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閱讀研究熱點與動向:倫理、行為與應用

2020-04-07 03:52:51黃先蓉張窈
出版科學 2020年2期

黃先蓉 張窈

編者按:2019年11月2—3日,由武漢大學、美國佩斯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召開。會議以“5G時代的數字出版:泛在、智聯、融合”為主題,深入探討了數字時代出版領域的前沿問題。

本刊本期刊發一篇綜述《數字閱讀研究熱點與動向:倫理、行為與應用》和四篇專稿《電子書時代圖書的象征資本:提升圖書閱讀的形象》《愛思唯爾的價值鏈延伸》《為何有聲書在美國大眾圖書市場上將超越電子書》《出版的選擇:互動小說的機遇與挑戰》,希望通過對學術潮流的敏銳認識和把握,引領學術研究的先進性;也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為大家提供學術新思想孕育和生發的土壤。

[摘 要] 數字技術帶來出版內容形態和出版業態的巨大變化,也帶來讀者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的嬗變。文章以“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為切入點,并結合近年來相關文獻,從數字閱讀的社會倫理、讀者行為、應用場景三個方面,系統梳理數字閱讀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動向,并分析數字閱讀的研究趨勢:社會倫理價值得到確認、讀者行為不斷延伸、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

[關鍵詞] 數字閱讀 社會倫理 讀者行為 應用場景

[中圖分類號] G23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0) 02-0005-12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great changes in the form of publishing content and the format of publishing, as well as in readers reading habits and way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paper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Publishing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and combines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s in recent years,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hotspo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digital reading from three aspects: ethics review, reader behavior and application scenarios. Finally, analyzes the research trends of digital reading: the value of social ethics is confirmed, the behavior of readers is continuously extended, and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are further expanded.

[Key words] Digital reading Ethics review Reader behavior Application scenarios

1 引 言

自1992年“信息高速公路”問世以來,以信息與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互聯網技術為標志的數字時代全面開啟,從世界范圍來看,數字化浪潮已席卷全球,在教育、文化、醫療、金融、物流、餐飲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出版領域也不例外。從2005年前后“數字出版”的概念在國內學術界首次被提及到如今“數字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不斷升溫。隨處叢生且泛濫的新概念和“傳統信息化困境”在給人們帶來困擾的同時,也驅動著出版學界與業界共同探索專業培養和行業發展的新路徑。在此背景下,由武漢大學、美國佩斯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9年11月2日至3日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順利召開。

1.1 會議概述

本次會議圍繞“5G時代的數字出版:泛在、智聯、融合”主題,共邀請來自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企業的專家學者140余位,錄用會議論文94篇,論文主題涵蓋出版融合、學術出版、版權運營、出版教育、知識服務、數字閱讀等方面。其中,“數字閱讀”是近年來數字出版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出版科學》在2013年和2014年就刊發了關于移動數字閱讀發展趨勢研究的系列文章[1][2][3], 探討焦點集中在用戶體驗、增強現實技術應用和數字閱讀的社會化。此次會議共收到與數字閱讀研究相關的會議論文16篇,占比約17%:從作者國別來看,2篇來自美國,14篇為國內作者;從作者機構來看,發文數量較多的為科研院校,包括武漢理工大學(3篇)、美國佩斯大學(2篇)、武漢大學(2篇)、浙江大學(1篇)、四川大學(1篇)、北京師范大學(1篇)、華東師范大學(1篇)、中南大學(1篇)、上海理工大學(1篇)和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1篇),業界投稿次之,2篇分別來自掌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從論文關鍵詞來看,出現頻次較高的有數字閱讀、網絡文學、電子書、敘事、社交媒體、互動小說、有聲書,經典閱讀、沉浸、VR、童書、大學生、漫畫和IP各出現1次,見表1所示。

本文將以這16篇會議論文為切入點,結合近年來國內有關數字閱讀研究的相關文獻,從社會倫理、讀者行為、應用場景三個方面梳理數字閱讀研究的熱點話題,并分析其發展動向和研究趨勢。

1.2 相關概念辨析

出版作為以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為根本宗旨的文化活動,閱讀研究始終是其重要研究內容。隨著數字技術全面升級,出版的技術驅動屬性日益增強,技術驅動下的出版載體形態和內容組織發生巨大變化,新興出版形式和出版業態不斷涌現,隨之而來的是讀者閱讀習慣、閱讀方式和閱讀場景的嬗變。與之相應,出版領域閱讀研究的重點逐漸由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閱讀過渡到以數字媒介為載體的數字閱讀,數字閱讀的概念應運而生。與許多其他學科術語的發展歷程一致,“數字閱讀”作為一個新興的多學科交叉領域,存在明顯的命名混亂和概念紛爭現象[4],與之含義相近的有數字化閱讀、電子閱讀、網絡閱讀、虛擬閱讀、移動閱讀、社會化閱讀等十多種表述[5][6]][7][8],這些術語之間往往簡單重復、概念同質、視角雜糅、口語表述,給數字閱讀理論體系的建立和應用實踐的深化帶來很大困難。正如“數字出版”概念提出之初,與電子出版、網絡出版、數碼出版等概念含混不清[9],到今天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數字出版作為與傳統出版相對的概念體系,才基本得到學術界和出版業界公認。

然而數字閱讀發展時間更短,其基本概念至今仍處在眾說紛紜的階段,學術界引用較廣泛的定義是:“數字閱讀指的是閱讀的數字化,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閱讀內容的數字化,如電子書、網絡小說等;二是閱讀方式的數字化,即采用數字設備進行閱讀,如電腦屏幕、電子閱讀器等。”[10][11][12]但該定義存在明顯的缺陷,即僅僅從分類學上對數字閱讀的外延進行列舉,而未從內涵上進行界定。為此,有學者基于心理學認知理論,首先對“閱讀”進行科學界定:“閱讀是一個由讀者主導的對閱讀材料進行復雜信息加工的過程,包含字詞識別、句法分析、涵義理解、推理判斷等一系列交替進行的認知理解活動。”[13]然后將數字閱讀視為與紙質閱讀相對的概念,引申出數字閱讀的概念:“數字閱讀是基于數字文本知識和數字媒介信息獲取的一種閱讀活動和文化現象。”[14]但該定義同樣存在邊界確定問題,即如果數字閱讀的對象是“數字文本知識”,那么在媒體形態日益豐富的當下,文本之外的數字圖像、音視頻以及各類媒介綜合而成的多媒體(Multimedia)是否屬于數字閱讀的范疇?如果數字閱讀的目的是“數字媒介信息獲取”,那么讀者一般性的瀏覽行為或信息搜尋行為,如發送電子郵件、網絡聊天過程中對信息的獲取是否屬于數字閱讀的范疇?可見,如同數字出版的外延仍在不斷擴展,數字閱讀的邊界也處在變化和形塑之中。

