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志強

摘要:人類在經過歷史長流的奮斗歷程后,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生態環境破壞與環境污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最大的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因此,保護環境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社會環境要真正得到有效的保護,應該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
關鍵詞:可持續;環境保護;和諧發展;共存
1.可持續發展
1.1內涵及概念
1.1.1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包括二個重要的內涵:一個是需求,指滿足人類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將基本需求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第二個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求應以現有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未來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沒有限制的發展,便不能持續。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最終目標。
1.1.2概念
可持續發展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環境保護的。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共存才能持續生存。經濟要持續發展,社會能夠和諧發展,保護好環境是關鍵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類未來的前途和命運,而且發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長的消費經濟模式,不考慮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來促進經濟發展,造成人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
2.環境功能和問題
2.1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2.1.1人類社會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離開周圍環境而孤立地進行。環境是社會發展必要的條件之一,趁著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環境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促進或阻延的作用體現了生產力不斷提高和自然資源不斷開發,社會與其周圍環境的聯系便日益加深。
2.1.2環境與人類
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賴以開發的對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是人類從事生產的物質、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種自然生物基本重要條件。人類從資源環境中開采煤、石油、天然氣等,利用土地資源生產谷物,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因而環境資源的多寡、優劣決定著經濟活動的規模和速度。當人類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自然供給的能力時,便難以維系和持續發展。(2)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產品,同時也會有一些一時未能被利用的副產品排入環境,成為廢物。而人類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也產生各種廢棄物歸還給周圍自然環境。當廢物排放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環境質量會下降。(3)滿足人類生存的各種需要。環境不僅能為人類提供物質資源,而且還能滿足人們對舒適的要求。舒服美好的環境,使人們心情輕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身心健康,更有效地生活和工作。
2.2環境問題
2.2.1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主要包含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兩種。(1)原生環境問題稱為第一環境問題,是由自然環境自身變化引起的,其他因素的參與極少。這一類環境問題是自然誘發的,是經過較長時間自然蘊蓄過程之后才發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縱,且人力失去控制能力情況下發生的,并使人類社會遭受一定的損害。這類環境問題包括地震、火山活動、滑坡、泥石流、臺風、洪水、干旱等。
2.2.2環境破壞
環境破壞又稱生態破壞。主要指人類的社會活動引起的生態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關環境效應,它們導致了環境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違背了自然生態規律,急功近利,盲目開發自然資源所引起的。因過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蓋率銳減,因過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濫肆捕殺引起許多動物物種瀕臨滅絕,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因毀林開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開發利用,造成地質結構破壞,地貌景觀破壞等。除此之外,環境污染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環境污染指有害物質或因子進入環境,并在環境中擴散、遷移、轉化,使環境系統的結構性與功能發生變化,對人類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3.環境危機
3.1影響
環境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普遍不安與廣泛關注,是因為環境危機不僅影響了當代人的生活質量,也威協后代人的生存。這必須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發送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是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減少生態破壞,保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作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是以消除貧困,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雖然未來人對幸福的理解也許會與我們有所不同,但作為人,他們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健康而穩定的生態系統)必須首先得到滿足。
3.2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利害關系
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實現,那么,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為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是源于科學技術提供資源的速度慢于人類消費資源的速度。要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并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如何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也是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4.需要怎么做
4.1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以及當代人之間關系。要真正解決環境問題,首先必須改變當前人類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發展不能僅局限于經濟發展,不能把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更不應對立起來。發展應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要從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協調人類與環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才能從整體上解決環境問題。
4.2應該怎么做
4.2.1怎么做
(1)人類要想跟和諧的大自然共存,就必須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對于大自然的本質現象,理應謹慎而行;尊重自然,才能與之和諧共生,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決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
(2)要從我做起,首先選擇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們的家園、善待地球,共創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消費,環保選擇,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用,保護自然,萬物共存,講究衛生。
5.保護環境
作為當今新時代的中小學生,倡導同學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建議叔叔阿姨們加入我們的隊伍中來,為保護環境、造福現代,造福后代貢獻自身渺小的力量。
6.結論
人類有需求的利用自然,通過自然環境的物質形態,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這種需求必須在不改變自然規律的基本秩序為限度;人又有義務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實,保持自然基本守則的穩定性,在開發自然的同時,向自然提供相應的補償。當然,如此確定權利和義務的范圍,是以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存在著和諧為前提的。
綜上所述,要達到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保護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春華.環境科學原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4)
[2]陳越.我國環境治理決策的困境及對策研究[D].燕山大學2014
[3]葉文虎.可持續發展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
[4]劉南威.自然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48
[5]劉克亞.環境保護經濟引導制度研究[D].福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