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神社是日本本土宗教信仰神道教的重要載體,有2/3的日本人信仰神道教。神社因其教派和地位的不同而規格不一,但基本都有鳥居、手水舍、神樂殿、社務所、本殿、支社、繪馬所、燈籠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但需要注意的是,近代日本的宗教政策促成了神社現在的風貌,呈現的并非古代神社的原貌,有著自身的美學樣態。
關鍵詞:日本神社;建筑;本殿
神社是祭祀日本本土神靈的宗教設施。其祭祀的神靈有日本古代神話中的神、自然發生的神和人神。比較著名的有鐮倉的鶴岡八幡宮、伏見稻荷大社、日光東照宮、熊野神、伊勢神宮等。日本神社不同于我國的道觀或者佛寺,并不會供奉木雕本尊。這是因為日本人認為神靈無形無狀,肉眼并不可見,神社只是神靈下凡后臨時的居所而已。神社的名稱是多種多樣的,原則上為“X神社”和“X宮”“X大社”。能稱為“宮”和“大社”的一般為古代日本朝廷敕封的高位階神社,主要分布于日本近畿地區,如石清水八幡宮、春日大社、梅宮大社等。而神社的美學也在傳統和現代的美學轉換中不斷傳承和創造。[1]
1 神社的主要建筑
日本神社的建筑布置大致如圖1,具有一些必須具有的建筑,但在一些細節上,各個神社可能有細微的差別。
①是神社的入口——鳥居。規模較大的神社可能有多座鳥居。鳥居類似我國的華表,古代日本文獻中不乏將鳥居“とりい”對應為“華表”的例子。鳥居以內就是神靈鎮坐的圣域。鳥居是劃分神界和人界的重要標志,跨入此門之后,一切殺生、游戲以及音樂都是被禁止的。近年來雖然規制已經放寬了不少,但是原則上經期的女性、正處于服喪期的人都是不可以入內的,以防神靈受到“穢物”的污染而作祟。日本江戶時代著名學者林羅山(1583—1657)認為,神社門前的鳥居有反射神靈身形的作用。
鳥居的種類多種多樣,有春日鳥居、兩部鳥居、黑木鳥居、伊勢鳥居等。以圖2明神系的明神鳥居為例,兩根邊柱支撐最頂部的壓頂木,壓頂木下方貫穿一根橫梁木。壓頂木和橫梁木中間立著此間神社祭祀神靈名字的匾額。是否具有壓頂木下的鳥木是區分鳥居種類的重要標志。
⑥是為神樂殿。神樂殿是舉行神樂的地方。神樂是向日本神靈供奉的一種舞蹈形式,顯示日本對于神靈敬畏的死亡觀。[2]來源于《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神代卷的天巖戶神話。神樂舞在平安時代中期出現,現今約保留了90余首神樂歌。神樂的語源“かぐら”由“神座”的“かみくら”或“かむくら”轉音而來。
⑦是社務所,是神職人員處理神社事務的辦公室,同時還是販賣護身符、神符等神道用品的地方。與神社其他的建筑相比,社務所在神社中出現的時間是最晚的,明治七年(1874)的教部省下達甲第一號指令,社務所才正式誕生。
⑨是支社神殿。又稱攝社、末社。祭祀與神社主神相關的神靈。如與主神有血緣關系的神靈,主神鎮座此地之前的地主神等等。支社有設在神社境內的境內支社和設在神社外部的境外支社兩種類型。
是拜殿。今天的神社建筑中拜殿和本殿最為重要。一般情況下,參拜者不能直接進入神社本殿,參拜者在手水舍清潔完臉部和手部后進入拜殿祈禱。拜殿前設有功德箱,參拜者向內投入中間有孔的硬幣,以此祈求神靈將此世的災厄吸入異世界來保全此生平安。
是環繞在神社本殿周圍的圍欄——瑞垣,又叫玉垣。“玉”“瑞”皆是美稱,“垣”是圍欄。神社本殿周圍存在著單層瑞垣和多層瑞垣。伊勢神宮的本殿周圍有4層瑞垣,分別叫瑞垣、內玉垣、外玉垣和板垣。近代以前瑞垣只出現在本殿周圍,近代日本政府實施國家神道制度,將神社用瑞垣圍住,以明確人界與神界的邊境線。
總體來說,神社的主要建筑既吸收了中國道觀的一些建筑特色,又加入了日本本土的審美和文化特點,形成了獨具美學特色的建筑風格。
2 神社中心建筑本殿的美學特征
日本神社中心建筑是本殿,因此它是最能顯示神社美學特征和建筑特色的地方。
本殿是收納神靈降世時所需器具(又稱神體)的神殿。本殿的外圍為“外陣”。“外陣”是神職人員向神靈敬獻供物的地方。內部隔間為“內陣”,安放神靈的“形代”,當然這里的神靈是日本神話中的神靈,而不是所謂的人神,與中國一些地方祭祀英雄是不一樣的。日本人雖然有一定的英雄情結,[3]但神社這種具有古老傳統的地方,按照日本自古以來的祭祀規定是不可能也不允許祭祀人魂的。[4]
神社古代訓讀為“やしろ”(=社=屋代),本來為舉行祭神儀式的臨時場地。與我國自古以來祭祀土地神的“社”不同的是,屋頂有屋檐的“社”被稱為“喪國之社”,日本的“社”則沒有這種性質。“やしろ”的“しろ”原意為祭祀當時代替神靈接受人間污穢的“形代”,即替身。器具有鏡、劍和勾玉3種。鏡為正直,劍為剛毅,玉為柔佳。這3種神器象征智勇仁的三德。日本史書《日本書紀》中記載,神孫下凡時,天照大神賜予其一面銅鏡,告誡神孫曰“視此鏡如當視吾”。神孫下凡后將銅鏡鄭重安放于皇宮內,不敢稍加懈怠。如今日本大多數神社都以銅鏡為神體。
