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瑩 任嘉嵩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政策逐步完善,經濟穩步發展,國內諸多學者逐漸地達成了對“一帶一路”建設起因和目的的共識。東北亞地區由于地緣、政府交流、基礎設施等原因,區域經濟并不發達,并且在合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所以東北亞地區響應“一帶一路”政策,突破現有困境,改善經濟滯緩狀態,是目前迫切且必要的。本文將對“一帶一路”與東北亞經濟區域合作進行研究,完善東北地區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問題。使東北與俄濱海邊疆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深入拓展港口貿易合作,發展地區進出口貿易,促進東北亞地區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戰略,并以吉林省和俄濱海邊疆區作為例子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一帶一路”;東北亞地區;地區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14.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3-0024-03
一、“一帶一路”建設下吉林省與俄濱海邊疆區合作優勢分析
(一)宏觀因素
“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提供了基本政治保障,在此基礎上周邊國家加速與我國進行全方位、多層次、跨領域的經濟合作。中國一直希望能夠促進東北亞地區經濟發展,由于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經濟發展滯緩,故而兩地成為兩國政府密切關注的地域。近幾年,在“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影響下,中國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合作深度不斷增強,合作層次逐漸加深,貿易額不斷增加,這得益于中俄兩國政府的積極推動。由于兩國在資源、勞動力、資金與技術上存在差異,由此產生的中俄兩國經濟合作的各取所需便成為“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合作的重要影響因素。
1.政治合作基礎
蘇聯解體后,中俄兩國很快建立了平等互信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成為“冷戰”后大國間合作關系的典范。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為兩國發展良好的雙邊關系、擴大相關領域經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礎。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在地緣關系上毗鄰,近些年來中俄兩國在兩地的經濟貿易合作非常密切。2009 年中俄兩國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聯邦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 ( 2009—2018 年) 》,給中俄兩國在該地區經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提。特別是在2014年我國與俄羅斯聯合發表了《中俄關于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新階段》的聲明,使得中俄兩國的雙邊貿易合作得以快速發展。2016 年中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當前中共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要以 “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從近年來兩國政治經濟合作的成果來看,兩國政治關系十分穩定,是兩國大力發展經貿合作的最佳時機。
2.歷史因素
東北亞地區自古以來便有貿易往來的道路,據史料記載,東北亞絲綢之路,是指從河西走廊經過漠南抵達東北亞的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不止陸路運輸還有海上的道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江南—北京—開原(絲關)—阿什哈達—松花江—黑龍江—韃靼海峽—庫頁島—日本北海道。可以細分為分為五條,但是,中國在日本海區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早在漢魏時期,我國的絲綢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東北亞地區。唐代時期,是東北亞絲路的第一次高潮,由于唐朝給屬國渤海使臣賞賜絲綢,渤海人將其做成官服,在回鄉的路上還攜帶大量賞賜的絲綢、錦袍、綾羅等,由此形成了渤海國貢道。后來商隊經由這條道路將貨物從長安運至龍泉府,然后通過日本海到達日本國。到明朝時期,東北亞絲綢之路達到了巔峰時期,明朝永樂皇帝朱棣開辟了兩條絲綢之路,一條是著名的“鄭和七下西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另一條就是“亦失哈九上北海”的東北亞絲綢之路。清朝時期繼續了明朝的絲綢之路。由此可知,東北亞經貿合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現下東北亞經濟合作的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合作優勢。
(二)微觀因素
1.生產要素相互補充
中國幅員遼闊,煤炭、石油、木材等能源豐富,但是由于中國人口眾多導致人均資源占有率極低。并且隨著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的需求,對能源的進口量逐漸增加。目前中國有著充足的勞動力、高新的技術和大量的資本可以與俄羅斯合作。而俄羅斯地廣人稀,由于缺乏開采的技術、勞動力以及資金,所以能源開采率及使用率不高。尤其是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因為地緣因素、政治因素和經濟發展因素等造成經濟發展緩慢。近年來俄羅斯積極響應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中俄兩國雙邊關系達到了一個新的高點,兩國政府大力支持不發達區域合作,鑒于此,吉林省與俄濱海邊疆區合作存在著很大的深化空間。
2.產業結構相互補充
中俄兩國由于產業結構不同,所以兩國的進出口貿易產品也有較大差異。由近些年俄羅斯對中國的進出口產品來看,俄羅斯主要從中國進口工業制成品、加工產成品、工具等。而中國從俄羅斯的進口產品則以原材料、礦產、木材資源等為主。由此可見兩國進出口貿易產品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基本沒有經貿利益沖突,雙方經貿合作交易額占本國外貿比例逐年遞增,且2018年,中俄貿易增長速度在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位列第一,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2018前11個月,中俄農產品貿易增長了31%,中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同比分別增長15%和29%,雙方還積極探索新的貿易增長點。此外,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涉及了東北亞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領域,有利的促進了中俄兩國產業結構的相互補充。
