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麗霞
摘要:各種青少年組織當中,最具代表性的組織是童子軍,其隸屬于國際范疇。童子軍自成立時起,始終秉持采取非正規的教育方式,參與各類野外實踐活動,從而在智力與身體方面培養新一代青少年,讓這些青少年轉變為奉獻未來社會的人才。本文主要探討民國時期(1912-1949年)童子軍產生的原因、在民國時期的建立、發展和消亡及其影響。
關鍵詞:民國時期;童子軍;組織;教育
童子軍成立于20世紀,其目的是采取戶外實踐與游戲活動等手段,建成集有用與健康,以及快樂與盡責為一體的健全化公民教育模式,人們稱其是20世紀世界教育領域的三大發明之一[5]。
童子軍同樣出現在民國前后時期。童子軍教育價值的日益凸顯引來重大關注,童子軍在大陸存續30余年,廣泛參與社會重大活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童子軍產生的原因
Boy Scout是“童子軍”的英語名稱,其是指業余成年人領導兒童參與軍事訓練的組織,英國將軍羅伯特·貝登堡(Robert Baden)是其創始者。他在1907年夏,充分結合當時在南非組織對英僑兒童采取軍事訓練的相關經驗,于英國南部的多塞特郡勃朗海島上,組織20名兒童進行露營式生活,并開展偵察與烹飪以及攀登等各項活動,歷史上的第一支童子軍由此誕生[11]。
中國結合當時國情建成一支屬于中國的童子軍。作者黃孝南指出“不同國家訓練本國的童子軍時,均存在各自的時代特性與現實背景,正是由于這個因素的影響,因此,社會注重童子軍的訓練,換言之,倘若拋開童子軍的時代性與現實背景來展開訓練,便會失去其本來的意義與價值。[20]”
《童子軍運動及對中國教育的啟示》中明確提出,當時中國正處于即將亡國的困境之中。第二,是國內各個階層都在探求救國之道,教育界也不例外。目前,我們應當“尚武”,針對學生群體開展一系列軍事訓練,使得學生深刻理解與體會軍人的愛國精神。第三,中國借鑒海外童子軍運動的優秀成果,從而健全國內童子軍的建設,最終,中國童子軍的誕生,其中嚴家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6]。嚴家麟在1912年的2月25日,于武昌文華書院創立中國童子軍第一團。這是民國史上最早的一支童子軍,所以,民國政府把2月25日設定是中國的童子軍節[11]。
二、民國時期童子軍的建立與發展以及消亡、模仿與發展以及異化是民國時期童子軍的三個時期。
貝登堡率先提出創立童子軍教育的觀點,自此之后,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股童子軍教育的熱潮。1912年。中國文華書院首次引入童子軍教育,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前,因為缺少強力的統一化領導,導致國內的童子軍運動長期處于無序狀態。然而,在1927到1937年期間,取得一系列成果,并逐漸蓬勃發展,當時是童子軍運動的全盛階段,“國內任何一家學校都有童子軍”,乃至國外還存在著中國童子軍的服務員活動,引起各方人士的反響。分析其根本致因,便是南京國民政府于1927年成立之后,童子軍教育從全國范圍內的政府傳播,逐漸參與到國家的發展軌道之中。
(一)童子軍的模仿時期(1912-1917)
童子軍創建后,很多地方紛紛開始仿效。青年會與華童中學,上海格致公學與圣約翰大學等紛紛進行童子軍訓練。起初,童子軍的訓練主要是由外國教練所負責,任何制度與規章,乃至訓練方式與課程設置均效仿英美等國。1915年11月,上海成立了“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隨后,南京與廣州,北京與漢口以及天津等地也成立了各自的分會。童子軍組織由此遍布全國。
當時的童子軍教育幾乎照搬英國的模式,除此之外,絕大部分是教會學校居于主導地位,主要是因為教會學校可以派員到國外學習、并且有借鑒外國的教育經驗的慣例,這有利于更好、更便利的向國外學習童子軍教育的訓練方法、組織方法等。
(二)發展階段(1917-1926)
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中,童子軍與政府之間是完全分割的關系,教育當局并未給予關注。政府在1917年逐漸開始了解童子軍的有關活動。為使得中國童子軍能夠被世界所了解,江蘇省教育廳與教育會于1924年,選拔出6名童子軍,在李啟藩教練等相關人士的領導之下前往丹麥的可本哈根,參加國際童子軍總會在當地舉辦的第二次國際童子軍大會,從此之后,中國童子軍開始頻頻參與國際童子軍運動。
從整體狀況而言,我國教育領域的諸多人士乃至政府都非常重視童子軍教育,尤其是非教會學校的童子軍受到政府和教育界人士的贊助,發展有了起色,
也漸成氣候。政府和教育界人士對于統一童子軍也做出了嘗試。
(三)異化時期(1926-1949)
童子軍異化的過程主要包括兩大時期,第一個時期是童子軍的異化,國民黨運用各類各種手段,逐漸使得童子軍異化為階級統治的工具;第二個時期是抗戰與解放戰爭并存的時期,當時的童子軍注重戰時服務。自從抗日戰爭開始之后,因為童子軍教育的特征符合當時戰況,中國童子軍總會為此發布((中國童子軍戰時服務大綱》以及《后方服務訓練辦法》,目的是動員國內的童子軍組織,全心全力參與到戰時服務中。對于抗戰階段當中的童子軍活動,其可能是自發的,抑或是政府組織發起的,不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都十分活躍。當時成立了戰時童子軍服務隊伍,活動囊括:街頭演講與創辦墻報,以及大力宣傳抗敵精神。
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2次會議在1926年的3月5日,正式通過了組織一支“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的方案,其中,國內童子軍教育的任務由國民黨來完成。而國民黨創立童子軍正是從這一階段開始的,自此之后,中國童子軍節從最初的2月25日更改成3月5日[11]。
自從1927年開始,就實際情況來說,當時國民黨集中領導著童子軍,并把童子軍視為后備軍,所以,其攜有強制性與厚重的“黨化”成分,明顯不同于英美等國自愿組織與參加的童子軍。例如,國民政府大學院于1928年,正式頒布《小學暫行條例》,要求小學課程當中加入黨童子軍這一科目,隨后國民黨中央于1931年,正式頒布《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要求初中以下的學生重視童子軍教育,而國民教育部于1936年,正式公布《初級中學童子軍管理法》,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童子軍教育。
