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9日,全國首屆高等院校檢驗檢測分析技術高峰論壇暨全國檢驗檢測認證職業教育集團2019年年會在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召開。論壇發布了《2019年中國檢驗檢測就業市場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首次系統性地揭示了檢測行業人才供需狀況,全國檢驗檢測認證職業教育集團副秘書長周正火,圍繞著檢驗檢測行業發展現狀、檢驗檢測就業市場整體特點、檢驗檢測就業市場數據分析等方面,對《白皮書》進行了解讀。
中國經濟的發展、政策的開放及制造業發展的推動,使我國逐漸進入檢驗檢測行業“世界大國”之列。據認監委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市場規模為1398.51億元,截至2018年末,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市場規模增長至2810.5億元,平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5%。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質量檢驗檢測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預測,2019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預測在2024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市場規模將達4812億元。
檢測人才的旺盛需求,離不開行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周正火在對《白皮書》的解讀中,首先對中國檢驗檢測行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他表示,在我國“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均提到了發展檢驗檢測行業,還先后將檢驗檢測服務業定位為高技術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類產業政策。在相關政策支持下,檢驗檢測服務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制度紅利釋放了檢驗檢測市場。

自2015年檢驗檢測市場逐步開放以來,2016年檢驗檢測行業營收環比增速達到28.84%,之后呈現出穩定增長趨勢;而隨著機構數量增加和市場持續開放,我國第三方檢驗檢測行業儀器設備數量保有量也逐年增加,截至2018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儀器設備保有量3195.54萬臺,總價值 633.77億元;同時檢驗檢測行業年出具報告數量也呈逐年增長趨勢,其中2018年首次突破 4億份,為近年來年增長率最高點。據數據統計,在2018年出具的4.28 億份報告中,社會委托來源占比87.8%,環比增長24.81%;政府任務來源占比5.92%,環比降低43.71%。2018年,檢驗檢測行業在“放管服”改革中逐步釋放出市場活力,質量的旺盛需求導致社會委托量增加,政府也逐步減少“強制性任務”,只做好“事中事后”的監管。
而隨著機構改革和市場發展的帶動,事業單位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占比正在逐年減少,行業日益繁榮,呈現出“國退民進”的趨勢。截至2018年底,事業單位性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占機構總量比重,首次下降到30%以下。與此同時,民營性質檢測機構數量呈逐年增加趨勢,2018年民營機構總計19231家,較 2014 年增加1.9倍,占比達48.72%;事業單位性質的檢測機構占比下降至 27.68%。
他強調,檢驗檢測機構改革,使第三方檢驗檢測市場逐漸放開,涌現出一大批有品牌知名度的機構,如華測檢測、華大集團、金域醫學、廣電計量、安車檢測等,行業人才正加速流動,越來越多事業單位檢測機構的高級技術及管理人才,在市場化機制下,正在尋求更好的發展平臺,尤其行業在資本加持下,高級人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越來越好,企業檢測機構的吸引力變得更強。
據悉,此次發布的《白皮書》采集了超過百個主流國內外招聘專業門戶網站數據,從就業崗位設置、行業招聘及薪酬、薪酬區域分布、檢測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等幾方面,進行了相關數據整理與分析,為行業人才教育和就業提供了具有價值的參考?!栋灼钒l布的相關數據如下:
(一)行業人才需求分析。按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第三方檢驗檢測市場統計數據,我國第三方檢驗檢測行業從業人員,保持了平均8%左右的復合增長,年均新增就業崗位約10萬個。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37.8 萬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有102218戶。如按照戶均每年發布1~2個檢驗檢測分析類崗位,每年約新增10萬~20萬崗位需求;高等學校研究與試驗發展機構14971個,每年按每個機構發布2~3個檢驗檢測分析類崗位測算,每年新增 3萬~5萬個;按照以上不完全口徑測算,每年我國檢驗檢測分析類人才崗位需求約為 23萬~35萬。
(二)職業薪酬需求分析。通過對60余家主流互聯網招聘網站數據進行監測和分析,近一年內,檢驗檢測類崗位應屆畢業生平均薪酬為每月5090 元,從招聘條件來看,1~3年工作經驗要求占比最多,達48%,從學歷要求來看,大專學歷要求占比最多,達48%;通過獵聘網對檢驗檢測行業近一個月發布的高端職位有效數據進行分析,總經理級別月薪水平保持在20K~30K 中位數,部分一線城市及創新業務總經理月薪達到30K~50K,部分崗位年薪達100萬;通過前程無憂網近一個月內發布的檢驗檢測行業總監級有效招聘信息統計,總監級薪酬區間多在10K~30K之間,且薪酬與所在行業及城市有非常明顯差別,北上廣深及東部沿海地區招聘薪酬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薪酬水平,檢驗檢測經理等中層管理層薪酬水平區間為8K~15K,占整個職位數量的40.7% ,檢驗檢測經理崗位平均薪酬為每月10960元。