盡管數字閱讀的概念存在紛爭、內涵和邊界尚未確定,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數字閱讀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獲取方式和知識接受行為,正在與傳統紙質閱讀一道越來越廣泛地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顯著改變著人與媒介、人與內容甚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引發人們對技術理性、對數字文化、對倫理規范的深入思考;由此形成跨媒介的電子書、網絡文學、知識付費社區等全產業鏈應用場景。因此,圍繞這三個方面,學術界呈現數字閱讀的社會倫理研究、數字閱讀的讀者行為研究和數字閱讀的應用場景研究三條主線,以下即據此展開。

2 數字閱讀的社會倫理研究

閱讀是塑造人類精神的一種文化力量,也塑造著社會的文化形態與文化心理。學者們普遍認為,數字閱讀的興起不僅意味著閱讀方式的轉變,更是帶來了社會倫理與道德問題[15]。縱觀人類閱讀史,每一種新的閱讀形式的出現都意味著社會變革和文化重構,在知識口頭傳播時代,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堅持口述傳統,拒絕一切形式的閱讀載體,他認為閱讀“將在人們的靈魂中植入遺忘。他們不再練習記憶,因為他們會依賴寫下來的東西;不再從他們自身找回記憶,而是借助于外部符號”[16],也就是說口述時代人與知識之間通過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構建起社會基本文化結構,整個社會規范、道德、倫理也依照此運行——書面文獻由極少數精英階層壟斷,精英們再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布道”,由此形成文化精英和普羅大眾之間等級森嚴的差序格局和尊師重教的傳統。隨著紙張的發明和印刷技術革新,在知識書面傳播時代,印刷媒介作為人與知識之間的載體重塑了傳統的二元社會文化結構——“如果沒有輕便和伸手可得的印刷品和文本,現代社會的文化、法律、人文和宗教形式就不會形成與傳播,并塑造全世界的信仰與制度”[17],以紙質文獻為對象的閱讀文化開始盛行。到知識數字化傳播的今天,電子屏幕取代印刷媒介、比特取代文本、互動交流取代線性閱讀,數字文化又在新的維度上延續著閱讀的文化價值,并重構數字時代的知識體系和社會秩序,數字閱讀的時代由此全面來臨。

2.1 數字閱讀興起的技術和社會背景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始人、被譽為“未來學家”的尼古拉·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在其1997年出版的名著《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中斷言,數字化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娛樂方式和生存方式,他預言:“你可能把報紙下載到膝上型或掌上型電腦,或有朝一日,把它下載到你完全可以隨心所欲操作的、只有1英寸厚、全色彩、分辨率極高,而且防水的顯示器上。”[18]這一論斷在當時無疑具有前瞻性——亞馬遜第一款Kindle閱讀器和蘋果第一代平板電腦iPad分別于2007年、2010年方才問世。考察數字閱讀興起的背景,大致就在尼葛洛龐帝預言人類社會將進入數字化生存時代的世紀之交。對此,北京大學的王余光教授表示贊同,他認為在中國閱讀史上總共經歷了三次閱讀轉型,第一次閱讀轉型發生在印刷術普及的11世紀,第二次閱讀轉型發生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顯著標志是西學東漸和機械印刷的出現,第三次閱讀轉型則發生在本世紀初,閱讀的紙本時代讓位于電子時代,從電視熒屏到電腦熒屏,再到手機屏幕,讀書從讀書人的專利轉變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

從紙本閱讀到電子閱讀,要解決的首先是技術問題。包括內容的呈現技術——電子屏幕、終端設備,內容的組織技術——數字讀物格式、超文本、語義技術,內容的互聯技術——Web1.0、Web2.0、Web3.0。屏幕取代紙本被認為是數字閱讀時代的一大特征,學者們據此提出“讀屏時代”的概念[20],從早期的陰極射線管球面顯示屏到基于發光二極管的LED顯示屏,再到今天廣為使用的液晶顯示屏、電子墨水屏,以及正在探索之中的3D顯示屏、可折疊式屏幕,電子屏幕技術如同印刷媒介時代的紙張一樣為數字閱讀奠定了載體基礎。比特取代文本是數字閱讀的第二大特征,早期的數字讀物雖然使用比特存儲,但在內容組織方式上仍然沿用紙書結構,如阿多比(Adobe)研發的PDF電子書格式。隨著數字媒介形態不斷豐富,富媒體(Rich Media)成為數字閱讀的主要內容,基于超鏈接的超文本技術替代靜態的固定版式技術通行于數字世界[21],到今天基于機器學習、關聯規則、推薦算法的語義技術又進一步使得數字內容脫胎于傳統內容,彰顯出技術對內容的巨大賦能效應。互動交流取代線性閱讀是數字閱讀的第三大特征,Web1.0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借助萬維網(World Wide Web)將人類知識體系搬上網絡,但仍以讀者單向閱讀為主,Web2.0時期用戶生成內容(UGC)的到來實現用戶與內容之間的互動分享,正在發展之中的Web3.0則有望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信息的廣泛互聯和個性化推送[22],隨著5G技術元年的到來及其在數字傳播領域[23][24]與上述技術的結合,數字閱讀被賦予無限可能。

