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平
摘 要: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科的一項重要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為了整體提高小學高年段學生的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教師要能夠從理論到實踐層面都有所準備,在充分認識展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重要性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提升小學高年段學生的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與素養。
關鍵詞: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策略;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7-08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3-0030-02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近幾年來新出現的閱讀理念,主要是指在非連續性文本中提取關鍵的圖文信息,從而使學生從面向真實生活的閱讀體驗中獲得閱讀價值。這種閱讀形式的提倡是從生活實踐出發的角度進行的,新課標對此同樣有所要求。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新型閱讀形式。
在這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年代,通過閱讀從海量信息中獲取自己想要的關鍵、有效信息是一種基本素質,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目的正在于此。情境閱讀等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便于提升學生捕捉有良好價值信息的能力,是踐行生活化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適應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便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閱讀素材因為同生活實際緊密相關,所以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基本生活常識,而且能夠給學生提供提升個人閱讀能力的機會。
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內涵
非連續性文本又叫作間斷性文本,是同連續性文本相對的一個概念,主要的構成部分包括表格、圖表、目錄、廣告等,這一部分的文本上下不具備連貫性,含義上不具備邏輯性。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活動便于豐富學生知識,拓展其思維,此文本閱讀教學的開展便于學生對語言能力有更好的把握并將其用于寫作和實際生活中。
針對此類文本的表達特點,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該文本信息的重點進行解析、辨別、探尋,培養學生學會整理信息的能力。此類教學就是一種在閱讀材料中找到自己所需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整合以此獲得新的認知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較傳統教學方式而言,能夠大大節省師生閱讀的時間,并在相同時間內獲得更高的閱讀效率,是一種面向生活實際的、能滿足學生日常需求的閱讀方式。新課標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重要性予以明確,可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內涵同新課標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這為開展非連續文本閱讀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一)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的制定是同時代發展相一致的,在這個信息化、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閱讀文本的內容、類型變得復雜而多樣?;谶@樣的時代背景,新課標相應地增加了語文閱讀教學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內容,因為其制定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內容是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這對我國教育培養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我國教育水平。新課標提倡通過系統、科學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提升語文閱讀水平。
(二)體現現代社會信息化的要求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高度發展的社會,各行各業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都已經進入信息化的時代發展浪潮中,信息化時代由此到來,互聯網這一重要的傳媒介質讓文本信息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非連續性文本信息經由發達的網絡傳媒同樣變得內容豐富。人們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借助互聯網進行各種信息內容的搜索和資料的查詢;此外,還可以通過手機上安裝的各種App進行衣食住行各種信息的查詢與選擇。信息化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提供了傳播條件之余,還提供了豐富的非連續性文本信息內容,由此,提倡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這一理念不僅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還是培養面向信息化社會的人才的需要。
(三)符合學生長遠發展的需要
對小學高年段學生而言,他們從語文課本當中所接觸的文本大多是連續性文本。在信息化社會,如何從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生是否具備面向社會、面向未來的閱讀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標。因此,教師就要在教授課本內容之余,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教師應提供給學生精神食糧,讓學生掌握更多閱讀形式的材料信息,提高學生對關鍵、有效信息的提取和選擇能力、對信息的整合歸納能力、對信息的甄別對比能力,增強學生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動性,使其能夠在面臨具體問題時思考出一套可行的解決辦法,從而為面向社會實際、面向未來做好基礎準備。
三、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明確制定教學目標
小學高年段語文教學要想達到應有的效果,需要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同樣,要想達到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效果,也要先制定明確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教學目標。設置目標的過程中要注意目標是確保教學計劃科學、有序進行的依據,這就需要根據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內容,深入探究教學資料的思想內涵,理出更深層次的探究要求;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同時,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合理安排教學任務,利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學效率,優化各教學環節,從而達到從目標制定到各流程全面落實的良好效果。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尺度,制定適合小學高年段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目標,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使其具備基本的信息整合能力。
(二)慎重篩選教學內容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材料對小學高年段教師而言,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來自語文教材,第二來自課外閱讀素材。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對教材當中的非連續性文本素材進行挖掘,比如,通過對教材中插畫的把握,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對課外非連續性文本素材的拓展,在學科教學大綱、教學標準的規定范圍內,細化這一塊的知識內容;通過劃分不同的板塊,各個擊破,綜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教師要通過對閱讀教學內容的嚴格挑選來挖掘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優勢,同時,將這種優勢轉化成能夠看得見的教學素材和內容,逐步提高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教師還可以從數學、科學學科當中挖掘非連續性文本,比如表格、圖片等,通過對這些課程資源進行整合,拓寬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范圍,形成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系統內容。教師還可以通過對生活實際的觀察,將地圖、說明書、旅行路線圖、安裝圖等作為非連續性文本素材,這些取之于日常的文本閱讀素材因為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同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貼合,可以讓學生產生天然的親近感,因此,學生對閱讀這類素材具有濃厚的興趣,所收到的閱讀教學效果就能得到保證。
教師可以從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材料中選取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內容,比如帶有表格的新聞、具有簡短文本的漫畫、具有數據信息的互聯網材料等。教師選取這些內容作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主要材料,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篩選、提取信息的能力,讓其把握非連續性文本的關鍵信息點。
(三)注重培養學生比較、整理與提取信息的能力
如今,人類已經踏入信息化的社會當中,信息使人們受益,所處的時代特征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應培養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鍛煉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時候,要注意培養學生對關鍵、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對信息的歸納整合能力等,通過讓學生掌握比較、分類的方法,幫助學生提取有效信息,教師最后還要能夠通過合理安排練習活動,來培養學生對不同文本材料信息進行比較的能力。
比如,教師可以將內容相關的非連續性文本整合起來,然后采用幻燈片放映的形式集中展示給學生,通過讓其找文本信息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信息對比能力、整理能力。又如,教師可以搜集某一個社會話題的不同新聞觀點,讓學生閱讀相關非連續性文本,分析總結信息點。在總結觀點異同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先做表格、畫思維導圖總結出關鍵信息,最后再用語言文字將信息點梳理成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四)聯系學生生活,強化理論實踐
語文課當中的許多內容都源于生活實際,所以,教師要注重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這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能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生活常識,豐富其社會生活經驗。教師要盡可能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并同他人就閱讀內容進行交流與討論,提升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每個星期的零花錢數目進行統計,制作成表格,連續記錄一個月之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一個月所記錄的表格,講講自己一個月內的零花錢花費狀況。教師還可以就學生的談話內容講解同零花錢相關的貨幣知識,增強學生合理運用金錢的意識,提升學生的財商。
(五)運用舉例聯想,充分把握課文
教師通過舉例聯想的方式便于培養小學高年段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具體的操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根據閱讀內容找出范例,教師需要就閱讀的具體內容列舉事例,讓學生根據所列舉的事例總結其文章寫作架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聯想,獲得對閱讀內容深層含義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就非連續性文本素材中的某一個線索引導學生找出前后相關的信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其產生良好的審美閱讀體驗。還有一種方式是展開舉例聯想,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思路,讓學生在把握文章內在邏輯架構的基礎上,獲得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關鍵信息,并在此基礎之上開展舉例聯想。
四、結語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當前小學高年段非常注重的一項教學內容,教師要能夠結合學生實際,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教育是為現實服務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是為了培養適應信息化社會、面向未來的人才而服務的,因此,教師要采取科學的方法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升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愛仙.教材中非連續性文本的有效閱讀[J].新課程(中旬刊),2017(9):8,10.
[2]王莉萍.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18(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