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芳芳
(江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50)
纖維主要表達藝術家對形象的創造和情感的表達,纖維不斷被融入到空間環境去柔和結構的部分,讓人和纖維作品更加和諧。纖維藝術所運用的材料包括紡織的棉、絲、麻、毛等天然纖維材料以及各種化學纖維材料,以及非紡織領域所采用的皮革羽毛。纖維藝術所展現出來的已經不滿足于靜態的表達,纖維藝術的不斷從二維轉向三維空間的表達,也不再局限于室內,纖維藝術蓬勃發展,展現極具開放性與融合性。
纖維從最初的經緯編織展現,從織物中的圖案、形狀到半立體到完全離開墻面的作品展示作品的獨立性,置身于空間的環境中,打破了傳統墻面壁掛的形式,立體形態的纖維作品會被稱為“軟雕塑”形態,作品獨立去展現現代纖維藝術運用多種材料的融合去表現主題,天然材料和現代纖維材料的碰撞也會迸發更多的創新和發展。
包裹用面料來包其他東西。面料可以包裹自身,從里裹到外,從而塑造出一個獨立的形態。這種包裹也展現出古老神秘的韻味藝術包裹了也就展現出獨特的視覺力量,從而凸顯對象的本質、歷史等內涵。織布纖維被物體形態拉扯之間的張力,展現作品朦朧的美。
包裹的材料也非常豐富,帆布、聚酯纖維編織物、尼龍編織物等材料的選擇去包裹物體或者包裹各種形狀,用繩線捆扎將其捆綁,捆綁的痕跡展現出形式和內容,去打破包裹原本物體的所傳達的感官。
1968 年至1969 年,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勞德包裹作品的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構思、繪制草圖、談判、展示、拆除,瞬時性景觀被嚴格限定了時間,物體不僅僅是常見的小物件,創作對象是海岸,只用了纖維布料和繩索,簡單的材料去包裹和捆扎,反復的藝術家所做的就是去與物體更加親近,去削弱物體的堅硬的視覺感受,海岸的風比較大,選取的材料是常見的纖維布料,材質和顏色也和周圍的環境相結合,氛圍奇妙相融。在風力的作用下,布料也展現出靈動,布料看起來輕透,作品創作地點是在澳大利亞的北部小海灣創作的“包裹海峽,100 萬平方英尺”和35 英里的繩索,把懸崖包裹起來,使觀者看上去沒有那么懼怕,使人想要靠近。捆扎的部分繩索捆扎住布和巖石,布和巖石不能很好地貼合受到外力的影響,布的鼓動和下沉也成為一種節奏,捆扎隱隱約約地透露出巖體。
作品從日常物的捆扎轉變為廣闊自然的實驗,利用自然界的風力來表現纖維材料的活動性是雕塑的一種形式,是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去嘗試藝術表現形態的藝術探索,讓我們去重新去思考去人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更多去關注到個人在自然中的關系,人們在空間上是一種平衡節奏和穩定的秩序,各個元素材料、肌理、結構、層次、空間都被融會貫通,也讓自然景觀和人之間的感情更近,給人溫暖、柔軟的符號,這也是纖維藝術和自然環境的結合的完美體現。
重復形式是創造秩序感的最直接的表達,在創作中精心安排突出視覺效果,藝術家用自己獨特的創作力展現出獨特的方式去呈現藝術,也是不斷對自然對美的感受,對生活和自然做出思考,從特殊的角度關注,形成藝術的感受力。藝術本就不是迎合時代去改變自己的判斷,纖維藝術也在不斷去突破界限,對傳統材料的探索和技法的不斷運用和創新,纖維藝術也正不斷展現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