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
摘 要: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水利工程是一方百姓安居樂業的關系所在,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在富饒的珠三角地區,密布的水網帶來了良好的自然環境,但水亦有擾民時,橫貫南海、順德14堡的桑園圍,便是當地人民與西江水共生共融所形成的產物。文章將從桑園圍的建造入手,探索桑園圍在廣東水利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桑園圍;水利;農業
從秦始皇派兵征伐嶺南開始,廣東地區開始融入華夏文化圈及中央政府的管治版圖。經過當地民族和外來移民長年累月地與自然界進行艱辛奮斗,遠古的荒蠻逐漸褪去,能保障人們安居樂業的生產生活模式和場所在文明交融中逐漸建立起來。面對自然界源流不斷的江河流水,人們感恩它帶來的滋潤,但同時也畏懼它吞噬一切的失控。于是在西江流經南海、順德的沿岸地區,人們依據獨特的地理條件,筑起了長長的桑園圍,以捍衛維持大江河水與家園樂土間的和諧共存。
1 桑園圍的介紹
桑園圍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大型堤圍,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北部、西北江三角洲的中上游,主要涉及順德龍江、勒流和南海九江、沙頭等地。桑園圍北接樵北大圍,南隔甘竹溪與順德區齊杏聯圍相望,東臨北江干流順德水道,西臨西江干道,干堤長64千米,土地面積約350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0.1萬畝,捍衛良田1500公頃,是西江、北江干流主要堤圍,分東、西圍,抵御西江、北江洪水,因圍上有不少桑樹園而得名。
桑園圍與珠江三角洲一樣,在海灣中淤積而起,平原上散立有西樵山、錦屏山、龍山等山丘和臺地,河網密集,有八大涌(龍江、沙富、大陳、九江、官山、太平、海舟、河清),有兩大運河(英雄和躍進),還有九口門(西江河清、沙口、甘竹、獅額、東海、躍進、北江官山、人字水、歌滘)。桑園圍是利用分布在平原上的山丘和臺地,順河岸水勢,筑堤護田,形成一個巨大的堤圍區,宋代時期桑園圍北部地勢較高,已成農田區。南部地勢較低,成為桑基魚塘區,經濟上已經形成三角洲上的“魚米之鄉”,經過近800年的建設和發展,如今的“魚米之鄉”同時也成了工、商、旅游各業均較發達的地方,是重要的糧油、經濟作物和工副業加工及外貿出口基地。
2 桑園圍建造
順德洪澇災害較多,流經順德的西江水量大、流程長。汛期時漫延順德村落的低洼之地,退水亦較東江、北江緩慢。明清時期沙田大量開發,河道淤積,河水難以流注大海,洪澇災害頻繁。此外咸潮倒灌亦影響農業生產。順德各村紛紛筑圍建閘,以抵御水災。順德最早的堤圍是宋代桂洲堡的扶寧堤。明代共筑堤圍17條,清代共143條,是珠三角堤圍較多的地區。清末聯小圍為大圍,增強抗災能力。容奇圍是民國年間修筑的最大基圍,也是新中國成立前最后修筑的基圍。
3 桑園圍的作用
桑園圍用于防洪、排澇和通航,是珠三角地區最大型的堤圍,其作用不只有防洪、防汛。它標志著珠三角水利發展史進入歷史性的新階段,其作用主要分為三種。
①防洪、排澇和通航。這是桑園圍最基本的作用,也是其產生的原因。宋代徽宗年間,流經順德及南海地區的西江和北江流量非常大、流程長,汛期時漫延順德村落低洼之地,退水亦較東江、北江緩慢。明清時期沙田大量開發,河道淤積,河水難以流注大海,洪澇災害頻繁,對該地區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人們自發的建造了珠三角地區最大型的堤圍——桑園圍。
②擴大耕作面積,優化土地,提高農作物產量。桑園圍地區由于特殊的圍墾過程,營養豐富的淤泥堤圍是農作物最好的溫床,因此桑園圍地區的農作物通常產量較高。
③繁榮桑蠶業,促進經濟發展。由于桑園圍堤壩土壤肥沃,加上明代時期珠江水位越來越高,為了鞏固堤圍,人們選擇了大面積種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頗高的桑樹,帶動了該地區種桑養蠶的產業發展,逐漸形成了桑葉喂蠶—蠶沙養魚—塘泥肥桑的“桑基魚塘”產業和繁榮的桑蠶魚圩市。精耕細作的“桑基魚塘”,工序繁多,可以容納大量勞動力,其經濟效益也遠高于稻田,家有十畝地,以桑養蠶,便可養活八口之家,大大地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4 桑園圍的修筑及修筑過程中的突出貢獻人物
在古代中國農業社會中,但凡水利工程,均是一方百姓的身家性命所系,但離散的小農意識及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足以支撐水利工程的建設和日后維護。這時縱然有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仍需在基層中有一定的號召力量的人物,讓基層人民可以集中資源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溫汝適是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對桑園圍的工程維護和資費募集有著重要作用的人物。
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五十九年(1793)、嘉慶二十二年(1817),桑園圍都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潰缺,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和民眾生計帶來極大的影響。溫汝適作為在籍官員,積極投身地方事務建設,深感桑園圍潰缺的重大破壞性,在他多次參與和籌劃下,最終分別在乾隆五十九年(1793)前后和嘉慶二十二年(1817)前后,促成了桑園圍“通圍筑修”及“借帑生息,以備歲修”兩件大事。
通過包括溫汝適在內的多名南海、順德在籍官員和鄉紳多年的努力,桑園圍“通圍筑修”及“借帑生息”的歲修形式于清中后期得以確立,為廣東水利工程的修治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使澤國咸登樂土,則美利同沾,何德靡涯矣”,這是溫汝適對于桑園圍筑修所寄予的美好愿景,而他本人也因其卓越的遠見及優秀的斡旋能力,促成了桑園圍長期治理制度的鞏固,從而被南海、順德當地人民譽為“功德無量”。據說在他去世后的20余年,“同郡羅文俊擢官侍郎。召見時,猶蒙垂諭,稱其品學兼優,追悼者久之”。
今天,桑園圍以其堅厚的長堤及堤內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生態模式,成就了南海、順德人民的富庶和繁榮,在廣東水利史上堪稱典范式的水利工程。
參考文獻
[1] 南海縣志編輯委員會. 南海縣志(佛山市)[M].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0.
[2](民國)溫肅.龍山鄉志[M]. 民國十九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