數字閱讀的興起不僅是技術問題,而且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如果說人類的知識傳統是從口頭文化開始的,那么在今天以讀屏為主的數字閱讀時代仿佛又回到歷史的起點,正如麥克盧漢(McLuhan)在為《傳播的偏向》(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做序時寫的那樣:“口頭文化在我們的電子時代復活了,它和尚存的書面傳統和視覺形態建立了一種非常多產的關系。這和字母表出現時的情況是類似的。在20世紀,我們正在‘將磁帶倒過來放送。希臘人從口頭走向書面,我們從書面走向口頭。他們的‘結局是分類數據的荒漠,我們的‘結局是新型的聽覺咒語的百科全書。”[25]這里的“視聽咒語”恰好印證當今流行的數字閱讀方式——讀圖與聽聲。研究者們通過實驗發現,獲取同樣的知識,聽書和讀圖比閱讀紙書耗費更少的精力——盡管也意味著更差的理解力,在信息爆炸與生活壓力巨大的現代社會,人們因而傾向于采用更加“省力”的方式閱讀[26]。顯然,以讀圖與聽聲為特征的數字閱讀是一把雙刃劍,它促進信息的高速流動和便捷獲取,同時也造成注意力下降甚至道德風險。學術界針對數字閱讀的社會意義因而表現褒揚與批判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2.2 數字閱讀的正面社會意義

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開展一項“移動時代的閱讀:發展中國家移動閱讀”(“Reading in the mobile era: A study of mobile read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研究,考察閱讀方式的變化對民眾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影響,研究認為“移動閱讀的好處是持久而深遠的,它在提高識字率、增加教育機會,并且將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等方面顯示了潛力”[27]。的確如此,如果我們僅僅將數字閱讀視為一種技術性的存在,那么在世界許多欠發達地區,其普及知識、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意義絲毫不遜于若干個世紀以前印刷和書籍對社會變革的巨大推動作用。

國內學者進一步指出數字閱讀具有縮小數字鴻溝、提升信息素養、助推書香社會三大顯性功能[28],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全民閱讀建設的當下,數字閱讀無疑也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據統計,截至2017年,我國已建成數字農家書屋3.5萬個,城鄉閱報欄(屏)10萬個[29]。中國社科院的楊瑞明高度肯定數字閱讀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他認為數字閱讀正在參與數字時代文化的重塑與轉型,并重新聚集與整合知識的力量,引導人類文化不斷走向自由、多元、開放、平等與分享,在更高層次創造出“數字人文”的特質,為數字文明和21世紀的人文精神注入新的內涵[30]。

2.3 數字閱讀的批判和反思

正如一切新事物或新技術誕生伊始,人們在經歷短暫的“技術崇拜”之后很快就陷入理性反思,自數字革命產生以來,學術界在“數字狂歡”之后集體轉向數字批判甚至“數字恐慌”。

與前述《數字化生存》相提并論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弗雷德·特納(Fred Turner)2013年所著的《數字烏托邦》(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該書預示著數字化負面效應逐漸顯現之后理想化的數字烏托邦的幻滅[31]。關于數字化尤其是數字閱讀的負面效應,北京印刷學院的周斌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生態視野下數字閱讀消極影響的消解路徑研究”,發表了一系列學術成果,研究結果顯示“數字閱讀在平等享有、閱讀集中力、生活狀態、人身安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精神面貌、是非判斷和文化心理等諸多方面給讀者帶來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且負面影響日益突出”[32],該結論得到許多學者支持。與上文數字閱讀促進教育公平的觀點截然相反,皮江紅認為由于不同讀者群體之間存在的資源鴻溝、技術鴻溝和能力鴻溝,數字技術不僅沒有縮小傳統的知識鴻溝,反而造成新的“數字鴻溝”[33];閱讀集中力方面,數字媒體形態日益豐富的同時也帶來嚴峻的“信息超載”問題,現代人陷入“匆忙掠過每一單元文本的急切閱讀心態,同時又無休止地耽溺于這種匆忙心態中”,從而患上“信息健忘癥”[34];數字閱讀不僅給讀者造成精神負擔,而且引發許多生理健康問題,如一種包括視力減退、畏光、肩背酸痛、疲倦等癥狀在內的視頻顯示終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 VDT)綜合征[35];更加令學者擔憂的是一些數字閱讀內容完全是一種“時間消磨、心情消遣、商業消費、精力消耗”,對青少年讀者而言與“讀書使人進步”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數字閱讀的“價值異化”現象十分突出[36];鐘志賢進一步歸納數字閱讀的六大陷阱:貪多、圖快、淺薄、碎散、輕浮、躁亂,并創造性地提出了規避陷阱的“少”“慢”“差”“費”四字訣[37]。

既然數字閱讀不僅是一種技術性存在,更加是文化性、社會性的存在,除了從細節層面列舉數字閱讀的種種弊端,更多學者站在社會倫理與文化批判的高度對此展開論述。北京師范大學王穎吉教授從技術現象學視角,指出“技術特征的背后則潛藏了媒介對于人存在方式的改變……如果我們不是著眼于技術特征的描述,而是著眼于人的存在及其文化意義,那么我們不僅會看到技術如何重塑人的行為和習慣,而且也會看到人們正在失去一些曾經被珍視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按照他的論述,是傳統書籍閱讀特有的“那種儀式性、嚴肅性和神圣性”[38]。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的文章恰好印證此種觀點,“讀屏時代的閱讀方式剝奪了人們通過閱讀和購買載于書本的知識而產生的物質上擁有的儀式感……圖書作為以內容為主的精神性價值,同樣需要有形的物質作為依托,人就是在這種有形的寄托之中,顯示著自己作為內在精神性動物的外在性存在”[39]。正如康德(Kant)等西方古典哲學家所言,任何物質不僅是藝術或有形的物質存在,也是思想哲學的精神存在,而精神存在于物質之中。從這個層面來看,圖書的物理特性不可或缺。此外,閱讀不是止于“讀”這個動作的完成,更是信念的反映和思維的延續,當你獲得擁有無限知識的可能時,也就同時失去了建立在少量擁有上的物欲和精神滿足感。

綜上所述,現有關于數字閱讀社會倫理的研究經歷了從技術樂觀主義向技術悲觀主義的轉變,學者們在贊嘆數字技術賦予讀者更多閱讀便利的同時,更多地飽含對技術至上、工具理性和價值沉落的文化憂思,面對席卷而來的數字化浪潮,也許只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從歷史性視角全面審視數字閱讀的利弊,才能逐步化解當前普遍存在的技術焦慮,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數字化對人們閱讀行為和整個社會的長遠影響。

