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煦 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止古代詩人向往這種歸隱生活,很多現代人也想過上這種田園生活。
數據顯示,我國從2001年起就成為了老年型人口國家,從2017年起老年人口比重翻了一倍。
退休人口數量增加、人類壽命延長、幼年人口逐漸減少等現象,都導致了整個社會負擔加重、現代生活壓力加重。
可能在過去幾年,中青年群體的主流思想依然是為了生計、家庭和未來,無論如何都要在一線城市工作打拼。但如今已經有好多人認為,在農村生活也沒什么不好。這些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從農村里走不出去的,一種是從外面走進農村的。
四、五線城市甚至農村的中青年出路并不多,早期的資源缺乏讓大多數農村青年的人生早早定下了要走的路。讀書讀到初中,留在家里種地種樹,或是出外打工,攢錢蓋房,結婚生子。比較靈活的,讀到高中,靠個關系做做小生意。
而走進農村的人,多數是因為無法適應大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他們接受過一定教育,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但卻向往四、五線城市或是農村的慢生活。在過去表現為他們會在農村開山林、開農家樂、開酒店民宿。如今的形式更為豐富,他們會在農村生活,把科技引入林木業、農業,或是干脆就返璞歸真。
改變的原因,主要是網絡的普及、觀念的轉變。特別是可以上網,是一個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改變。
過去人們不愿意留守農村,一是信息隔絕,難以知道外界發生的事情;二是物資缺乏,難以買到需要的生活物資;三是基礎設施缺乏,沒有教育、醫療、娛樂等方向的發展。
但如今,三個都解決了。
網絡普及之后,通過手機能夠了解外界的事情,通過網購可以滿足生活物資的補給甚至輸出,教育、醫療、娛樂也慢慢發展起來了。從李子柒到滇西小哥、華農兄弟、野居青年、大喬小漁,這也是那么多農家博主出現的原因。
短視頻平臺從城市影響到農村,農村IP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他們可以一邊過著自己想要的農家生活,一邊通過輸出農家生活的信息內容來盈利。對于觀眾來說,一方面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和資源流向農村,另一方面也能滿足走不進去的人的精神層面。
中國是農業大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流傳至今,已經深入人們的骨血精神之中。很多人即便在城市拼搏十幾年,回家鄉吃的一碗米飯一碟小菜,依然是感動不已。我們也不一定非要過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慢慢地,回歸自然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