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軼軒 馬永 武秋陽 張亮 徐雪菲

摘? ?要: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背后強大的電力系統,電能已經是現在維護國家正常運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在電力系統運行過程中時常會發生電力故障,文章對幾種常見的故障及其解決方法進行分析,希望對完善電力系統有所幫助。
關鍵詞:電力配電;線路;運行故障;解決方法
現如今,電網(見圖1)已經遍布在國家的各個角落,人們生產、生活對其的依賴也越來越強。當電力系統發生故障時,不僅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還會給人們的日常活動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如何減少電力故障、完善電力系統,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1]。
1? ? 常見電力配電線路運行故障
1.1? 接地故障
接地故障是指導體與大地意外連接,在電力運行過程中接地故障經常發生,不僅會對電力設備造成損害,對人的生命安全也會造成一定的威脅,需要注意區分接地故障和正常的線路接地。通常情況下,除了接地故障,線路接地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工作接地,另一種是保護接地,兩種電路接地在人們生活中有著不同的作用。工作接地常用于施工檢修過程,目的是確保檢修人員的人身安全;保護接地是為了確保線路設備運行而進行的接地。
1.2? 短路故障
短路故障在電力系統運行時發生頻率最高,同時危險系數也相對較高。引起電路短路故障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原因是電氣設備載流部分絕緣損壞,當然也可能是人為操作不當造成的短路故障。比如在進行相關操作時,工作人員將絕緣體包裹的電源線裸露在外,此時當兩個線路連接時,就會造成短路。電力系統發生短路,短路電流數值在幾萬安到幾十萬安,產生很大的熱量、很高的溫度,從而使故障原件和其他元件損壞,嚴重的短路會影響電力系統運行的穩定性,造成系統癱瘓。
1.3? 線路過負載
線路過負載是指線路中的電流超過了線路所能承受的電流通過量,從而引起的電路故障。不同型號導線的電流承載量都是不同的,所以在選擇導線時要根據供電區域的電流選擇合適的導線,考慮電線的安全承載范圍。線路過負載時常發生在用電高峰期,因為在用電高峰期,隨著用電量的不斷增加,線路中的電流也會增加,超過電線的承載量,導致發生線路故障。
1.4? 雷擊故障
雷擊故障是自然界的雷電造成的。因為夏秋季節的雨水較多,所以在這兩個季節雷擊故障的發生頻率較高。當發生雷擊時,會對線路的導線和絕緣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進而引起故障。雷擊故障發生的具體原因通常為以下幾個方面:(1)桿塔接地體電阻不合格。(2)接地通道有銹蝕,致使接地通道的接地電阻增大,泄流不暢通。(3)線路的絕緣老化,出現低值、零值絕緣子,導致絕緣下降,耐雷水平降低。(4)避雷線保護角偏大。(5)雷擊時雷電流超過設計水平。(6)防雷措施針性不強等。
2? ? 處理電力配電線路運行故障的具體措施
2.1? 對接地故障進行檢修
通過對接地故障進行分析可知,該故障的發生原因是線路與地面之間用來絕緣的物質損壞,沒有絕緣物的阻隔,電流直接流向大地,造成電路故障。對于這類故障進行檢查時可以先進行電路的測量,使用電阻擋和絕緣的電表對絕緣電阻進行測量,當線路上的分支較多時,也可以分段查找。選擇線路中絕緣子時一定要確保其質量合格、設計標準,同時只有經過了專業耐壓測試的絕緣子才可用于安裝。
2.2? 針對線路短路采取的方法
線路短路的原因很多,要想解決故障要先找到故障發生的根本所在,也就是了解線路短路的特點,根據不同的特點采取恰當的解決方法。在短路線路中,會有很強的電流,但卻沒有電阻,所以可以從電阻入手,找到造成短路的具體位置,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電阻的問題造成的短路是不能直接進行檢查的。除此之外,對于配電線路故障點的查找可以使用萬用表,利用電阻擋來對線路的短路和回路進行測試。
2.3? 檢修超負荷故障的方法
電力系統的超負荷故障會影響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使供電系統癱瘓。分析超負荷故障的發生原因可知,電流過大或是電線選擇不合理。所以要想減少故障的發生,在進行輸電線的選擇時就要合理,結合實際用電情況進行電線的選擇,從源頭上解決故障的發生。一旦發生故障,檢修人員首先要做的就是檢查電流量,然后與電線的安全載流量進行比較分析,最后根據分析結果得出控制電線的發熱量和電流合理方案,避免該故障再次發生。
2.4? 對雷擊故障進行檢修的主要措施
當發生雷擊故障后,工作人員首先要找出故障位置,然后進行原因分析,正確判斷雷擊的類型,最后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一般雷擊故障都是雷電擊中配電線路造成電線金屬性接地引起的,在判斷故障區域時,可以先將落雷區域的任何一段線路開關拉開,以測量的絕緣電阻值來判斷,待確定故障區域后,再進行檢修。
5? ? 結語
配電線路故障直接影響著整個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所以一旦發生配電線路故障,要及時查找故障原因并進行維修,快速解決問題,避免損失擴大。在平時要注意對配電線路的維護保養,確保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楊旭東,謝建華.配電網常見故障及其處理方法[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