3 數字閱讀的讀者行為研究

與數字閱讀的社會倫理研究普遍采取哲學思辨主義不同,關于數字閱讀的讀者行為研究,學界主要遵循實證主義的研究路徑。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提出不同的研究假設、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圍繞數字閱讀的讀者心理、動機與意愿、閱讀過程以及閱讀效果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

3.1 數字閱讀心理、動機與意愿

讀者從傳統紙質閱讀向數字媒介閱讀行為的嬗變并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有著一定的心理因素和內在動機。華風霞認為讀者之所以選擇數字閱讀,主要是出于功利性心理[40],而其他學者的研究結論與此相左,徐孝娟等認為讀者從傳統紙媒轉移到數字媒介情景閱讀時,對情感性維度的關注已超過功能性維度,即數字讀者更關注閱讀過程中的自我表達、互動分享和同伴認可,而對具體閱讀內容的有用性、易用性等功能性指標不太關注[41]。武漢大學羅紫初教授等人的研究則更加全面客觀,他基于對湖南省8所高校大學生的實證調查,發現大學生讀者進行數字閱讀的主要動機有四個方面:個人修養、獲取知識、情感抒發以及休閑娛樂,且不同專業、性別、生源地的大學生表現出差異化的閱讀心理,如文史類學生比藝術類學生具有更顯著的求知型閱讀心理、城鎮學生比農村學生具有更顯著的娛樂化閱讀心理[42]。

除了閱讀心理和動機,讀者閱讀意愿是產生閱讀行為的前提。據《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盡管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高達76.2%[43],但一項針對國內大學生學術閱讀載體偏好的研究顯示,仍然有接近68.9%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紙質版教材[44];且不同年齡層讀者對數字閱讀的接納程度差異較大,70后更看重內容的可靠性、信息質量,因而數字閱讀意愿較低,80后、90后一方面看重內容質量,另一方面看重閱讀過程中的交流互動和情感抒發,數字閱讀意愿中等,00后則從小生活在數字環境下,其數字閱讀意愿不受各種因素影響,“基本上已經沒有對數字閱讀的抵制感和與書本閱讀進行選擇的糾結”[45]。“付費意愿”是數字閱讀意愿研究中集中關注的焦點之一,李新祥的調查顯示,我國國民數字閱讀總體付費意愿偏低,僅有12.3%的讀者明確表示愿意為數字閱讀付費,近三成讀者表示要看情況,不愿意付費閱讀的則占55.0% [46];鄧香蓮的研究結果類似,她通過對上海市近2000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超七成大學生習慣使用免費數字內容資源[47]。

可見,雖然數字閱讀已經成為讀者十分普遍的閱讀行為,但影響其閱讀心理和動機,制約其閱讀意愿尤其是付費意愿的阻礙仍然不容忽視,這也從側面印證,短期內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不是相互替代的零和博弈,而是彼此融合的共同發展。

3.2 數字閱讀過程

前文已指出數字閱讀具有與紙質閱讀截然不同的特征:屏幕取代紙張、比特取代文本、互動交流取代線性閱讀,那么數字閱讀的具體過程與紙質閱讀過程是否一致呢?有學者對傳統小說閱讀過程進行詳細描述:“首先,讀者會跟隨作者的敘述,觀察小說所描繪的場景;然后,將紙面的詞語轉化為頭腦中的意象。通過想象,還原書中人物、對話、事件和場景,情節得以慢慢浮現;接著,讀者會追究小說主旨,揣摩作者的意圖和構思;進而結合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與現實生活進行關聯;在此過程中體味小說中的美,包括寫作的技巧和作品的詩意等,并給出自己的喜好與判斷;最后,當讀者的大腦意識到自己完成了所有上述這些操作,會感到某種心理上的滿足。”[48]

關于數字閱讀過程,袁曦臨的研究結論略顯前衛,他認為在數字閱讀過程中,人腦的神經結構會進行相應的調整與重塑,產生新的神經聯接,形成新的神經回路,最終形成一個適應于瀏覽、掃描、略讀和跳讀的新“閱讀腦”。該結論基于兩大判斷:首先是數字閱讀內容在文本結構上的差異,傳統文本的結構相對嚴密,具有邏輯性、整體性和連貫性,因而容易形成讀者的邏輯思維和整體認知,而數字內容結構缺乏邏輯性,且圖片、音視頻等多媒體的認知負荷較高,人腦在處理信息時需要采取新的碎片化加工方式;其次相較于單一文本的線性閱讀,數字閱讀的專注度較低,讀者往往需要同時處理多線程任務,由此刺激大腦神經細胞改變和神經遞質的釋放,在弱化傳統閱讀大腦某些神經元網絡結構的同時,逐步強化大腦當中新的神經通路,以適應數字閱讀所常用的搜尋答案、發現路徑、快速篩選、頻繁切換、同時處理多任務等信息加工行為,從而形成數字讀者的非線性協同思維[49]。作者援引國外學者的實驗結果——數字讀者相比于傳統讀者其大腦前額葉區域活躍度較高,以支持其研究結論,但數字閱讀是否會或者多大程度上會改造人們的大腦仍有待時間檢驗。可以證實的是,通過眼動追蹤技術,確實發現數字閱讀過程中讀者的生理表征不同于紙質閱讀,讀者在數字閱讀時眼球運動頻繁,不斷轉移注視點;而在紙質閱讀過程中,眼睛則關注某一區域,視線停留在一個注視點的時間較長[50]。可見,從現有研究來看,數字閱讀過程與傳統紙質閱讀過程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3.3 數字閱讀效果

閱讀的本質是認知理解活動,因而對數字閱讀行為的研究要歸根結底到讀者的認知理解效果上來。現有研究大多采用對比實驗法來探究不同控制變量下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的認知理解效果差異,綜合來看,有三種實驗結果。

一是紙質閱讀效果與數字閱讀效果無明顯差異。王愛平等以小學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紙質閱讀材料和數字閱讀材料對兒童閱讀理解無顯著影響[51];張冰等利用眼動儀設備發現盡管讀者在數字閱讀和紙質閱讀中的“注視熱點區”不同,但注視時長不因介質而改變,不同介質間讀者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無顯著差異,由此駁斥“數字閱讀必然導致淺閱讀”的論調[52];還有學者引入血流動力學參數,通過對實驗對象在執行不同閱讀任務時的生理和心理測量,發現盡管數字媒介的閱讀體驗不如紙質書籍,但媒介的改變并不會影響實驗對象的內容理解效果[53]。