神社本殿的建筑具有以下幾種特質:第一,本殿的屋頂上有兩根木頭垂直交叉的山墻,稱為“千木”或“魚堅木”。千木的造型有內削型和外削型。內削型千木的切面平行于地面,外削型的切面則平行于神社建筑表面,其延長線與地面交叉。日本學者三浦正幸認為,神社本殿上的千木外削型所占比例很高,這是因為木材的切面如果正對天空,會加速雨水對建筑物的腐蝕。第二,本殿的地基很高,神殿內部鋪設地板。神殿由多根承重柱支撐。以伊勢神宮為例,本殿有4面共計8根的6根側柱,兩根宇豆柱以及正中心的心御柱。第三,本殿建筑材料不使用瓦片,房頂皆由檜木皮鋪設。第四,不使用土墻,本殿的墻壁為木板拼接而成。第五,本殿內部不使用華貴的裝飾物,整體呈現出質樸的感覺。
神社本殿的建筑特征體現了日本特有的審美觀和藝術特色,樸實肅穆是其重要的顯性藝術特征。不存在過多的雕花或者彰顯富貴的鏤金設計,僅僅使用建筑材料——土、石、木等的原本色彩,這和我們目前提倡的綠色生態理念有著相似之處。[5]這樣也是運用神社建筑的美學特征來影響參觀祭拜群體的審美眼光,將生態保護理念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深入人心,進而外化于行。[6,7,8]
3 神社美學的起源與影響
日本神社內的建筑以入口的鳥居為起始,社務所、神樂殿等建筑依靠參道排列。與我國的道觀相比,日本神社的占地面積較小,建筑格局較為緊湊。且神社周邊一般都會有大片的植被環繞,以此來凸顯神社的清凈和神圣,從而使參觀者前來參拜時心中的敬神之感油然而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神社景觀的造就皆因近代日本國家的神道以及神佛分離政策的推動,呈現出的并不是古代神社的原貌。平安至江戶時代,日本的神社與寺廟混淆不分,神社內有佛教建筑五重塔,佛寺內也有各類小型神社。神佛混淆的景觀在京都的清水寺等寺廟內仍然可以瞥見一斑,但是日本神社最原始的風貌已難以追尋了。日本神社更多地傳承了中國道教建筑的一些特點,也在歷史發展中保留了中國道教思想的一些相關設計。[9]
日本神社在歷史的發展中也在不斷地根據不同時代的審美和特點而發生改變。例如,神社周圍是森林環繞,以前是為了通過大面積植被來營造出神社的肅然以及整體的莊重氛圍,但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種植被覆蓋和環繞的建筑特色體現了現代的生態美學。美是沒有界限的,是共通的,因此神社所產生的美學效應,也將對現代建筑的設計美學產生一定的影響。在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現代的建筑群也開始將自然環境納入設計中,不論是城市住宅還是商業建筑群的設計,都逐漸開始在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上做文章。一些城市建筑在設計之初就將傳統文化作為建筑的亮點,也會利用傳統宗教建筑的一些特色進行設計,形成傳統與現代交互影響下的美學特色。[10]
參考文獻:
[1] 黃晶晶.電影藝術中的傳統文化承創——《Three Idiots》[J].戲劇之家,2019(22):102+104.
[2] 陳曉婷.《遇見你之前》中的人性化死亡觀[J].藝術評鑒,2019(12):147-149.
[3] 孫志宇.《血戰鋼鋸嶺》——真實的戰爭,耐人尋味的英雄主義[J].戲劇之家,2019(22):103-104.
[4] 柴云龍.《一出好戲》中的魔幻現實與人性[J].戲劇之家,2019(22):100-101.
[5] 周磊.淺析《海豚灣》帶來的生態啟示[J].戲劇之家,2019(15):90+92.
[6] 楊子晶.流浪不是一種生存方式——《流浪地球》中的生態保護理念[J].藝術評鑒,2019(22):186-188.
[7] 高海梅.試析生態系統理論下人的變化趨勢——觀《福貴》有感[J].戲劇之家,2019(23):113-114.
[8] 魏俊宇.試論電影《流浪地球》背后的價值觀[J].戲劇之家,2019(19):122+131.
[9] 張國棟.淺析老子思想之“道”的含義與現實意義[J].漢字文化,2019(10):70-71.
[10] 劉珂.淺談傳統文化對現代產品設計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9,32(13):151.
作者簡介:徐婷婷(1999—),江蘇宿遷人,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
指導老師:王夢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