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我國社會保障完善,流浪兒童成為各界焦點。本文的關注點是流浪兒童社會救助問題。對我國流浪兒童現狀做概述;分析形成原因;探究目前工作的不足并給出建議,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參考。
關鍵詞:流浪兒童;社會救助
流浪兒童現狀
我國流浪兒童主要有四類,一是脫離家庭獨自生存的兒童,二是脫離家庭生活在群體中的兒童,三是未脫離家庭但在街頭謀生的兒童,四是未脫離家庭但在街頭流浪的兒童。據民政部統計,我國流浪兒童在百萬以上,但有記錄的不足20萬。這些兒童得不到正規教育,沒有醫療保障且不具備生存技能,大部分住在地下橋洞、建筑工地、垃圾場等地方,一些命運較差的會被壞人利用成為乞討工具。
建國以來,我國在流浪兒童救助的法規政策與救助模式上積極探索。國務院發布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范》(2006)中,對流浪未成年人的住宿、醫療、安置辦法提出了要求,指出幫助受助兒童樹立健康向上的三觀及正規教育,并對無家可歸或家庭情況不明的未成年人也提出了安置的辦法,使得流浪兒童的救助和救助機構都更加規范;我國流浪兒童救助工作主要由民政部負責,即由救助管理站中的流浪兒童保護中心來提供。據民政部門的資料顯示,民政部門在流浪兒童的救助方面不斷增加經費投入,以財政撥款等方式支持各省市建立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
兒童流浪原因
兒童流浪的原因錯綜復雜,牽涉到各個方面。這不光是一種社會現象,還會受到不同個體與家庭特點的影響。
宏觀來看,雖然流浪兒童是行為主體,但他們自身并不是問題的主要成因。流浪兒童多來自農村,整體地區的貧困使他們被迫流浪;基層和其他相關組織的保護不力使兒童對家庭的離心力強化導致他們流浪;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加速,社會保障相對滯后,兒童得不到足夠的保障選擇流浪;大眾媒體影響兒童的人格認知與價值觀,兒童容易滋生消極思想甚至離家出走。在我國,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在為人們創造自由的發展機會的同時,也為兒童流浪提供了條件??偟膩碚f,流浪兒童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副產物。
從微觀看,首先歸結于家庭,隨著離婚率上升及家庭暴力等的存在,一些兒童受到影響離家出走;父母之間的推諉加深了孩子對家庭的排斥,加之兒童思想不成熟,安全感的匱乏容易使他們自暴自棄;我國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傳統導致國內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處處用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學生的好壞,一些兒童面對家長和學校的失望和歧視就會輟學流浪;少年兒童普遍處于好奇心強、逆反性強且心理素質脆弱的階段,一旦教養方式失當,一些性格偏激的兒童就會負氣離家出走;農村兒童可能因為同村的人外出萌發出村打工的念頭,但他們謀生能力有限,難以得到安定歸屬;一些兒童則是因為被不法分子拐騙后失去家庭的庇護而四處漂泊。
社會救助問題
我國人口基數大,需要救助的兒童數量超過提供救助的機構收容量,并且救助機構普遍面臨資金、設備、人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救助機構普遍較為被動地提供救助,救助方式傾向程序化,注重救助行為卻忽視受助兒童的根本需求;機構之間缺乏合作,沒有形成合力;機構內部管理不善,一些工作者專業知識不足,難以對受助兒童產生有利影響。
從政務運作看,流浪兒童救助工作的主要難題是經費缺乏、部門協調困難和安置困難,目前我國仍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單一救助模式,家庭、社區、社會組織的力量未完全發揮;法律法規方面,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流浪兒童的立法,主要是一些政府下發的有關流浪兒童權益維護的政策,立法層次普遍不高,且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實際的救助操作中,還存在如何接觸流浪兒童并實施救助、如何對不同類型的流浪兒童進行甄別并實施適宜的救助、如何立足他們的長遠生活等問題。當前救助機構工作目標偏重“找家”,而忽略了流浪兒童真正的需求,流浪兒童找不到合適的出路,會循環反復遣返與流浪之間,救助的目的難以達到;流浪兒童有流動性大、分布散亂的特點,而救助工作又分地區管理,地區間工作存在互不干涉也互不配合的問題。
社會救助對策建議
1.政策法規
決策者和服務提供者應提高兒童福利狀況和政策意識,建立兒童福利制度與政策體系;完善未成年人法律保護體系,修改和完善監護制度,強化監護人的監護責任;健全流浪兒童救助政策,包括救助規劃、社區預防、社會參與及機構的監督約束等;建立多元主體參與救助的政策體系,在強化政府主導的基礎上,通過政策驅動推動社會參與,改變僅依靠政府提供一個模式、無差異的福利服務。
2.機構救助
政府應鼓勵民間組織、慈善團體等介入流浪兒童的救助工作,扶持社會力量興辦福利事業,并對不同福利機構公平對待;同時機構間要加強溝通和合作形成救助網絡。
救助機構的定位應是有獨立地位的機構;其次在性質上要跳出短期還是長期的桎梏,將流浪兒童救助機構的職能定位在轉介機構上,或擴寬原有機構的服務范圍;改變原有的被動救助方式,以積極主動的方式開展救助工作,加大救助管理制度的宣傳力度。
機構的服務和管理問題方面要提高機構人員和服務的專業水平,堅持救助工作中“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實施救助時充分尊重兒童的需求,加強機構人員的職業技能培養;對救助機構的撥款方式要變為政府供養經費跟著對象走,由對象自主選擇供養機構。
3.預防和早期干預
落實兒童的家庭監護,對不能履行撫養教育義務的監護人,應通過法律程序將監護權轉移到相關的福利機構;加強對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指導與管理,鞏固婚姻家庭的穩定性;要特別關注兒童回歸家庭的過程,為困難家庭尋找解決辦法,以及為無法在家庭中安全生活的兒童安排去處等。
建立以社區為依托的綜合服務隊,以便及時發現和接觸到流浪兒童;社區應指導和監督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是否對兒童監護得當,干預有問題家庭,強化家庭教育的管理職能;要改變輿論方向,引導社區居民理解、包容和關懷社區內的流浪兒童。
學校應從注重升學轉為素質教育,對學習和生活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關愛;課堂應教授必要的生活技能與防拐賣知識;要落實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保證《義務教育法》的貫徹執行能夠有效防止兒童流浪。
參考文獻
[1]畢偉.國內流浪兒童狀況研究綜述[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53-59.
[2]曾瓊. 我國流浪兒童救助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
作者簡介:劉春雨(1999—),女,漢族,籍貫:四川達州,學歷:本科,學校:成都理工大學,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