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
【摘要】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的發展。近幾十年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普及,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對于農業的發展也是一個好的契機。本文主要討論“互聯網+”背景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措施,提出幾點實質性的建議,希望對于新時代下農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 +”時代? 農業經濟? 發展探索
一、“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的含義
“互聯網+”背景下農業,其含義顧名思義,就是將傳統的農業生產等與當前炙手可熱的互聯網技術進行結合,利用互聯網萬物互聯的優勢對農業生產進行優化,完成農業的轉型,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保證農業的產量不斷增加。互聯網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這短短的二三十年里,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促進了很多行業的優化轉型,提升了相關行業的生產力,因此,而“互聯網+”中的“+”,猶如一個萬能的接口,它能夠通過這一接口與傳統行業產生聯系,提升該行業信息化水平,促使該行業進行生產創新,從而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二、現階段“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提升了全球的生產力,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有著諸多的好處,這對于農業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當前“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農業的發展。
(一)農村互聯網的普及度不高
雖然互聯網已經出現了幾十年,但是,互聯網真正發揮作用主要在步入新世紀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加上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網絡的認識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互聯網的普及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近些年,由于集成電路、通信、制造業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也讓人們對于互聯網開始變得重視起來。但是,現在我國存在著一個現象,互聯網的普及大多數是在城市或者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然而在農業生產中,農業主要是在農村,我國當前很多農村沒有互聯網,沒有相應的網絡設備,這樣一來,農民由于不知道互聯網,他們也就自然無法知道用“互聯網+”的技術進行農業生產,還是繼續使用著傳統的生產模式,嚴重制約著農業的發展。
(二)對農業產業鏈的地位不夠重視
縱觀歷史,在任何時期,產業的轉型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便是新事物與舊事物的碰撞與沖突,當前情況也是。雖然“互聯網+”模式的農業發展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其畢竟屬于新的事物,人們對其的作用仍然有一定的質疑,因此,當前,現在很多地區對于農業產業鏈的地位不重視。同時,在轉型過程中,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鏈沒有被完善,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的發展,無法發揮出互聯網時代的優勢與特點。
(三)農民對網絡的接受能力較慢
還存在的一個問題便是網絡本身的接收程度的問題。我們知道,農業的發展基本是農民辛勤勞作的結果。在農村,很多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可能只上過小學和初中,在他們那個年代,互聯網還不怎么出名,因此,對于他們來說,互聯網就像是一個全新的事物,讓他們學會互聯網,這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接受能力較慢,因此,他們還是使用過去的發展模式,這樣勢必會制約農業的發展部,使得“互聯網+”的優勢發揮不出來。
三、“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精準化農業發展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人們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即人們的農業生產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而且很多因素是人為不可控的。隨著近代生物、化學等學科的快速發展,一些化肥、農藥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化學、農藥能夠改善土壤質量、消滅病蟲等,提升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化學農藥的普及,卻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譬如,土壤負載荷過重,導致土壤板結;農藥等的使用,污染環境等這些不僅影響著農業的發展,對于我們的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危害。
互聯網的普及,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將互聯網技術與其他技術進行結合,構建出一套完整的精準農業生產輔助系統。互聯網技術中的紅外感應技術等能夠全面把握農作物的生長狀態;RFID(射頻識別)掃描儀等能夠收集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以及自身的生長狀況信息,并能夠自主進行數據分析,得到最佳解決方案;GPS技術等能夠實現對農作物準確定位,能夠讓農作物按照實際生長需求進行精準灌溉、施肥,從而能夠有效節約水資源,避免肥料浪費,還能防止土壤污染等;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生產收益,真正實現了農業智能化管理,有著非常高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自動化水平,推動農業經濟實現快速發展。
(二)依靠電子商務平臺,推動農業新的銷售渠道
如果說步入新世紀后,在商業屆,最傳奇的一個實物應該就屬于電子商務的發展,以馬云的“阿里巴巴”為首的一批新型的電子商務公司極大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以前,每到農忙時節,農民們將農作物收割完后,就會有固定的商人去農村那邊進行貨物的購買,由于農作物的運輸成本也比較高,因此,這對于農民來說相當于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當場就出售。對于普通的消費者來說,在以前,要去買批量的農作物,只能去當地固定的供銷社等地方去購買,而供銷社基本是在鎮上或者人口較多的地方,這對于一些偏遠的地方的人來說,很不方便。同時,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銷售范圍小,這樣很容易造成農產品出現滯銷的問題。
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在國內較為知名的有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子商務的出現,對于傳統的實體經濟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卻也加大了我國國內經濟市場的競爭力。而農業的發展,也可以依托電子商務平臺,擴展農業銷售渠道,增加農產品宣傳、銷售范圍,還可以打造專屬于自身的農產品銷售經營網站,發揮品牌效應,成功打造品牌企業。
參考文獻:
[1]暴連卿. “互聯網+”背景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措施[J]. 農業科學, 2019(7):00164-00165.
[2]劉鳳全. “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 科技經濟導刊, 2019, 27(0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