二是紙質閱讀效果優于數字閱讀效果。沉浸感(Immersion)是人們在從事某項行為活動時高度專注的心理體驗,常被用來衡量認知效果和閱讀活動。劉坤鋒通過模型測量的方式準確測度數字閱讀用戶與紙質閱讀用戶的沉浸體驗水平,研究發現數字閱讀的沉浸體驗水平明顯低于紙質閱讀[54];長期記憶也是衡量閱讀認知效果的重要指標,袁曦臨等基于認知負荷理論認為,盡管數字閱讀實驗組與紙質閱讀實驗組在處理簡單信息時表現相近,但數字閱讀對于復雜信息的認知加工效果略差,且對于閱讀材料的長期記憶能力明顯遜于紙質閱讀[55];類似的結論在中小學生讀者群體中同樣成立,袁征等發現學生對紙質教材的理解能力明顯優于屏幕閱讀,因此建議學校減少電子書包等屏幕閱讀工具[56]。

三是數字閱讀效果優于紙質閱讀效果。這一類研究結果在國內不占主流,李琳娜等援引國外研究表明,“過度沉迷于游戲會影響學習成績,但適度的視頻游戲可以間接促進學生的數字閱讀技能”,從而使學生對“導航技術和空間技能的獲取”優于紙質閱讀[57];劉錦宏等運用對比實驗和問卷調查的方法,得出VR沉浸式閱讀學習效果要優于普通閱讀效果的結論,且產品特性感知易用性和沉浸感與閱讀效果存在正相關關系[58];還有研究則表明使用電子書可以增強學前兒童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59]、類似于音視頻和評論等多元化的信息類型可以增加偏好社交媒體的大學生對經典讀物的理解與認知[60]。

綜上所述,關于數字閱讀讀者行為尤其是閱讀效果的研究,由于大都采取實驗研究的范式,而不同研究的實驗對象(如青少年讀者比中老年讀者的數字閱讀理解能力更高)、實驗內容(如純文本材料的紙質閱讀效果更佳,而多媒體材料的數字閱讀效果更佳)、實驗條件(不同終端設備如iPad、Kindle、手機的數字閱讀效果不盡相同)有所區別,因此常常會得出大相徑庭的研究結果。尤需指出的是,盡管當前多數研究證明總體上讀者對紙質閱讀的認知理解效果優于數字閱讀,但是隨著數字技術不斷完善,讀者的數字閱讀體驗會大幅提高,以及新生代閱讀習慣的轉變,讀者越來越依賴數字媒介,未來的數字閱讀效果必將進一步優化,所以數字閱讀行為及效果與紙質閱讀相比孰優孰劣尚處在變動之中。

4 數字閱讀的應用場景研究

出版具有鮮明的產業應用屬性,作為出版核心概念的閱讀也不例外,從早期概念化的存在,演化為廣泛介入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方式,數字閱讀逐漸發展成為互聯網與傳統內容行業深度融合的全新產業形態,并應用到人們多元化的生活場景。隨著以往中央集權式的文化形式逐漸被個體賦權所取代,在這場注意力和時長的爭奪賽中,場景中的用戶體驗[61]成為產品設計的指引和行業轉型發展重要影響因素,場景應用的深耕、連接、集聚、沉浸和適配功能是滿足這種體驗需求的基礎[62]。與此同時,是否要通過否定原有的閱讀邏輯來建立新的市場秩序成為各細分行業急需思考的關鍵問題[63]。截至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整體市場規模已達254.5億元,同比增長19.6% [64]。縱觀整個數字閱讀產業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傳統紙質內容數字化、原生型數字內容開發、知識型數字內容服務化與社交化、跨媒介數字內容IP化幾個階段,學術界關于數字閱讀的應用場景研究也相應地圍繞這幾個方面展開。

4.1 基于傳統內容的數字閱讀場景

在數字浪潮沖擊下,傳統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的首選就是將紙質內容資源數字化——即紙書上網。早在1971年,被譽為“電子書之父”的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dt)在美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古登堡電子書計劃”(Project Gutenberg),旨在將公版書上傳至互聯網,“以盡可能多的格式提供盡可能多的電子書,讓全世界盡可能多地閱讀”[65]。此舉拉開了數字閱讀的序幕,但在國內直到本世紀初得益于方正阿帕比、超星數字圖書館在紙書電子化方面的探索,基于傳統內容的數字閱讀場景才逐漸開始發展。

此期紙書上網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將紙質圖書掃描后以圖片格式或PDF格式直接上網;另一種是將紙質內容輸入計算機,制作成流動版式的TXT、DOC或HTML格式電子書[66]。顯然,此時的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相比僅有閱讀載體的區別,在內容上完全一致。隨著國內閱讀終端設備技術不斷進步,尤其是2009年前后漢王電紙書閱讀器的問世,電子書產業取得井噴式發展,張志強等指出:“一夜之間,‘電子書閱讀器偷換了‘電子書的概念,國內無論是做內容的、做平臺的還是做終端的,眼睛里都只有電子書閱讀器。”[67]一時之間,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各大出版社、作為平臺服務商的當當網、京東商城以及作為終端設備商的漢王、亞馬遜等成為國內數字閱讀市場的三大領軍力量,相關研究成果在這一時期也呈現爆發式增長[68]。然而好景不長,受限于傳統內容供給不力、版權管理混亂、讀者付費意愿不強等因素[69],電子書產業并未迎來持續性的高速增長,截至2018年我國電子書市場規模僅占全部數字出版產業規模的0.67% [70]。

