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國人民廣播事業八十年華誕,廣播人從延安到北京,砥礪前行,傳播向新中國奮進的聲音,傳播“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偉大歷程。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葉坪紅軍廣場,中國人民廣播事業的初心從這里出發,她跨越歲月的崇山峻嶺,綻放出今天FM的滿天繁星。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我們永遠在路上。江西廣播人腳沾著泥土,懷著真情,行吟贛鄱的人杰地靈,向那段紅色歲月的光榮與夢想致敬;我們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正努力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紅土地上的紅色電波,正賦能江西新時代“第一等的工作”。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在瑞金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開展了大量有益探索,創造了光輝實踐。中華蘇維埃的這次偉大預演,其中包括黨的新聞事業的起步、人民廣播事業的孕育。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紅色中華新聞臺成立。當年新聞臺的創建者之一劉寅同志回憶:“一蘇大期間,紅色中華新聞臺成立了。我們黨第一次越出了敵人的銅墻鐵壁,向全中國的人民傳播了勝利的佳音。”當年在紅色中華新聞臺工作過的老同志雷良榮1960年3月回憶說紅色中華新聞臺“對外發出新聞稿件,擴大宣傳。電臺的對外呼號 R·C·I”(紅色中華第一臺),后改為 C·S·R(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還播送過中央的宣言文告。”(回憶錄稿由江西省郵電局整理,現存江西省黨史辦)。
蘇區時期創辦的紅色中華新聞臺,是否是我國最早的紅色廣播電臺機構?是否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客觀界定中央蘇區紅色中華新聞臺在人民廣播事業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廣播人有使命、有責任溯源人民廣播事業的光輝歷程,為歷史存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江西省贛州市當地有志于中央蘇區史志工作研究的同志就已經對蘇區紅色資源的收集、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新聞出版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色中華新聞臺歷史考證》等一批論文和書籍。2002年發表的《新中國廣播通訊事業的前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色中華新聞臺歷史考證》,稱“蘇區時期在蘇區創辦的紅色中華新聞臺,是我國最早的紅色廣播電臺機構,也是新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
2002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聯合調查組參觀考察了紅中臺舊址,查閱了有關史料,訪問了有關人員,報告中說:“聯合調查組在瑞金結束調查時認為:一、蘇區時期已有了廣播雛形,這一點可以確定;二、在瑞金修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本可行;三、改寫人民廣播開始的歷史尚需進一步論證、核實。”
2005年12月,贛州同志發表《蘇區時期的人民廣播事業》文章,文章稱:“經過科學考證,初步認定紅色中華新聞臺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1931年11月7日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色中華新聞臺開播紀念日,瑞金是中國人民廣播事業的發源地,這一認定把中國人民廣播事業的歷史推前了9年。”
2009年9月,贛州同志將《中央革命根據地新聞出版史》增補為《中央蘇區新聞出版印刷發行史》出版,書中不但論證瑞金已有“廣播設備的存在”(該書80-82頁,指有線設備及喇叭),而且“已經有了無線電播音”(該書第80頁)。
上述文章、書籍的出版發表,引起了不同聲音。江西蘇區有文字廣播是公認的,但是否有口語廣播包括有線廣播和無線廣播則存在分歧。蘇區時期紅色中華新聞臺是否開展了口語廣播業務(包括有線廣播和無線廣播),是判斷它是不是媒介意義上的廣播電臺,是不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的關鍵問題。
《中央蘇區新聞出版印刷發行史》中記錄了兩份材料。第一份是1984年6月12日訪問楊九慶老人的記錄,內容為1932年春紅色中華新聞臺在葉坪的情況,約100多字,未注明何人在何時訪問;第二份是訪問84歲李永福老人的回憶,內容為1933年春紅色中華新聞臺在沙洲壩的情況,約300字,未注明何人在何時訪問。兩位老人回憶的共同之處是,當時蘇區有口語廣播,聽到了廣播喇叭播音。兩位老人已經作古,蘇區時期是否有口語廣播包括有線廣播和無線廣播,目前還無有力證據證實。
當年的紅色中華新聞臺負責人如劉寅、曾三、岳夏、李立等人的回憶中,對上述兩位老人說的口語廣播之事只字未提,但提供了另一方面的信息。