(三)區域薪酬及人才需求分析。根據獵聘網和前程無憂網招聘數據顯示,華東地區作為檢驗檢測的主要市場之一,區域平均薪酬最高;西北地區平均薪酬水平最低,在4583~5833 元之間;在行業平均薪酬前10 的城市中,北京以7820 元月薪躍居首位,比第二位上海僅高出 170元,廣東惠州以5540 元月薪居第10 位。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監測數據顯示,華東、華北、中南三大區域聚集了大部分第三方檢測機構,占全國檢驗檢測機構總量的68.89%,檢驗檢測機構分布與我國區域經濟的成熟度呈現出一致性的特點。就目前情況來看,華東地區占據著重要地位,但在全國占比呈下降趨勢;而中南區域尤其廣東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良好;在中部崛起戰略背景下,湖北、河南等地區穩步向前;在山東、湖北、河南等省份帶動下,中南地區機構數量不斷增加,在全國比重提升明顯,未來在全國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華東地區機構在全國占比將有可能進一步下降,但短期內仍將占據主導地位。東部7省3市,2018年年末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從業人員 57.28 萬人,占行業從業總人數的48.78%,為行業人員最集聚區域;東北地區2018年末從業人員8.53萬人,占7.26% ,行業從業人員最少。
(四)本科院校檢驗檢測專業分布。通過高校數據查詢網檢索到176所本科院校,共計開設了15個檢驗檢測分析相關專業(不包含檢疫類專業)。其中檢驗類專業3個,檢測類專業 11個,分析類專業 1個。位居前三的專業有醫學檢驗技術、衛生檢驗與檢疫、食品營養與檢驗。其中143所高校開設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其中29 所高校把醫學檢驗技術作為重點專業進行培養,10所既是985又是211。按照此數據進行估算,我國本科層次檢驗類三個專業,2019年畢業生約為6000名,在校生約為17000名,檢測類11個專業畢業生約為 700 名,在校生約為2200名;分析類專業畢業生約為 460 名,在校生約為1300名;本科層次的檢驗檢測分析類專業2019年畢業生共計 7200 名,在校生約為20500 名。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公報,2018年末我國共有職業院校1.16 萬余所,年招生 925萬人,在校人數2688萬人,其中高職院校1418所,在校生1133.7萬人,招生368.8萬人,畢業 366.5萬人。
(五)高職院校檢驗檢測專業分布。通過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系統檢索,一共檢索到2014條與檢驗檢測認證分析專業相關的記錄,其中有559所高職院校實際開設了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占所有檢驗檢測分析類專業的47.81%;排名前三的檢驗檢測專業有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食品營養與監測、醫學檢驗技術;排名前十的檢驗檢測分析專業占所有檢驗檢測分析類的91.71%。
在教育部數據系統中,2019 年高職院校所申報的2014個檢驗檢測認證分析專業信息中,一共有827所高職院校進行了專業申報及備案,但只有794所高職院校開展了實際招生培養工作。在794 所實際招生的高校中,其中有224所高職院校開設的是檢驗類專業,674 所高職院校開設了檢測類專業,高職院校中有近一半學校開設了檢測類專業,占比為 47.5%;101所高校開設了分析類專業;4所高校開設了質量與認證類專業。根據“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系統”數據顯示,2019年檢驗檢測認證分析類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為 113672人,24個專業在校生為321687人;按照本報告需求測算,高職院校約供應整體行業 31% 的人才需求。
目前,我國已躍升為全球制造大國,質量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檢驗檢測行業在當下發展中也越來越重要,對檢測質量與從業人員專業度的訴求越來越高。同時,我國檢測行業中小企業占據大半。而在這些企業中,專業檢驗檢測人才嚴重缺失,導致一些機構自身對生產工藝等難以把控,質量不過關,我國在質量服務領域呈現出顯著的供求矛盾。具體體現在:低端質量保障服務供給與高端消費市場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傳統質量供給服務內容與消費市場新訴求之間脫節日益突出;新業態、新模式、新材料與質量服務行業供給要素錯配,出現了“中國制造”產品檢驗檢測結果市場不認、品牌不響、消費者不信賴的不利局面。
據IMF統計,中國現擁有近3億中產階層,龐大的消費能力令世界矚目,高品質消費潮流正在到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個性化、品質及品牌消費時代正深刻地改變著中國消費市場。在此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對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高素質人才需求日益增長。尤其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如大數據分析、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語音識別、云計算服務、5G 通信、區塊鏈等技術,為行業變革注入了新活力。
周正火認為,新技術的普及將從成本、效率、商業模式等方面為檢驗檢測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如SGS 武漢實驗室采用了自動化檢測機器人,提升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檢測成本。未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檢驗檢測分析領域,可以進一步實現自動檢測、智能檢測分析,不僅能實現多維度檢測分析,還能提供進一步研究輔助,為真正實現高精度、高準確率的“智慧質量服務”提供更多可能性。
面對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產品質量檢驗高技術含量不斷增加,“人才強檢”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這就要求檢驗檢測人員要不斷提升檢驗檢測業務技能,不斷學習對新技術、新材料以及新模式的檢測,提升檢驗檢測行業水準。隨著5G和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創造力不再是單純的創意,而要建立在對科技與社會趨勢的深刻理解上。因此,未來的人才培養越來越需要產業與教育深度結合,讓學生可以接觸前沿技術與產業思想。
然而目前學校培養出的檢驗檢測人才,離在職場上發揮創造力還有一定距離,大量行業“準人才”以及行業外人才,都對符合產業需求的教育項目有需求,而很多在職人員在職業發展中希望提升自己的專業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甚至愿意脫產學習,但目前還無法通過傳統的教育渠道獲得提升。因此在巨大的人才增量市場背后,傳統教育很難培養出適合行業的人才,所以科技與產業的結合,甚至是產業辦學都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