與此同時,近年來有聲書市場異軍突起,成為同樣基于傳統內容的數字閱讀新場景。數據顯示,無論是歐美還是國內數字出版產業,在電子書增長放緩甚至下滑的趨勢下,有聲書市場均展現出逆勢上揚的增長態勢[71][72]。事實上,早在上世紀末國內許多出版社銷售紙質圖書時就會隨書附送配套CD,可視為有聲閱讀的雛形,但直到近幾年懶人聽書、喜馬拉雅FM等聽書平臺的出現才引爆有聲閱讀市場,佩斯大學凱倫·霍特(Karen Holt)教授認為,主要是由于移動互聯網時代讀者的精力和注意力更加有限和碎片化[73],相比于讀書或讀屏,聽書無疑是最為“省力”的方式,這一點與前文數字閱讀興起的技術和社會背景中麥克盧漢關于“聽覺咒語”的論述如出一轍。當前國內有聲書產業也面臨著與電子書產業類似的問題,如制作成本高、版權保護不力、行業標準混亂等[74],但作為與傳統內容行業距離最近的數字閱讀業態之一,仍將是未來廣大出版社深耕數字閱讀領域的重要著力方向。

4.2 基于知識服務的數字閱讀場景

在紙質閱讀時代,讀者如果需要獲取某個領域的知識,往往會借由書籍、報刊等媒介,而今天更為普遍、便利的方式顯然是互聯網,準確地說,是互聯網上海量存在且精細化的知識服務體系。當“百度一下”成為人們獲取新知識的代名詞,數字閱讀的應用場景就從基于傳統紙質內容的電子書、有聲書擴展到基于知識服務的知識型社區[75]。出版社從書報刊產品生產商向知識內容服務商轉型早已是業界共識[76],有行業人士指出:“如果出版機構能以閱讀服務商的定位來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那么圖書銷售將不再是出版機構關注的終點,而應該是閱讀服務的入口和起點。”[77]中國人民大學的孫利軍教授也認為,知識服務的興起重塑了出版與讀者的關系,他將出版知識服務分為面向專業領域的狹義知識服務時期和面向大眾領域的知識付費時期,并進一步指出知識付費的本質是內容生產商向用戶輸出有價值的知識內容或服務以換取酬勞的商業模式[78]。這一劃分得到學者們認同,2016年被認為是中國知識付費元年,知乎Live、分答問答社區、得到App等知識付費平臺紛紛涌現,由羅振宇打造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售價199元,在得到專欄訂閱數已突破27萬,創造了知識型網紅的神話[79]。

基于知識服務的數字閱讀場景的開啟與有聲書接續電子書成為數字閱讀第二個“風口”的邏輯相一致,都體現了讀者從單一形態的文本閱讀到多媒體形態的視聽閱讀的轉移,以及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獲取、情感表達和分享交流的嬗變。如果說傳統閱讀時代出版通過將內容平面化為書報刊產品的方式向讀者提供知識,那么數字閱讀時代的出版知識服務則重新將知識從平面印刷媒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80],提升了閱讀的維度,并賦予其社交屬性,豐富了知識型與社交型數字閱讀場景的廣闊內涵。李婷婷等基于場景理論指出,數字閱讀已進入社會化閱讀階段,閱讀與社交的同步孕育出動態化的場景,“讀書的同時也在分享知識、交流觀點、創造內容和互動關系……閱讀不只是個體的心靈旅程,同時也是一種在交流體會、認識和看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認同”[81]。可見,場景化、社交化正是當前知識服務社區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是數字閱讀邊界從純粹的認知理解活動向多元的情感體驗活動不斷延伸的推動因素。

4.3 基于跨媒介的數字閱讀場景

中國傳媒大學的閆玉剛等將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行業發展的關鍵詞概括為“鏈條延伸”和“IP賦能”[82],事實上數字閱讀產業鏈條的延伸趨勢在上述基于知識服務的閱讀場景中已經有所體現,隨著跨媒介閱讀的來臨,這種跨界延伸趨勢更加明顯。所謂“跨媒介”,媒介敘事專家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將其定義為“一個跨媒體故事橫跨多種媒體平臺展現出來,其中每一個新文本都對整個故事做出獨特而有價值的貢獻”[83]。讀者在不同媒介平臺之間去跨越、去探索、去填補故事,以融合[84]和互動[85]為特征,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數字閱讀場景。跨媒介閱讀的核心是一個高度凝練而又具有延展性的IP,在國內最典型的代表即為原生型的數字內容——網絡文學[86]。

與基于傳統內容的數字閱讀截然不同,網絡文學是原生于互聯網的新型數字內容,從誕生之初就貫徹草根創作、草根閱讀的原創邏輯[87]。不論從產業規模還是讀者數量來看——截至2018年底產值約90億元,用戶規模4.32億,網絡文學是當今數字閱讀最主要的應用場景之一。更重要的是,網絡文學具有極強的IP輻射能力[88],與衍生開發的影視、動漫、游戲及周邊文娛產業形成全產業鏈運營的生態格局,因此有學者認為“IP 生態系統打造與融入將是數字閱讀的下半場策略”[89]。所謂“互聯網下半場”,是當前許多研究者共同關心的話題,其基本意涵是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消失,各媒體領域數字用戶規模趨于飽和,整個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邏輯將從跑馬圈地轉向深耕垂直領域、爭奪用戶注意力[90]。就數字閱讀而言,意味著固守傳統內容應用場景的發展模式難以持續,既然分眾化、碎片化已是大勢所趨,就必須從電子書、有聲書、知識社區、網絡文學以及其他各類跨媒介中尋找注意力,概而言之,讀者在哪里,數字閱讀的應用場景就應該相應地拓展到哪里。

綜上所述,現有關于數字閱讀應用場景的研究展現出清晰的演變軌跡,即從純文本的數字閱讀研究向著視聽復合媒體的數字閱讀研究轉移,從傳統內容的數字閱讀研究向著用戶生產內容原生型數字閱讀研究轉變,從平面化的數字閱讀研究向著場景化、社交化、IP化的數字閱讀研究轉化,由此全面嵌入數字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場景。

5 結 語

數字閱讀研究是一個內涵十分廣闊的多學科交叉領域,既有關于人與技術、人與社會的哲學思辨,也有關于讀者心理、行為模式、認知效果的實驗范式,還包含內容生產、媒介經營、市場拓展等產業問題。從本次會議論文及近幾年相關學術文獻來看,其研究趨勢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1)倫理確認。隨著數字社會進一步縱深發展,數字化生存將成為人類生活新常態。在經歷早期狂熱的技術崇拜和后期尖銳的技術批判之后,學術界對數字閱讀的社會倫理、文化價值將進入理性審視階段,人們會看到,正如其他一切閱讀形態一樣,數字閱讀會在不同層面塑造新的社會秩序、文化傳統,也會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但都不會改變數字閱讀成為人們普遍生活方式的基本趨勢,圍繞其產生的倫理、道德、規范議題仍將繼續,并被嵌入整個社會機器得到倫理價值上的確認。

