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然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自然環境的支持——合理地創設和利用好自然環境,可以很好地滿足幼兒游戲、探究的需要。
那么,怎樣創設和利用環境資源,為幼兒親近自然提供更多的可能呢?
在親自然環境創設上需要確保“輕松、愉悅、有趣、互動”的原則。這樣的環境會讓孩子感到身心愉悅,能引發孩子自由自主地探索;這樣的環境是可以和孩子產生互動的,讓孩子可以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現在有很多人文景觀非常漂亮,但是孩子不能靠近、不能摸、不能踩也不能動,這種自然環境很難引發孩子們深入地與自然“對話”。
經過實踐探索,我們根據由近及遠的思路,將自然劃分為“身邊的自然”(例如自然角、種植園等),還有“社區的自然”(草坪、花園、小樹林等),以及“遠足的自然”(比如公園、農田、森林等)。采用不同的接觸頻率和方式,為幼兒親近自然提供更多可能,保障親自然活動的常態化開展。
我們根據幼兒園的結構、布局、場地等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每一寸可使用的空間,讓幼兒園充滿自然的氣息和美的體驗。比如,利用班級陽臺設立自然角、飼養區,開辟生態種植園,創設生態養殖區;利用幼兒園的角角落落建立戲水池、玩沙區等。收集豐富的自然物,如花瓣、石頭、樹枝等等融入幼兒園的環境創設。讓親自然環境真正地“活”起來!
那么,如何發揮班級自然角的作用,打造一個真正屬于孩子的自然角呢?
第一,我們要確保孩子是自然角創設的主人,提供更多幼兒可以親身參與和互動的機會。自然角里種什么?養什么?怎么種?怎么養?如何擺放?誰來照顧?等等問題都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積極鼓勵孩子參與自然角的規劃和設計。
9月開學的時候,孩子們各自在自己的花盆里種植了喜歡的植物,懷著“讓植物快快長大”的期盼,他們悉心照顧,觀察著植物的變化。國慶節長假過后,陽臺上的植物“脖子”都歪了——孩子們興奮地討論著這一現象,有的說是風太大,還有說是水太多,最后在老師的引導下發現所有植物都伸長“脖子”朝向了窗口——原來這是植物的“向光性”。這下好了,接下來每天都有小朋友向老師告狀:某某小朋友又將我的花盆挪下邊了。老師問“為什么呢?”小朋友說:“我想讓我的植物多照陽光,讓它長得快,長得壯。”當然,故事最后,孩子們也學會了相互協商,通過輪流擺放,讓大家的植物都能曬到陽光。



第二,豐富自然角,選擇利于孩子觀察的動植物。在日常活動中,洋蔥、土豆、紅薯、胡蘿卜、絲瓜、大蒜、青菜、牽牛花等植物都喜歡在自然角“安家落戶”,同時蠶寶寶、蝌蚪、烏龜、金魚、蝸牛、螞蟻等小動物也都成了自然角的“常住居民”。有了這些,孩子們很自然地就有興趣關注自然角。例如,有的班飼養小烏龜,小朋友們連飯后散步都會帶上它。當孩子們了解到烏龜喜歡吃肉的習性后,便從家里帶來了肉,看到烏龜一點點吃肉的時候,孩子們眼里都閃爍著驚喜的光彩;還有的班飼養小蝌蚪,當孩子們通過繪本了解到小蝌蚪生活在小河、池塘里,那里有石頭、小草、小蟲子、小魚,于是決定要給蝌蚪們造一個更加舒適的家。看見小蝌蚪快樂地游來游去,小朋友也高興地說:“快看!蝌蚪很喜歡這里!”通過飼養活動,孩子們像家人一樣去呵護和喂養小動物,從中發現它們的生活習性,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照顧小動物的快樂。
第三,根據不同年齡段特點,引導幼兒做好觀察記錄。小班主要以教師引導、集體照顧為主,目的在于引發孩子觀察的興趣,初步學習觀察和嘗試記錄;到了中班、大班之后就可以啟發孩子們采用更多更自主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觀察記錄,并從觀察整體到關注細節,進行持續深入的探索。
幼兒園的戶外種植園則是孩子們親自然的一塊試驗田,孩子們在這里親歷種植,播種、生長,澆水養護,觀察記錄植物的細微變化,親歷豐收的喜悅,摘辣椒、摘豆角、收青菜、收土豆……同時,也經歷了有趣的故事——比如這個“人鳥大戰”。
孩子們在種植園里種了小麥,快要到收獲的時候,突然發現麥子被偷吃了——“是誰偷吃了我們種的麥子?”孩子們很生氣。通過觀察,大家發現是小鳥把麥子吃了。那么,如何阻止小鳥吃麥子呢?有的小朋友說“我們站在這里,發現鳥來吃就把它趕走”;有的說“用稻草人嚇唬小鳥”;還有的說“罩上網子讓小鳥吃不到”等等。他們嘗試用稻草人,結果發現小鳥并不怕稻草人。后來,他們在麥子地上打了網子,心想“這下小鳥就吃不到了吧”?結果發現小鳥通過網子與地面的空隙鉆進去偷吃麥子。于是孩子們驚訝地說:“鳥怎么這么聰明呀!”“到底是人聰明還是鳥聰明呢?”自然界神奇的現象不斷地刺激著孩子的思考和發問。


作為種植園的主人,孩子們看到了比自然角更豐富、更生動、更真實的大自然,并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體驗到生命的力量,見證了生命成長的奇跡。
“社區”環境也能夠為孩子們親近自然提供更廣闊、寬泛的活動場所。如果說幼兒園親自然環境需要用心去創設,那么,社區資源就需要我們用智慧去開發和利用。在利用社區資源時,我們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兩點:
一是場地的選擇。一定是能和孩子互動的、有趣的、符合年齡特點的,并帶有一定冒險性和挑戰性的地方,比如挖土、挖蚯蚓、找螞蟻洞、爬樹等等;二是安全的保障。我們需要提前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勘察,做好安全防護等前期準備工作,并邀請家長志愿者參與活動,保障安全。
如果有條件,可以鼓勵家長利用周末或假期,帶孩子到更遠的自然,這就是我們說的“遠足的自然”。讓孩子走到真正的野外、真正的大自然中去,感受一望無際的田野草原,感受秀美壯麗的山川河流,感受大自然天地的寬廣和物種的豐富,讓親近自然真正成為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一種常態。
作為城市幼兒園,即便身處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之中,也不能阻擋我們對田園的夢想……在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智慧中,希望大家能夠因地制宜,提供給孩子屬于他們的那片樂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