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本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令海外學子的學業受損,更讓很多未成年的“小留學生”被迫面對人生中的首次重大考驗。相比已成年的大學生,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尚且不具備足夠的自理能力和應變技巧。針對這一特殊人群的窘況,《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一些留學專家,他們就此時家長可采取的一些輔助措施、孩子們如何在國外尋求幫助,以及如何安排以后的留學計劃等提出建議。
疫情凸顯留學行業短板
據美國《僑報》報道,本科階段以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在英國高達1.5萬人,占據該人群中的最大比重;而這些在英國讀中小學的孩子,平均年齡只有14歲。隨著疫情形勢急轉直下,英國緊急關閉所有學校,不少小留學生面臨著去留兩難的尷尬境地。
近日,有在國外的小留學生不幸染疫。據“德國之聲”新聞網披露,德國南部巴特舒森里德市一所語言學校出現18名學生確診病例,其中包括5名正在讀語言預科的中國留學生。據《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報道,月初以來,美國華盛頓、西雅圖和舊金山等大城市多所中學因出現確診或疑似病例而緊急關閉,對于留美的國際生而言,當地的疫情狀況讓他們普遍感到“壓力巨大”,“非常害怕”。而受到各國旅行禁令限制,遠在中國的學生家長也只能在家“干著急”。
此次疫情也凸顯出留學行業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美國行業網站“高等教育內幕”指出,美國學校對留學生缺乏“系統性的支持”,并對此表達“極度失望”。比如,很多學校在關閉校園、上線網課的時候,沒有考慮過留學生在校園以外無處落腳;對于亞洲學生因疫情所遭受的歧視、排擠,校方未能及時介入并糾正。而對于那些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甚至已經產生精神問題的國際生,校方也未能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詢。
對于相當一部分小留學生而言,他們在國外讀書主要依靠寄宿家庭的關照。而據國際教育新聞網報道,加拿大一些寄宿家庭近期直接拒絕或中途取消“疫情國”的留學生。英國有寄宿家庭明確拒收來自中國的小留學生,而仍在“營業”的家庭“服務水平”又十分有限:比如有留學生本月中旬反映,她所寄宿的家庭一共收留了6個孩子,好幾個孩子晚上不得不擠在客廳睡覺。此外,不少負責接機的留學生服務人員也直接拒絕與外來學生接觸。
來自上海的陳青目前在英國中部一家學校讀13年級,這是他在英國的第二年。陳青就讀的學校在當地比較知名,包含從小學到高中,約有60-70名中國內地學生。3月20日回到國內的陳青還在集中隔離階段,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學校最開始對疫情沒有反應,英國政府宣布停課前,學校也沒有預案如何在停課后安排國際
學生。在英國剛出現確診病例時,陳青的父母就開始讓他考慮盡快回國。經過艱難的搶機票過程后,陳青和部分中國同學回到了國內,學校也收集了回國學生的信息,如航班號等。截至目前,陳青所在的學校還沒有通知網課,只有部分老師預料到學校會停課,事先安排了上課的時間和軟件。
對于畢業年級的陳青而言,他很擔心能不能正常參加考試,如果不能,就只能用模考成績和平時成績。陳青本有計劃繼續在英國升學,但現在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英國的群體免疫把所有人都嚇到了”。陳青說,父母和親友一直在關心幫助他,“祖國也在幫我們回家,整個離開英國的過程并沒有慌張”,但他目前對于疫后是否還回去依然猶豫不決。▲
多數人在當地并未產生恐慌
雖然小留學生在海外面臨種種困境,但通過和當地教育機構以及國內親人與官方的協助下,仍然可以平穩度過這次全球疫情。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由于涉及與當地學校簽約的代理權問題,做未成年學生留學的機構數量較少。杰瑞是美國高中教育咨詢公司“轉折點國際教育機構(ICEC)”負責人,該機構服務于學前班至12年級(高三)的國際學生,大多數是9-12年級的高中生,合作的學校都是私立學校。他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該機構位于加州洛杉磯,負責的低齡留學生約200人左右。他表示,美國留學還比較熱,低齡化還在持續,他所在的機構內有很多初中甚至小學5-6年級的孩子。“這次疫情也是我從事美國高中留學行業15年來第一次經歷的比較大規模的沖擊,低齡留學行業整體受到影響,不確定會持續多久。”雖然該機構下的小留學生遍布美國各地,但還是集中在加州等地。美國舊金山和灣區是最早實行“封城”的地區之一,“我們在那邊的學生從2月中旬就已經開始上網課了”,剩下地區的學生也在逐步進入網課模式。
杰瑞對記者說,目前回國的小留學生人數大約占20%,留在美國的占80%。這主要有幾點原因:一是美國學校并沒有停課,一旦回國就面臨時差問題,比較難完成接下來的學業;尤其是12年級的學生,他們一些人已經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最后一學期的成績更為重要。二是有一些學生表示,“不想給祖國帶來更多負擔”,“大多數國際學生還是比較明確想留下,自我隔離和自我防護”。
目前,基本所有美國高中都已經宣布不舉行畢業典禮,但很多老師仍堅持每天開車去學校上班,通過網絡來完成教學。“學生們普遍反映給機構顧問老師的是‘作業變多了”。據杰瑞觀察,大多數學生還保持較平常心態,雖然“一些美國媒體有時會有比較夸張的新聞,讓家長有點害怕”。▲
環球時報202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