(2)行為延伸。有關數字閱讀是否會完全取代紙質閱讀的爭論曠日持久,從現有研究來看,二者更多是交叉融合而非簡單替代的關系,一段對著名歷史學家龐樸(1928—2015)的描述可作說明:“老先生是敏感而時尚的人,記得當時他已經用電腦寫作了,轉椅放在書桌和電腦桌之間,毛筆和鍵盤、線裝書和硬盤,切換自如。”可見即便是老年讀者的閱讀行為也在向紙數融合的方向延伸。而在數字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讀者,其閱讀行為早已由純粹的文本接受轉向泛閱讀的文化情感消費,并作為原生型內容創造者延伸至數字生產行為領域。

(3)場景拓展。社會價值確認和讀者行為延伸隨之帶來數字閱讀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與之相應的數字閱讀也進入泛在化、社會化階段,閱讀場景與人們的生活場景融為一體、密不可分。隨著技術進步,數字閱讀的應用場景又顯現出新的趨勢,有研究表明,區塊鏈、人工智能、VR出版等新技術使得數字閱讀在全民閱讀、盲人閱讀、農村閱讀等新領域得到應用,一個涵蓋多種業態、多元場景的數字閱讀生態正在快速形成,并全面滲透進書香型、知識型的閱讀社會。

注 釋

[1]謝湖偉,霍昀昊,聶娟.移動數字閱讀發展趨勢研究(一):從App新聞閱讀看移動數字閱讀用戶體驗構建[J].出版科學,2013,21(6):7-12

[2]謝湖偉,徐貝,龔曙光.移動數字閱讀發展趨勢研究(二):從南都Daily與Zaker比較看移動數字閱讀社會化[J].出版科學,2014,22(1):27-30

[3]謝湖偉,遲迅,黃倩.移動數字閱讀發展趨勢研究(三):從“魔碼”與點讀筆看紙質出版物增強現實應用[J].出版科學,2014,22(2):25-30

[4]王佑鎂.數字化閱讀的概念紛爭與統整:一個分類學框架及其研究線索[J].遠程教育雜志,2014,32(1):33-39

[5]付曉靜.數據新聞緣何“熱”:基于電子閱讀背景的考察[J].科技與出版,2019(9):97-100

[6]王蕾.認知盈余與知識付費:網絡閱讀圈群的社群閱讀考察[J].現代出版,2019(1):25-28

[7]薛璇,樸美善.虛擬閱讀創新形態分析:基于AR技術的書籍閱讀方式研究[J].出版廣角,2019(2):47-49

[8]王藝.移動閱讀產業盈利模式解讀[J].編輯之友,2019(4):40-44

[9]徐麗芳.數字出版:概念與形態[J].出版發行研究,2005(7):5-12

[10]張坤,李晶,王文韜,謝陽群.國內外數字閱讀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J].圖書館建設,2018(3):56-64

[11]趙文軍,陳煥之,蔣偉進.近10年來國內外數字閱讀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18):128-136

[12]張俐俐,李子運.10年來中外數字閱讀研究對比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2):137-145

[13]袁曦臨,王駿,劉祿.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理解效果實驗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41(5):35-46

[14]柯平.數字閱讀的基本理論問題[J].圖書館,2015(6):1-6,36

[15]吳利妹.數字閱讀倫理失范的現狀及對策[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31(5):79-84

[16][英]戴維·芬克爾斯坦,阿里斯泰爾·麥克利里.書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61

[17][新西蘭]史蒂文·羅杰·費希爾.閱讀的歷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87

[18][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4

[19]王余光, 熊靜.紙簡替代與閱讀轉型[J].圖書館,2014(3):51-55

[20]周海寧,崔香丹.讀屏時代數字出版的接受本質[J].東南傳播,2019(6):58-61

[21]師曾志,馬婷,仁增卓瑪.數字多重超文本閱讀下的出版業認知轉向:在“躍讀”中實現“悅讀”[J].現代出版,2018(3):10-13

[22]龍勇.基于Web3.0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研究[J].電子測試,2016(1):57-58,52

[23]黃曉新. 5G時代數字閱讀的智能化變革[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24]張新新,陳奎蓮.5G技術在數字傳播領域的應用研究[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25][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26-27

[26]巴倫.讀屏時代:數字世界里我們閱讀的意義[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30

[27]張世海.對當代數字閱讀革命的五點思考[J].出版發行研究,2017(1):76-80

[28]王世偉.論數字閱讀[J].圖書館雜志,2015,34(4):4-10

[29]方卿,王一鳴. 40年新聞出版事業與產業發展[J].中國出版,2018(22):3-7

[30]楊瑞明.數字閱讀的文化價值與人文精神的張揚[J].出版發行研究,2015(2):19-22

[31][美]弗雷德·特納.數字烏托邦[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12

[32]周斌.數字閱讀負面影響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編輯之友,2018(3):14-20

[33]皮江紅.全民閱讀中的數字鴻溝及破解[J].中國出版,2019(10):64-67

[34]王鵬濤.紙書、屏幕和智能設備:數字時代人類閱讀活動的走向和歸宿[J].中國出版,2017(10):39-42

[35]耿輝,蘇文君,張強,等.視頻顯示終端綜合征的危害及防治進展[J].世界復合醫學,2015,1(3):203-206

[36]李祖平. “深閱讀”與數字閱讀的價值重塑:數字化“深閱讀”支撐作用研究[J].中國出版,2017(7):6-9

[37]鐘志賢.數字閱讀的陷阱與規避[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12):15-25