1949年,伴隨著國民黨的覆滅,其童子軍教育模式也隨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由于政治因素的作用,國內涉及到童子軍的研究已經中輟。進入80年代,隨著政治環境的改善,大眾觀點趨向于理性與客觀[10]。
三、民國時期童子軍的影響
(一)教育家羅素曾說過:“教學方法是童子軍訓練對教育的最大貢獻。我和全世界的各位教師,向貝登堡爵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貝登堡從始至終致力于如何使得品格訓練的更為生動化,相較于國內全部學校的教師,他在這十年時間做出的貢獻,遠超先人發現新大陸到目前為止的所有貢獻。”他給予童子軍教育這么高的評價,證明了童子軍教育的過人之處,現分析一下它對我國的教育的啟示作用:
童子軍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上都是和我國教育是息息相通的。童子軍運動希望通過一種生活教育,在各種游戲活動中教育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使得他們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健康成長,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良公民;童子軍教育有著豐富多樣的內容,他們能夠接觸到各類新鮮事物,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有利于孩子成長成為知識豐富的、又有一技之長的社會公民;童子軍教育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以孩子為本位,通過每種渠道,尋找最有利于孩子學習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和成長。
(二)基于國家的視角而言,不論是在社會服務方面,還是在抗日戰爭方面,童子軍都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童子軍有三句銘言:“準備、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他們日常從事部分社會服務類的工作,比如扶老攜幼,或者是清潔街道等,服務于部分大型的社會活動,并幫助維持社會秩序;除此之外,他們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這是童子軍最為明顯的表現[9]。
(三)基于國民黨的角度而言,黨化教育必然包含著童子軍訓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青年組織部于1926年,為使得童子軍具備“智、仁、勇”優良品格,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支撐力量,與此同時,按照童子軍教育過程中秉持的“尚仁俠、重紀律、極具革命性,成為民眾武裝之前導,能于戰線上擔警備之責,為學校青年首要課外教育”,所以,要求實現童子軍的統一化訓練,實現力量的集中化,以及組織的統一化,并創立國民黨童子軍。
參考文獻
[1]吳小瑋. 童子軍運動探析及啟示[J]. 外國教育研究,2015,42(06):14-26.
[2]張洪波. 1927~1937中國童子軍教育研究[D].山東大學,2008.
[3]于雪娟. 童子軍運動及對中國教育的啟示[D].中國政法大學,2009.
[4]吳小瑋. 以訓練為中心的兒童組織[D].華東師范大學,2013.
[5]陳鐵.幼童軍教育[M].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
[6]孫玉芹. 民國童子軍研究中存在的兩個問題[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0(01):61-65.
[7]盛靜雅. 民國童子軍問題研究綜述[J]. 高校社科動態,2011,(02):33-38.
[8]孫玉芹,劉敬忠. 抗日戰爭時期童子軍社會服務活動述論[J]. 抗日戰爭研究,2011,(03):66-76.
[9]張曉輝,榮子菡. 民國時期童子軍的中國化及其影響[J]. 廣西社會科學,2005,(02):123-125.
[10]孫玉芹. 民國童子軍研究述評[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01):114-117.
[11]袁成亮. 民國時期的童子軍[J]. 民國春秋,1994,(05):29-31.
[12]段鎮,沈功玲. 童子軍的經驗值得借鑒[J]. 外國中小學教育,1994,(06):1-5.
[13]蔣曉星,孟國祥. 中國童子軍問題研究[J]. 學海,1993,(04):81-85.
[14]戚學民,潘琳琳. 建章立制:國民黨對童子軍的組織建設[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7,54(04):112-122+160.
[15]孫玉芹,邵艷梅. 中國童子軍源流考[J]. 蘭臺世界,2013,(31):77-78.
[16]徐娟. 試評1927—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童子軍教育[A]. 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教育史研究》編輯部.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教育史研究》編輯部:,2009:6.
[17]陳寶霖. 新中國建立前童子軍的發展及活動[J]. 少年兒童研究,2010,(12):11-1410.
[18]姚勝祥. 民國時期的童子軍[J]. 文史天地,2012,(12):90-93.
[19]聞多,時昭涵. 童子軍[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17(03):225-230.
[20]黃孝南:《對于今后童子軍組訓改進之蒼見》,《童子軍教學做》,第3卷第1期,1947年6月30日,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