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于1930年12月30日在龍崗戰役中大獲全勝,繳獲敵人一部半電臺(兩部收報機,兩個充電機和一部發報機),接下來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圍剿”戰斗的勝利,紅軍繳獲了功率一百瓦的電臺,還繳獲兩架飛機,一架飛回瑞金,另一架未修好,但把里面的設備拆下后運回瑞金,其中應有新聞臺所需設備。劉寅說,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蘇區首次播發新聞的廣播電臺,仍是公秉蕃送來的那部機器”,這里的“那部機器”是指繳獲的公秉蕃的100瓦收發報機器,這顯然是指文字廣播,而非口語廣播。岳夏的回憶中說:“當時新聞臺的報務員很少……我們兩人負責抄收和監聽,每人每天要堅持工作十一二個小時以上。”從中可知他倆只管收聽,連發電報都不管。《王諍傳》中明確地說,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文字新聞廣播就此宣告誕生了。”(見該書第24頁)。
文字新聞廣播誕生后,1931年至1934年間,江西蘇區是否發展過口語廣播?現在保存的《紅色中華》報刊載了1932年2月蘇區中央局就抗日救國致全國的通電,1932年6月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號召全國工農群眾和紅軍戰士援助上海工人大罷工的通電,以及1933年1月中革軍委和1933年3月9日臨時中央政府號召全國民眾反對日本侵略者的宣言,1934年4月下旬毛澤東主席就日本外務省4月17日發表對華政策一事向《紅色中華》報記者發表的談話,新聞臺及時進行了播發,但均沒有提及到紅色中華新聞臺的口語廣播。蘇區時期是否有口語廣播包括有線廣播和無線廣播,目前仍無有力證據證實。
1940年12月30日晚八點,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進行第一次播音,這是我黨建立的第一個口語廣播電臺,中國人民廣播事業從延安走向全國。曾任紅色中華新聞臺的第一任臺長王錚,任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任臺長;紅色中華新聞臺第二任臺長劉寅,1938年5月回到延安。瑞金的紅色基因,經過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注入到延安新華廣播電臺。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以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誕生日)為中國人民廣播創建紀念日。中國人民的廣播事業在江西蘇區孕育、萌芽,紅色中華新聞臺作為人民廣播事業的雛形,是當年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建設和發展無產階級的新聞事業在廣播領域中的一次有益探索。
1949年5月28日,伴隨著解放勝利的號角,江西省第一家黨和人民的新聞媒體——江西人民廣播電臺誕生,當時稱南昌新華廣播電臺,1950年11月11日改名為江西人民廣播電臺。2012年6月5日,經國家廣電總局批準,江西電視臺與江西人民廣播電臺兩臺合并,正式成立江西廣播電視臺。江西廣播電視臺順應新時期廣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完成了一套九頻率的機構改革,助力江西經濟社會發展。
與社會變革一樣,廣播的變化與創新經歷了從萌芽、發展到成熟的歷程。江西廣播為適應改革開放的傳播環境,堅持改革創新,努力實現更快捷、更有效的廣播傳播,廣播的主體意識、主角意識、競爭意識撬動了江西廣播改革的一系列創新、創優和創收舉措。
江西廣播加快加強廣播基礎建設,增加節目播出時間和自辦節目時間,從量的擴充上努力滿足社會對廣播的需求。1978年到1990年,江西人民廣播電臺自辦節目時間增加了一倍,地(市)廣播電臺由3座增加到6座,縣級廣播站啟動了“站改臺”步伐,廣播人口覆蓋率從不足40%提高到62.3%;從1991年到2010年,江西廣播全面改革加快辦臺速度,從單一的綜合臺向綜合臺與專業臺并駕發展,由原來一臺一套節目向一臺多套節目發展,由原來主要由省級辦臺向三級辦臺發展,至2003年全省80個縣實現了站改臺,全省十一個地(市)廣播電臺全部建成開播。
江西廣播的主體意識覺醒激發了廣播人的創造性、創新性,精品節目大量涌現,打造了江西廣播的品牌效應,壯大了江西廣播的社會影響。1996年,江西人民廣播電臺開辦《新聞廣角》,開啟全省新聞評論節目的先河。2001年,江西人民廣播電臺信息交通頻率開辦《交通在線》《交廣雙聲道》,通過交通熱點、路況信息、旅途服務等主持人直播服務,成為移動受眾不可或缺的廣播節目。《交通在線》獲中國廣播電視優秀欄目獎,主持人蔡靜獲江西廣播界首位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2004年,江西人民廣播電臺與省糾風辦、省行風評議辦聯辦《行風熱線》(2005年改為《政風行風熱線》),讓各級黨委政府負責人與聽眾對話,交流信息,解疑釋惑,2009年獲中國新聞獎名專欄獎。
新聞立臺、精品強臺,以新聞改革帶動全臺的節目改革,強化新聞定位,增加信息量,改革播出風格,增強新聞吸引力,江西廣播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宣傳陣地和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窗口。
一系列新聞行動打造江西廣播品牌印象,新聞精品不斷涌現。江西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評論《無鏈自行車的喜和憂》、廣播專題《忠魂長存天地間》兩件新聞作品榮獲1990年度首屆中國新聞獎,帶動江西廣播新聞創優創新的激情和熱潮。新聞評論《反暴利,在南昌為什么難以展開》、廣播專題《開路先鋒建奇功——紅土地上樹豐碑之一》、廣播消息《九江發生5.7級地震,震區主干道交通安全暢通》等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忠實記錄江西改革開放的壯闊歷程。1990年至今,江西省臺創作的新聞作品共獲得20多個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
