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洪平
(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是一本非常有現實價值的教學實踐典范。它從觀察者、實施者、研究者等視角出發,為我們呈現了一幕幕由學生、家長、社區、教師、校長等多維度藕合的精彩的教學敘事。確實,學習需要革命,當前也正在靜悄悄地革命——立足課堂,學習就是一場體驗。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瓕W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發言的內容,判斷發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學生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學生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學生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著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傾聽既是一種理解和尊重,也是一種民主和自由,更是一種規范和標準,細心與耐心的傾聽,是一種高度專注的愛,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在很多時候,彼此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里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里,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太需要這份有溫度的教育傾聽了!
佐藤學先生有一種教育情懷: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在《靜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學先生提出要構筑“相互學習的關系”,構建以“主題·探求·表現”為單位的“登山”式課程,實施以“應對”為中心的教學,開展“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性學習,營造“相互傾聽的教室”。這一系列措施,都是源于佐藤學先生對“學習”一詞有深刻的認識。
當前,職業教育領域推行的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案例教學、任務教學、情景教學、項目教學等,不正巧合地吻合著佐藤學先生追求的一種理想的教育境界嗎?之于工作情景,通過教學情景分析、學習情景重構,以及小組分工、合作、信息收集、計劃實施、交流、討論、總結、匯報……等系列學習活動體驗,學生將很快適應“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教與學的循環(圖示),理解教學實施基本環節和要領,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并很快觸及產品質量的內涵、工作的本質、生活的意義,有效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圖示(六步驟)教學循環基本邏輯框圖
一個人或許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一定能走得更遠。把學生視作一個鮮活的個體,以傾聽為基礎,探究著、交流著、啟發著,這正是佐藤學先生所言的“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它既包含“量體裁衣”般的學生個性,又包含“交響樂團”般的相互作用,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室時空與生態才能應運而成。
對佐藤學先生務實、深刻的觀點,我油然而生欽佩之情!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說:“可以說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態度,看他們是否在持續的學習”。這不失為一種學術化、有責任心的提醒:教育改革應該從每一間教室和每一節課堂教學開始,而且這還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需要久久為功、馳而不息。同時指出,要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到每個教室里去。把目光投放到哪里,關注課堂生態,實實在在解決課堂里存在的問題,優化課程教學結構,有效整合教學要素,增強教師課程領導力;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多栽翠竹留清影,同登高樓望遠山。學習就是一場體驗,也應該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既然方向對了,我們還怕路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