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敬業,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之一。本文對“敬業精神”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內涵進行分析,闡述了新時代如何在實踐中傳承敬業傳統, 弘揚敬業精神,踐行敬業理念神。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敬業; 實干; 奉獻;創新
敬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之一。新時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要求我們傳承敬業傳統, 弘揚敬業精神,踐行敬業理念。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敬業精神的內涵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敬業精神,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多次向學生提到“執事敬”(1)、“事思敬”(2)、“行篤敬”(3),強調嚴肅認真、恭敬誠意、忠于職守的做事原則。
1、傳統文化中的敬業首先要求“忠”,對事業虔敬、尊重
傳統中國非常重視對事業的“忠”,《說文解字》解釋“忠,敬也,盡心曰忠。”(4)朱熹說,“盡己之謂忠”(5),忠是一種對事業虔敬、盡心盡力的態度。“上思利民,忠也”(6)治理國家的上位者使百姓得到好處,是忠。“臨患不忘國,忠也”(7)遇到患難不忘國家,是忠。“臨事而懼,好謀而成”(8),做事充滿敬畏,事前多調研、多謀劃、多做預案,以求把事做好做成,是忠。“忠”是治國理政基礎,春秋時期魯國平民曹劌為國君做與齊國戰斗的可行性分析時提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9),只有忠于本職工作,對本職工作虔敬、尊重、盡職盡責,才有可能治理好國家,才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2、傳統文化中的敬業還要求“勤”,做事勤敏、不懈怠
“勤”是中華民族修身、齊家、治國的重要品德,敬業必須由“勤”來體現,“業精于勤, 荒于嬉”(10),勤既是修身的途徑,也是做事的原則。敬業者同時必定是勤業者,孔子在回答學生從政要怎么工作時強調勤,“居之無倦,行之以忠”(11),長期工作不厭倦、忠于職守,具體工作認真不懈怠、盡心竭力;“敬其事而后其食”(12),先完成好本職工作,然后再去談待遇。宋人田錫在談到工作時說 :“勤則職業修而事無壅塞”(13),唯有勤政才能做好本職工作,讓事業順利運行不壅塞停頓。
3、傳統文化中的敬業最高要求是“專”,由專注而專業
“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14),由專注而專業的精益求精是敬業者的必然追求,《孟子》說,“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15),專心致志是精專的必然、必須之途徑 。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中指出,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件事, 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一點上來, 一點不旁騖”(16)。專注的敬業者,“無欲速,無見小利”(17),不急不躁、腳踏實地,“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18),以求真務實的態度踏實工作。
二、新時代敬業精神的踐行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新時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需要我們發揚實干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激發內生動力,以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忠于職守,努力踐行敬業精神。
1、實干精神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19),實干是踐行敬業精神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例,強調為政貴在行的敬業理念。“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20),空談永遠是鏡花水月,只有實干才能實現美好藍圖。
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樹立正確政績觀,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發揚釘釘子的實干精神,大力弘揚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一件事接著一件事的做好,為百姓解決實際難題。
2、奉獻精神
古有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子產,北海牧羊的蘇武,精忠報國的岳飛;今有一輩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張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獻給脫貧事業的黃文秀,為救火而捐軀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體保護戰友的杜富國,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胸懷奉獻精神,“以普通人的平凡書寫不平凡的人生”。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行百里者半九十”(21),在實現藍圖的征程中,還有許多的“雪山”、“草地”需要我們跨越,還有許多的“婁山關”、“臘子口”需要我們征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我們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雷鋒精神”是社會上流產最廣、最為人所熟知的奉獻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說,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永遠值得弘揚。有人認為雷鋒精神就是做好人好事,這種理解是片面的。雷鋒同志曾說:“我決定響應黨的號召,留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去當一個新式農民。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做個好工人。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參軍做個好戰士。”這就是胸懷祖國的奉獻精神,這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獻精神。
3、創新精神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艱苦奮斗,不斷創新的民族。不故步自封、因循守舊,達變求新,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創新思想蘊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我們既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2)的求新,又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23)的求變。
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對整個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巨大影響,是世界上整個古代都沒有能與之匹敵的發明。馬克思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戰略之舉、強國之路,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征。新中國70年篳路藍縷,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奮斗、不斷創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發展永無止境,創新未有窮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中國的創新故事必將越來越精彩。
作者簡介: 陶曉旭, 女,1974-,遼寧鐵嶺,中共鐵嶺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傳統文化,黨史,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