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秋雁?譚斯琳?陳天勇
摘要:為了更好地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集團亟需解決跨地域甚至跨文化商品與服務的流通擴散問題。從財務方面的優化來看,國內外大型企業已經紛紛建立起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但是國內有關的理論與實踐相比于國外仍然落后了許多,需要進一步投入精力進行相關體系的研究與完善。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特色國情,為了深度剖析本土大型企業的財務共享化道路,在整理文獻的基礎上對財務共享服務進行了理論分析,總結出值得學習的經驗。
關鍵詞:財務共享服務;理論研究;綜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共享”的理念已經迅速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共享發展”理念是我國于2016年-2020年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五大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之一,“共享經濟”商業概念也被寫入十八屆五中全會。除此之外,企業內部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共享服務”也備受矚目,主要應用于財務、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等部門。無論是“共享發展”“共享經濟”還是“共享服務”,共享的本質都是通過資源的共享來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財務部門作為公司重要的職能部門,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流行也印證了共享理念在這個領域的無限可能。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福特公司(Ford)建立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s Center,以下簡稱FSSC),開啟了FSSC的時代。在全球化日益滲透和信息技術全面應用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集團選擇成立財務共享中心,或者與服務機構合作。
在中國,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最先設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隨后海爾集團、麥當勞中國、平安保險集團、騰訊公司、通用電氣(GE中國)、蒙牛乳業集團等企業集團都緊跟其后,分別設立或外包了FSSC,覆蓋了制造業、金融業、房地產業、零售業、電力行業等眾多領域。財務共享服務作為企業精簡成本、集中控制、戰略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我國財政部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
去年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中興財務云、通用電氣(GE)三方聯合對我國近400家機構進行調查,呈現出的《2017年中國共享服務領域調查報告》顯示,年收入超過100億人民幣的被訪企業中,建立了共享服務中心的企業達到76.0%;在年收入低于超過100億人民幣的被訪企業中,比例為38.1%。這昭示著我國的大型集團亟需進行和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有關的理論與實際案例結合探索,學者需要進一步結合我國的社會主義特色發展道路,開拓出能夠為財務管理工作更好服務的新模式。
二、研究現狀及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縱觀國外學術界有關共享服務的觀點,比較受認可的是Bergeron Bryan (2004)《共享服務精要》里的闡述。他認為共享服務作為一種新興的內部合作組織,以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為目的,為內部和外部的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共享服務獨立存在于集團內,擁有專屬的管理機構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資格。
Martin(2011)通過發放問卷對FSSC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收集統計,經過回歸模型檢驗發現成功構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必要因素包括:財務共享的選址、企業的戰略規劃、流程變革管理、組織架構設計及客戶的服務水平協議。
Andrew Owens(2013)在《提高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績效》中提到,集團設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時,除了要關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方面以外,還應該關注財務共享服務本身的績效和質量,不斷的進行改進標準化流程和戰略性經營才能讓共享服務幫助企業走向成功。
(二)國內文獻綜述
張慶龍(2015)認為,財務共享服務是財務領域對共享服務的調整性利用,從分散的業務部門提取出企業集團大量簡單重復、可建立標準化、流程化的會計核算業務,整合于另設的獨立業務單元——FSSC,進行流程重建,通過標準化處理來提升業務操作速率,達到成本降低、集中管理和控制、增強客戶滿意度的目的,是從整體方面來提升集團財務管理水平的一種作業管理模式。
楊寅、趙立彬(2016)通過向我國已經構建和運營FSSC的企業集團以及從事該領域研究的科研單位發放了500份調查問卷,對企業集團相關數據進行了SEM模型實證研究,檢驗出構建相關因素的影響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流程設計、管理制度、組織結構、信息系統、戰略規劃。
孫紅喜(2017)認為,如若不盡快對FSSC實現財務共享服務的優化升級,將會被新型的財務管理模式所取代。他提出了將FSSC搭建成為“面向未來的智能財務平臺”的建議,不僅需要有序地推進財務系統與業務系統的進一步集成,還需要搭建基于商業智能的管理會計平臺、基于人工智能的財務平臺,最終實現以人工智能為主體的共享中心模式。同時他建議將FSSC打造成“面向市場的價值創造中心”,區別于傳統財務共享中心服務于客戶共性需求的模式化特征,向客戶提供個性化增值服務,收取報酬。
寧哲(2017)關注于財務共享中心適用范圍的局限性,建議企業根據自身實際狀況去選擇、調整。他認為連鎖型企業、服務行業以及制造行業銷售網點適合搭建FSSC,相對來說制造業的生產基地、建筑施工企業和信息程度化較低的企業不適合涉足財務共享的領域。除了行業限制外,他提出由于地域狀況的差異,企業成本核算工作、企業稅務工作不適合納入共享服務的范疇。
叢麗麗(2018)認為,作為企業的新型的合作戰略與管理模式,目前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面臨的主要風險和局限為稅務風險、信息系統風險、成本增加、人員離職率增加四個方面。針對稅務風險,她建設性地提出了增設稅務稽查中心的舉措,同時利用專門的稅務管理崗位根據不同地域制定不同要求,以此來規范工作中的實際處理。
三、財務共享服務理論基礎
(一)財務共享服務的概念
站在集團的戰略宏觀角度下,子公司及附屬機構職能部門的重復地設立實為成本高居不下的一個重要因素。財務部門作為公司的職能部門之一,與人力資源、技術部門有著相類似的特點:不可缺少,但是占用的各項資源重復性較高。為了更好地安置職能部門在集團的角色,集團在職能部門的優化道路上逐漸向共享方向靠攏。
FSSC是共享服務在財務領域的應用。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運用成熟的IT技術,通過流程再造將簡單、標準、重復性高的財務工作集中于統一獨立的組織中處理,以便集團解決數量繁多的子公司人員冗雜、機構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FSSC也助力于財務在整體決策中的重要轉型。
自共享服務中心問世以來,國內外諸多企業逐漸采用了FSSC這種新型管理模式。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發展完善過程中可以發現,FSSC在大型跨國企業集團中較為廣泛使用。這些企業大多擁有一定的規模,下屬分公司、子公司繁多,地域分布十分廣泛,同時公司涉及的主要業務趨于集中化,業務處理趨于簡單化,以上也是建立標準化流程的重要基礎。
