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鏞
摘要:“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對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打牢學生學業基礎、突破專業壁壘、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而針對學生在專業分流過程中,缺乏綜合研判、專業歸屬感等問題,應從建立“導師+導師組”平臺、建立專業認知教學體系、延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實踐活動、發揮朋輩榜樣力量等方面進行解決。
關鍵詞: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培養模式;對策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是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熱點。以貴州財經大學為例,2016年學校開始實施“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現有9個二級學院實施該培養模式,涉及近50個專業按學科大類進行招生。學校采用“1+3”和“1.5+2.5”相結合的模式,即學生在前期學習通識教育和大類平臺課程,后期依據學生綜合成績、志愿等,按照專業分流方案選擇某一專業進行學習。
一、“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優勢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可以增強學生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大類招生使得新生在入學后首先排除了專業學習的方向,減少了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內容選擇以及學習時間分配上的呈現的功利化傾向,有利學生學習當前開設的大類平臺課程,為今后專業課程的學習打牢堅實基礎。再次,“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有力地突破了專業知識壁壘,學生知識體系結構不再僅局限于特定專業方向,而是涉及范圍更廣的學科領域,促進了對學科知識交叉的融會貫通,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此外,在專業分流前,成績排名的壓力,能促使學生在壓力與動力、自由與約束并存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能力。
二、學生視角下,“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面臨的困境
(一)缺乏綜合研判,專業選擇具有盲目性
學生在專業分流時往往會扎推選擇所在學院或系口碑較好的王牌專業、優勢專業,或者一味地青睞大家普遍認為的“熱門專業”。這種從眾現象,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個別專業選擇爆棚,而有的專業無人問津,加劇了專業失衡,形成惡性循環。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專業知識體系、專業前景、市場需求認識不足;其次是未結合自身優勢、特長、興趣愛好、性格特質等,進行自我認知與專業的匹配分析;再次是未對自身的學習生活及職業生涯,進行系統性、可行性的規劃。雖然部分學校開設了相關的專業認知及職業規劃方面的講座或課程,但仍存在某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專業教育講座、學科導論課,更多是對整個學科的介紹,缺少系統、完整、具體的專業分析,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的是對理論和方法的講授,結合專業特征對市場需求、就業前景進行分析的層次不高。
(二)缺乏專業歸屬感,滋生不良情緒
受到學習成績、接收名額等多重因素限制,部分學生未能選擇到自己理想的專業。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讓此類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喪失學習動力,或是產生挫敗感、自卑感,甚至可能因此出現抑郁癥狀,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優化路徑
(一)發揮朋輩榜樣力量
在專業分流前,高校學生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組織已經進入專業課程學習的高年級學生,從專業特色、學科特點、學習方法等方面,向即將面臨專業分流的低年級學生,進行專業介紹和專業成果展示,并進行互動探討,現場答疑解惑,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知程度。
對于專業分流后,未選擇到自己心儀專業的學生,高校學生工作者除了開展心理疏導外,還應開展多種多樣的學風建設活動,讓優秀學生起到強有力的領頭羊作用,形成“學霸幫扶小組”、“互助學習小組”等,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樹立專業信心,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歸屬感。
(二)延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及實踐活動
以貴州財經大學為例,學校從2018年開始,將原只在大三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提前至大一進行,一定程度上為新生規劃個人職業生涯和發展方向提供了有效指導,但還不足以幫助學生解決專業選擇上遇到的問題。作為高校學生工作者,還應通過主題班會、座談會、談心談話、實踐活動等形式,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行深入指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職業定位,幫助其樹立務實目標。同時應多組織相關實踐活動,例如引導學生對校內的招聘會進行觀摩,同時邀請實習基地實踐能力表現突出的學生,以及畢業不久的本專業優秀校友現身說法,不僅能激發了學生學習動力,也讓學生對當下就業前景、專業需求等有更為直觀、真實的了解和認識,有助學生對專業進行理性選擇,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觀、發展觀、成才觀和擇業觀。
(三)建立“導師+導師組”平臺
建立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對“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能提到推動促進的良好作用,學院可在大一新生入學后即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選拔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和品德高尚的教師擔任學生的導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學業學習給予必要的指導。同時在專業分流前還可輔助以導師組模式,導師組由學院不同專業 的教師構成,向學生介紹整個大類中各個專業的內涵、特點、培養方案、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就業方向等情況,幫助學生對本專業有更加明確的認知。
(四)建立專業認知教學體系
將專業教育講座、學科導論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進行系統規劃、統籌,并根據實際情況,增設或完善專業體驗方面的課程,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專業認知教學體系。此外,還可開設輔修專業,增設跨學科選修課等,讓更多學生,特別是未選擇到自己理想專業的學生,能夠有機會擴寬專業學習。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順應時代發展,符合社會需求,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了積極有力的作用,將是我國高校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我們也應正視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面臨的瓶頸,耐心進行改革和調試,為社會發展輸出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5-17.
[2] 陶能祥.高等教育內分流模式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