[38]王穎吉.電子閱讀的文化憂思:技術現象學的視角[J].編輯之友,2017(4):19-23

[39]于殿利.讀屏的社會文化寓意[J].現代出版,2018(6):5-13

[40]華風霞.數字閱讀語境下的讀者閱讀心理探析[J].出版科學,2016,24(2):69-71

[41]徐孝娟,趙宇翔,朱慶華.從傳統紙媒到數字媒介的用戶閱讀轉移行為研究:基于MEC理論的探索[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3):116-127

[42]歐繼花,羅紫初,李科生.大學生數字閱讀供需鴻溝探析:基于數字閱讀的實證調查[J].圖書館學研究,2016(4):94-101

[43]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J]. 新閱讀,2019(5):45-47

[44]肖鵬,潘燕桃,張久珍.中國大陸大學生學術閱讀載體偏好與行為研究:基于全球調查數據的比較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8,44(1):62-75

[45]馬捷,徐曉晨,張光媛,趙天緣.基于年齡分組的數字閱讀使用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18):64-76

[46]李新祥.我國國民數字閱讀付費行為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4(1):94-98

[47]鄧香蓮.新時代大學生融合閱讀行為研究:以上海大學生為例[J].出版科學,2018,26(5):5-12

[48][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閱讀小說時我們的意識在做什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8-27

[49]袁曦臨.網絡數字閱讀行為對閱讀腦的改造及其對認知的影響[J].圖書館雜志,2016,35(4):18-26

[50]孫洋,張敏.基于眼動追蹤的電子書移動閱讀界面的可用性測評:以百閱和iReader為例[J].中國出版,2014(5):48-52

[51]王愛平,舒華.閱讀材料的呈現方式對兒童閱讀活動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8(2):438-440,446

[52]張冰,張敏.數字閱讀必然會導致淺閱讀嗎?:基于眼動追蹤技術的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對比實證分析[J].新聞傳播,2013(1):52-53

[53]李琳娜,馬捷,潘逸塵.國外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比較研究:基于文獻分析與述評[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20):6-13

[54]劉坤鋒,王文韜,陳雨.沉浸體驗視角下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比較分析研究[J].圖書館,2016(10):58-62

[55]袁曦臨,王駿,劉祿.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理解效果實驗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41(5):35-46

[56]袁征,白雪松.看屏幕不等于讀書:文本呈現方式對學生閱讀效果的影響[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20):15-20

[57]李琳娜,馬捷,潘逸塵.國外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比較研究:基于文獻分析與述評[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20):6-13

[58]劉錦宏,宋明珍,張玲穎,等. VR沉浸式閱讀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研究[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59]張競文.心理學視域下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的對比研究[J].校園心理,2019,17(1):53-56

[60]鄧香蓮,杜珂新時代大學生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閱讀素養研究:以上海大學生為例[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武漢,2019

[61]蔣雪瑤.閱讀體驗設計:一場注意力搶奪戰[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武漢,2019

[62]劉晗.移動出版個性化服務中的場景應用策略[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63]胡逸鳴,遲天一.大學生漫畫形式的接受研究[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64]謝新洲,石林.數字閱讀構筑內容生態內核:訪時任阿里巴巴數字閱讀事業部總經理胡曉東[J].出版發行研究,2019(8):61-63,60

[65]李冰茹.中外電子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7

[66]孫輝.信息網絡傳播權與紙書上網[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6(5):541-543

[67]李鏡鏡,張志強.國內電子書發展現狀及困境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3(8):4-9

[68]郭晶.我國出版領域電子書研究前沿的知識圖譜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8(10):49-53,74

[69]廉寶霞.國內電子書出版產業發展芻議[J].出版發行研究,2017(10):42-44

[70]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課題組:張立,王飚,李廣宇.邁向縱深融合發展的中國數字出版:2018—2019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摘要)[J].出版發行研究,2019(8):16-21

[71]張建鳳.歐美有聲書發展現狀、原因與服務類型[J].科技與出版,2017(5):89-94

[72]閆偉華,申玲玲.我國有聲書行業的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7(2):42-45

[73] Karen Holt.Why Digital Audio Will Surpass E-books in the US Trade Book Market[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74]周美嬌.數字閱讀時代有聲出版平臺研究[D].武漢:湖北民族大學,2019:22-35

[75]萬安倫,王劍飛,李儀.虛擬出版消費模式重構:產品轉型、場景重塑、路徑變遷[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76]袁小群,許蕓茹.出版知識服務淺析[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77]陳漪.從知識付費到知識服務,一切才剛剛開始[N].出版商務周報,2018-02-02

[78]孫利軍,邵甜甜.知識服務:重塑出版與讀者關系[J].出版發行研究,2018(12):37-40

[79]張遠帆.從知識服務的視角看傳媒、出版和教育的融合:以得到“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為例[J].出版廣角,2018(7):28-30

[80]陳丹.5G 時代出版業知識服務的新機遇[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武漢,2019

[81]李婷婷,董玉芝.場景理論下社會化閱讀用戶閱讀行為培養路徑分析[J].編輯之友,2018(1):16-19

[82]閆玉剛,宮承波. 2018年我國數字閱讀企業發展關鍵詞[J].出版廣角,2019(4):16-19

[83][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30

[84]王關義.基于用戶視角的出版融合路徑與對策[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85] Lukas Fauset.Publishing Has A Choice to Mak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nteractive Fiction[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武漢,2019

[86]范彬彬.數字閱讀品牌的探索、挑戰和方法:以掌閱科技為例[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武漢,2019

[87]王一鳴.網絡文學敘事圈的動因、過程與敘事制度[J].出版科學,2018,26(1):90-95

[88]劉玲武,曹念童.沉浸傳播視角下網絡文學IP開發策略探析[C]//第六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武漢,2019

[89]付偉棠.我國數字閱讀業態的變化:市場、平臺與用戶[J].圖書館,2019(7):93-99

[90]陳維超,劉蘭,曾嘉.互聯網下半場數字出版傳播生態的嬗變與內容創新策略[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5):20-25

(收稿日期:2019-12-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亚洲网|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91啪在线|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欧美一道本|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 精品国产自|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热九九精品| 国产一区成人|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免费欧美一级|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国产另类视频|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99热精品久久|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久久福利网|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jizz国产在线|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永久天堂网Av|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www.国产福利| 日本日韩欧美|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婷婷亚洲视频| 色综合天天操|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aaa视频|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 国产亚洲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