廣播劇精品創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1996年,江西人民廣播電臺廣播劇作品《袁庭鈺的故事》獲得中宣部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取得了江西省廣播劇創作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零的突破。這一時期全省各級廣播電臺生產了62部廣播劇,南昌人民廣播電臺的《大法官梅汝璈》《回家》,新余人民廣播電臺的《重返鄱陽湖》、鷹潭人民廣播電臺的《青山之戀》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
進入新時代,江西廣播劇創作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理念,《本色》《反腐第一槍》等作品以新的認知能力、宏觀把握能力,在創作中弘揚當代精神、中國價值,實現了江西廣播劇創作在時代性、思想性、藝術性融合的新跨越。
行業組織搭建橋梁、整合資源,廣播專業化呈現系統優勢。在行業組織的指導支持下,江西廣播借助行業組織的協調優勢、政府部門的資源優勢、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傳媒高校的研發優勢,以“合作、融合、發展、共贏”理念,助力“暢行中國”品牌,積極參與全國交通傳媒信息發布交流的新媒體網絡平臺和主題宣傳活動影響平臺,組織發起“愛心送考”“文明交通在行動”“邊疆萬里行”“主題采風行”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實現融媒體、跨地域、跨行業合作,為江西廣播發展開拓視野、集聚資源,注入新活力,唱響時代主旋律。
江西交通廣播融合全國交通廣播媒體資源,連續多年推出《中國紅—江西篇》、“暢行中國”之《江西風景獨好》《紅色基因引領中國夢》《新時代,新征程——改革,再出發》等系列大型主題宣傳活動,全國交通廣播記者體驗江西的社會、經濟、文化、人文特色和改革創新風貌,為江西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廣闊而強有力的傳播路徑。
2020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江西廣播電視臺九個廣播頻率發揮廣播優勢、豐富傳播形態、拓展傳播矩陣,打響疫情防控的宣傳主動仗。
江西交通廣播作為江西省政府授牌的省級應急廣播,第一時間發聲。1月27號,江西第一批138名援助湖北武漢的醫務人員出發,記者在現場第一時間發出第一條現場報道《江西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出發》,制作的短視頻全網推送。
江西交通廣播將《直通湖北》節目視頻化,以前方醫療隊醫護人員的親身講述,通過配圖片視頻,展現江西援鄂醫療隊的戰“疫”風貌,實現融合傳播,江西交通廣播系列抗“疫”短視頻在抖音、快手等平臺呈現,獲得超過千萬次點擊、數十萬點贊。截至3月中旬,江西交通廣播新媒體發稿2872條,總點擊量已經超過2億次,官方微博累積閱讀量3400萬次,微信公眾號累積閱讀3200萬次,頭條號累積閱讀量2100萬次,抖音、快手累計閱讀量1.2億次,使傳統線性傳播的廣播節目有了新的、更大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江西廣播電視臺新組建的29家融媒體工作室、九個廣播頻率進入戰斗狀態,擅長做音頻、用聲音講故事的廣播人,迅速進入融合傳播領域,掌握動漫、圖片、視頻等新技能,生產出了一批點擊過千萬的融媒體產品。
為快速占領防控疫情輿論引導的制高點,江西廣播各頻率積極掌握宣傳主動權、話語權,全臺涉及防疫抗疫的宣傳報道都是在手機端先期發聲,同時發起融媒體直播、現場連線、線上線下的互動和評論言論,及時引導社會輿論,播發大量前線“戰疫情”的溫情畫面和感人瞬間,陸續推出了《90后醫護的“戰疫”愛情》《抗擊疫情的年輕人》《戰“疫”家書寄深情》等新聞故事。
抗擊疫情報道中,九個廣播頻率順應社會需求,積極發揮各自特點和資源優勢,開辟專業特別節目。江西都市廣播推出《致敬奮斗的青春》人物特寫專欄,推出《我心中的英雄》系列微劇;江西文藝音樂廣播與江西音協共同創作推出系列戰疫歌曲,鼓舞士氣;江西民生廣播和省心理咨詢師協會合作,開設線上疏導、線下援助的心理咨詢節目。各個廣播頻率針對抗擊疫情的階段特點,創作推出系列抗疫公益宣傳;江西廣播還實現了省臺與市縣融媒體的聯動,實時共享“疫情地圖”“線上教育”等實用模塊,直接幫助他們生產、推送了一批過千萬的融媒體產品,合力打通基層防疫宣傳的“最后一公里”。
抗擊疫情戰斗中的一系列創新舉措,順應了新傳播時代的傳播需求,提升了江西廣播頻率的融合進程,最終實現內容、終端、受眾的多方面連接與融合,達到“把主流媒體的公信力與新媒體的傳播力有機融合“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會深刻地影響和改變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這場宣傳仗對于傳統媒體的轉型是一次契機。索福瑞媒體研究(CSM)發布的調查顯示:今年疫情期間,傳統媒體公信力凸顯,77.3%的被訪用戶會專門去看傳統媒體在互聯網上發布信息,其中,44%的用戶表示不僅會專門看傳統媒體在網絡上發表的信息,還會關注相關賬號、機構。面對日新月異的傳播新時代,傳統廣播正積極適應社會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不斷豐富自己的傳播形態,加快提升網上傳播能力,以進一步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