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芬
摘要:《小孩不笨》是一部值得家長和孩子觀看的影片,真實感人至深的故事所揭示的有關青春期子女的教育困障自然會讓所有的家長屏息深思,并為之震撼。
關鍵詞:小孩不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百聞不如一看,早就聽說《小孩不笨》是一部值得家長和孩子觀看的影片,真實感人至深的故事所揭示的有關青春期子女的教育困障自然會讓所有的家長屏息深思,并為之震撼。
故事講述以新加坡競爭激烈的教育文化為背景,真實反映青少年在學校及家庭里所面對的壓力。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我們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的縮影。校長、華文老師、年輕的老師、家長、小孩子、被搶金項鏈的婆婆、合力抓小偷的群眾、小混混等等,都給我深深的感觸。
感觸一:老師要“愛得期所”、“愛得其法”。
先談談華文老師吧。這位老師一心放在學生在,為了讓學生學好華文,自費出錢買字典給學生用。但愛之深,恨之切。配合訓導主任沒收學生手機一幕,讓人大笑不止,卻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與學生之間的代溝和間隙。對待學生學習成績上,往往恨鐵不成鋼,學生都羨慕對面那帥哥老師班的學生。最后,在華文老師遭受錯挫時,帥哥老師告訴他,老師與學生之間,需要一把鑰匙,這把鑰匙的名稱叫做“愛”。要看到學生的優點,不要只看著缺點不放。這才是“愛得期所”、“愛得其法”。
我們小學,也不乏這樣平凡的老師,梁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每次學生在校園中,有什么意外傷害,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哪一種意外,要到哪個醫院看,他已經了如指掌。有一位三年級的男同學,上樓梯時不小心,摔倒了。兩眼之間的鼻梁剛好碰到樓梯級上,鮮血流得滿面皆是。梁老師得到這一消息,馬上把學生送到了鎮級的人民醫院。醫生說,要馬上縫針。小男爸爸為難,如果縫針,傷好了之后,兩眼之間會留下小蚯蚓似的傷痕,不等于破相了嗎?梁老師也看出了爸爸的心思,建議小男孩的爸爸再去區級的中心醫院看一下。于是,乘著夜色,連飯也顧不上吃,他們又趕往區級的中心醫院。也幸虧梁老師的提議,中心醫院的醫生說不用縫針,只用特制的膠布粘好就行,不會有疤痕。這時,小男孩的爸爸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我想,這個小男孩子及他的爸爸,以及我們小學的許多家長,一輩子都會記得這名老師。是他,不辭辛苦地送他們的小孩去看醫生;是他,不是爸爸,卻勝似爸爸,能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的學生。盡職盡責,窩心貼心。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聰明的孩子人人都愛,對于一些學習有障礙的孩子來說更需要老師的呵護與尊重。讓學生真正從心靈深處感化和觸動,這才是教育對愛的詮釋。
記得上兩年,我們校有一名叫“江曉華”的同學,聰明懂事、性格活潑,與同學相處融洽。如果不挑明,誰也不知道這個小女孩自小患有嚴重的眼疾,能見度只有1米左左右,到六年級時,只能拿著放大鏡來做練習題了。正是我們的老師,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給予了她“特別的愛”:上課時,多留意她;下課時,多關心她;在同學中,營造互助互愛的氛圍;在同事中,愛心的接力棒一棒一棒地傳遞。正是我們老師深沉的地付出,小學六年來,這位女同學從來沒有受到同學們的欺負,同學們尊敬她、愛護、佩服她。因為她的學習成績一直穩居班級前列。每年教師節,我們都會收到一個特別的賀卡,一個由患有嚴重眼疾的小女孩親手做的、色彩奪目的節日賀卡“老師,謝謝你們,祝你們節日快樂”。短短幾字,字字情深。
人們常說,小學生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遇上技藝精湛的雕刻師就會成器成寶。哪一位老師不想讓自己的學生成名成家,但只有那些用心、用情去雕琢的人才可能領會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得到學生的愛戴和人們的認可。
感觸二:家庭教育,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除了老師要用“愛”去關懷和喚醒我們的學生,作為家長我也深受啟發。“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你再陪伴我,我就長大了”┄┄一句句詩意般的話語,都在講述一個道理:孩子的成長,離不長家長的陪伴與良好的溝通,這是用金錢所不能過段時替代的。
15歲的湯姆和8歲的杰瑞是兄弟倆,他們的家庭是新加坡的中產階級,父母都忙著賺錢,很少與孩子溝通,以為只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就足夠了,卻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稱贊。湯姆的同學成才和他的父親之間也存在同樣的溝通問題。成才的父親出身低,做過牢,為了不讓兒子步自己的后塵,他除了努力賺錢糊口外,就非常苛刻地管教成才,父子倆整日拳腳相向。兩個不同社會階層的家庭,卻犯著同樣一個錯誤。因為缺少溝通,讓孩子的心靈走向了墮落,他們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對孩子的愛,以忙為借口不跟孩子交流。甚至認為拳打腳踢是管教的最好方法,卻不知道心和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傳遞愛的橋梁。
我想起我們家,我們對小孩子在物質上是力所能力的滿足的,但要孩子負出相應的努力才能獲取。如:期末測驗能超越自我,比去年有進行,就獎勵了她一部學習手機,但要求,吃飯時,全家不能看手機,要聊一聊白天發生的事情,聽一聽孩子在校的最感興趣的人和事;我們也會跟她說一說交朋友要注意的地方,擇優而選,要注意看同伴的品格;孩子小的時候,做錯事情了,我責備幾句,婆婆馬上過來當保護傘,我們要背著孩子開家庭會議,不能這樣一邊教一邊龐;夫妻間的小口解,也得避開小孩子,免得讓她心理有陰影┄┄
不記得哪一位專家說過:沒經小孩的同意,我們就把小孩生下來了。當老師有教師資格證,當電工有電工證,當作服務員也得崗前培訓了,我們當父親母親的,有資格證了嗎?有崗前培訓了嗎?沒有,從來沒有。有一句話叫“且行且珍惜”,那我們當爸爸媽媽的就得“且當且學習”、“且當且成長”。
參考文獻
[1]吳佳瑋.當前家庭教育的誤區及應對方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