象繪畫與雕塑,而未能建立新觀念所致。其實,抽象畫不一定要充分懂畫理,重要的是改變故有成見,并接近“抽象畫”。
關鍵詞:新風格;康定斯基;抽象畫
一、人的知覺是抽象的
首先必須提醒觀賞者多注意一些基本觀念和態度,因為現代藝術是以觀念為主導的,而這些基本觀念和態度往往會被忽略或遺忘。如前所述,抽象畫家與作曲家一樣,旨在傳達作者所確信的惟一真實——即作者內在經驗的真實,而非描述自然外貌或敘說故事。我們在聽貝多芬創作的“第三號交響曲”時,不難感受到其中前兩樂章的主體是在抒發對“英雄”的一股特殊感情與崇敬之情,激起無數聽眾的共鳴。這和文學描述英雄壯烈的事跡有著相同的功能。然而,音樂很抽象,人們并不是通過聽懂旋律、和聲、曲式和樂章構成而被感動的。音樂無需“聽懂”,它的構成元素直接撞擊我們的情感深層和心靈深處。而欣賞抽象畫也是如此,為什么抽象繪畫需要看懂才能欣賞呢?我們在欣賞廬山云霧、黃山奇姿,九寨溝“水底油畫”的抽象美時,“看懂”了什么?凡欣賞抽象美,不是像欣賞具象美那樣首先要用視覺與知識去辨識(看懂),它無需辨識,乃是用直覺、用心靈直接去感受整體中的混沌美。康定斯基說過:“繪畫是形象與色彩的一種組合和安排,一種心情的表征,而非物象的再現。”他又說:“抽象畫是視覺的音樂,而我們在欣賞抽象畫時,為什么要常常要問它在描述什么呢?”
二、抽象一詞的定義
抽象一詞原指“萃取”、“提煉”或“去除”等意,它泛指從眾多事物或經驗中抽取最基本或類屬的形象。據此,“抽象藝術”即指逐步舍棄自然外貌或物象之外相,并逐漸簡約或萃取最基本簡單造型元素的一種藝術。蒙德里安早期創作的《樹》、《教堂》及《少女之頭》,還有雷克《騎驢子的人》等作品均屬此類抽象意義的典型作品。故當一個畫家使用這種方法與觀念來創作時,“抽象畫”一詞就顯得頗為適當。可是,當一個畫家改變方式不從自然出發而完全以造型概念來建立其獨立秩序與構成時,則稱此作品為“非具象”藝術似較為妥當。
畫家在描繪的過程中通常會萃取自己想要表現的部分而舍棄不要的部分,亦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重現自然。畫家把三次元的自然轉移到二次元的平面上,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抽象作用。高更就曾明確的宣稱:“繪畫就是一種抽象作用”。
三、康定斯基的發展時期
康定斯基早期的作品,還處在努力把“純藝術”的形式因素拔高到具有自足價值的地位過程。對主題,對客觀物象的模仿描繪逐漸被純藝術的形式因素排斥于畫面之外,追求那種生機勃勃的美與和諧。畫面里充滿了熱情和想象,使繪畫具有一種狂放的有煽動性的音樂氣質,這也是康定斯基作品被稱作“熱抽象藝術”的緣故。康定斯基早期的抽象作品仍然能帶有現實具象的影子,他只是減弱了畫面上可辨識的形狀,讓色彩更加主觀化,力求畫面達到一種生機勃勃的張力,色彩。線條和結構顯得自然。隨意而富有激情。現實場景被提煉成抽象的點、線、面和色彩,而這些抽象的點、線、面和色彩又暗示著自然萬物。顯然,早期的作品還沒有讓純粹的藝術形式因素達到一個完全具有自給自足的地位。作品中的山變成了有力的曲線,樹木和房屋由更小的圓弧和曲線組合而成,而山。樹的肌理則由不規則的點和色彩組成。盡管畫面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抽象變形主觀處理,但是現實的影響依稀可辨。
康定斯基后期的作品則徹底抽象化,早期作品中那些依稀可辨的現實場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經過理性思考加上藝術直覺創作出來的幾何的美。康定斯基在其有名的著作《康定斯基論點、線、面》里著重強調了點、線、面這些畫面構成要素的特點,分別在形狀、比例、大小、角度、力度、色彩、節奏和心理暗示等多方面作了詳細的分析。他后期幾何化的作品,就是這些理性思考與自身的創作熱情付之于實踐的結果。可以看出在這些作品中,點、線、面經過了精心的梳理和安排:點的形狀、大小、色彩、疏密;線的形狀、走向、粗細、色彩、力度;面的大小,呼應和輪廓;點、線、面的相互呼應、遮擋、節奏等,構成整體有機的畫面。畫面中充斥著工業革命時代的幾何特征,飽含藝術家對這些數字化符號的藝術感悟。
參考文獻;
[1]抽象藝術論,陳正雄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1.
[2]抽象與移情 (民主德國)W·沃林格著 王才勇 譯 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中國抽象藝術學 許德民 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