(二)財務共享服務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FSSC的構建主要以降低成本為導向。此階段福特公司、杜邦公司等相繼建立財務共享中心,集中簡單、重復的業務進行統一操作,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時實現對風險進行把控,利用規模經濟效應來節約公司的成本。這一時期內的先行者們仍處于在探索階段,流程優化、服務質量的提升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期~21世紀,FSSC的構建主要以優質優化為導向。至90 年代后期,越來越多的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如惠普、IBM等都已在使用財務共享服務。在FSSC逐漸成熟、完善的過程中,降低成本的程度已基本達到最大化,員工的業務能力和效率業已受到規范,提升服務質量和優化流程成為該階段新目標。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矚目,得益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應用,以ERP系統為代表的一系列便捷的操作系統相繼出現,財務共享服務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FSSC的業務范圍也拓展到更加普適性的財務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財務共享服務理念于20世紀末傳入中國,摩托羅拉、埃森哲等公司在中國設立FSSC。
第三階段,21世紀至今,FSSC的構建主要以利潤化戰略化為導向。在經過近二十余年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的豐富,FSSC模式步入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開拓性的業務探尋成為了共同的目標,例如通過銷售、外包自身較為成熟的服務體系,使得傳統的職能部門轉型為利潤中心,或是將稅務模塊一同納入FSSC的業務王國,開展財務咨詢方面的活動,結合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應用,進一步消除信息壁壘帶來的低效率,都在是集團可以思考實踐的創新點。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FSSC也相繼建立,由中興通訊在2005年領頭,借鑒著前輩們的成功經驗,各行各業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尤其是近5~7年,我國的FSSC發展更為迅速。2015年4月,北京國家會計學院經過調研得出的財務共享服務調查表明:國內超過70%的大型公司已經將實施 FSSC 納入重要的發展戰略。
(三)共享經濟理論與共享服務理論
1978年,共享經濟(或稱協同消費)的概念就已經問世,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瓊·斯潘思(Joe L.Spaeth)首次提到了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代指多人在參加共同活動時一起消費商品或者服務的過程。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歌猛進,共享經濟的模式得以在各類平臺上進一步成熟。目前的共享經濟模式主要是通過暫時轉移第三方閑置資源的使用權來創造價值,實現供給方和需求方的低成本高效益,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現實生活中,共享經濟理論的應用近年來可謂是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除去發展較早的共享空間(Airb&b)和共享出行(Uber)外,搭乘著互聯網的勁風,我國的“共享單車”可謂是近年最耀眼的一顆“共享之星”,2017年使用共享單車出行的人數達到了2.21億。隨后“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等涵蓋人們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共享產品令人應接不暇。
若共享的對象為基于信息交換提供的服務,則有了共享服務理論。在技術信息系統的配合之下,企業不僅可以精簡分支機構,整合人力資源,還可以將成熟的服務技術外包給其他的公司,完成職能部門向利潤中心的轉換。
四、財務共享服務模式
共享服務是把集團內部相同職能的部門抽取出來進行集中管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簡稱 FSSC),就是將不同國家,地點的會計業務,整合到一個共享服務中心,來做記賬和報告,保證了會計記賬和報告的規范和統一,并且減少了在每個國家或地區的辦事處的會計部門設計,最直接帶來節約系統和人工成本的好處。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具有財務核算集中化,信息技術一體化,業務流程規范化的特征。
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以后,集團所有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財務核算業務集中拿到共享中心去做,從日常收付款記賬,發票認證,報稅繳稅,員工報銷,到上報統計報告,預提攤銷,出財務報表都在這里統一進行。各分公司與子公司不再設置財務部,確能保證各自的財務核算在規定的時間內同步進行。
大型集團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想要做到高效與統一,必須有一體化的信息技術做支撐。利用統一的信息技術平臺進行賬務處理,才能實現子公司與分公司之間無縫銜接,避免出現由于賬套不一致而導致無法對賬等情況,保證集團財務的統一性。一體化的IT平臺還可以將業務和會計整合,例如,以ERP系統為支撐的會計系統,可以在采購人員進行線上收貨確認后直接生成會計憑證計入成本,或者在發生銷售業務后創建銷售訂單生成會計憑證直接計入收入。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對于有潛力擴張的集團,提供規范發業務流程,任何收夠整合來的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可以按照現有的會計流程,迅速加入,使會計工作交接沒有障礙,同時保證會計工作的質量。
五、結論
大數據背景下,企業必須應對信息技術給財務管理帶來的挑戰,企業財務必須實現快速轉型,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構建使企業財務由集中式轉向了共享式,可以有效實現財務集成,這是企業財務創新管理的新模式。財務共享服務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可以降本提效、支持企業規模化、降低財務風險、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價值。目前,在學術界已出現越來越多的財務共享服務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隨著財務共享服務理論研究的繼續深入探索,財務共享服務的應用問題會被逐一解決。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在“大智移云”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財務共享服務管理模式會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中得以廣泛應用和積極推廣,并進一步促使企業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慶龍,聶興凱.2015中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調研報告[R].北京:北京國家會計學院,2015.
[2]楊寅,趙立彬.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構建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J].財會通訊,2016(26):58-62.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9年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攀登計劃”專項資金)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