二、“一帶一路”建設下吉林省與俄濱海邊疆區合作原因分析
(一)吉林省無國際出海口困境
在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和“走出去”戰略的大背景下,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備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導致我國有些地區產能過剩而其他國家有些地區卻因產品供給不足需要高額購買產品。例如我國吉林省,是中國重工業和商品糧基地,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大宗貨物運抵全國各地,但是由于沒有自己的出海口,導致大宗物資北貨南運異常艱難。要想出海需要借助位于遼東半島上的大連港,也就是吉林的貨物出海必須先以鐵路運輸到遼寧,然后經渤海運輸;除此之外,如果貨物要出口歐美日本,還得繞道朝鮮海峽進入日本海,而實際上吉林省距離日本海的距離只有15KM。數據顯示,大連港距長春鐵路運距702公里,公路運距670公里;從運時上看,吉林省通過火車將貨物運到丹東或大連港,再海運到日本,至少需要三四天時間。由此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延長了運輸時間,而且由于運載量和港口貨物吞吐量不夠,也阻礙了吉林省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發展速度。
(二)俄濱海邊疆區出海口經濟發展滯后
俄羅斯遠東地區地理位置遠離俄羅斯政治經濟中心,導致經濟文化產業發展相對落后,且氣候條件不適宜生活,交通不便利,生活成本高,造成了遠東地區人口大量外移。
由圖可知,遠東地區的人口數量一直為負增長,嚴重的人口流失導致勞動力缺乏,勞動生產率低于全俄平均水平,限制了遠東地區能源開采、生產制造等行業,也影響了遠東地區經濟發展。
而位于遠東沿海的濱海邊疆區經濟發展速度雖然高于遠東其他地區,但是處在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遠東地區,也不能獨善其身。雖然濱海邊疆區有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出海口,但是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投資經費短缺,勞動力資源嚴重缺乏、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等因素仍制約著該地區的發展。有專家指出,濱海邊疆區還“不適應自由的市場經濟模式”,行政效率低下、因此外來產品和投資也不愿進入濱海邊疆區。吸引不到優質企業投資的濱海邊疆區就不能更好的發展經濟,由此形成了一個不良循環。
三、“一帶一路”建設下吉林省與俄濱海邊疆區合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一)“一帶一路”建設下吉林省與俄濱海邊疆區合作存在問題
1.合作機制有待完善
中國吉林省在對俄濱海邊疆區經濟合作過程中,合作機制尚不完善。首先,雙方地方政府合作基礎薄弱,長期規劃不足。較多合作項目為企業間自主聯系。因此,企業間合作具有盲目性,并且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項目針對性不強,沒有延續性和持久性。其次,地方政府參與度不高。地方政府參與企業間合作較少,主要與俄羅斯洽談合作事宜的還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地理優勢和信息優勢不能發揮出來。再次,政策實施機制不完善。政府政策落地實施緩慢,對中國吉林省和俄濱海邊疆區相關企業間合作保護力度不強。最后,監管體系不健全。中國吉林省和俄濱海邊疆區政府的監管力度不夠,缺少完善合規的監管體制和系統的項目監管措施。
2.人才資源短缺
在“一帶一路”建設下中俄兩國經濟合作可持續發展面臨人才短缺的現狀。一方面,俄羅斯濱海邊疆區人才大量外流,已經成為制約該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才流向其他國家,主要向發達國家流動,且大部分為年輕的經濟學家。第二,流向跨國公司,很多濱海邊疆區本土的跨國公司都雇傭著當地優秀的經濟人才。第三,由于社會、生活、興趣等種種原因不從事經濟工作的人才。以上原因加劇了濱海邊疆區人才短缺的狀況。
另一方面,中國吉林省同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經濟合作離不開經濟方面的人才,且不同合作領域涉及不同專業的知識,也需要各個行業的高尖端人才來為兩國經濟合作更好更快發展提供經驗支持。
當前相關雙方的經濟合作對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但是兩國的單方面的人才儲備量不足以支撐兩國相關地區和領域的經濟發展,也阻礙了中國吉林省同俄濱海邊疆區經濟合作。
3.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滯后
俄羅斯基礎設施建設老化問題嚴重,大部分基礎設施面臨年久失修和更新速度慢的情況。截止到目前,除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外,俄羅斯其他地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舊的現狀。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由于容量不足,針對來往運輸的中方貨物難以承載,并且停泊處位于市中心,沒有可以和港口間運輸的公路,導致大量貨品積壓。
從圖可以看出,2010—2014年俄羅斯基礎設施物流績效指數增幅較大,2014年后劇烈下降。雖然在2016—2018年有所增長,但是主要是因為政府的財政支持。俄羅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基本為政府支持,由于烏克蘭危機和盧布貶值導致政府預算縮減,將會降低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資金投入,所以能否維持該值還未可知。基礎設施物流績效指數是世界銀行對俄基礎設施運營效率做出的綜合評價, 反映了俄基礎設施質量與服務發展滯后的問題。從當前形式上看,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雖然建立了超前發展區,但是目前的基礎設施建設還無法適應當地經濟發展速度,互聯互通狀況堪憂。
(二)“一帶一路”建設下吉林省與俄濱海邊疆區合作對策與建議
1.加強雙方政府交流合作
在“一帶一路”建設下中俄兩國應該加強經濟合作溝通交流的深度與廣度,針對兩國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首先,雙方政府應該建立必要的協商機制,定時展開政府會談與貿易磋商,制定并落實相關政策。其次,兩國政府積極支持兩國企業在運輸、基礎設施、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并且對中國吉林省和俄濱海邊疆區的投資項目進行分類整理,建立數據庫,構建完備的項目合作分析評價體系。針對地區企業間合作給予政策支持,如簡化合作手續、制定優惠稅率、提供便利條件等。此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聯邦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 年)》,兩國需要完善合作機制,大力提倡在運輸方面的合作。最后,中國吉林省與俄濱海邊疆區需積極拓展進出口銀行融資渠道,為雙方經濟合作提供經濟支持。
2.人才引進戰略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為多國所接受并積極參與,尤其是俄羅斯與中國形成了良好的雙邊合作伙伴關系。
中俄兩國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人才是極為重要的。為了加速中國吉林省同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在經濟合作中的共贏,兩國應注重當前國際人才流動的戰略機遇,把引進人才作為經濟合作的重點。具體實施方法:一是通過提供貸款或獎學金政策為優秀的畢業生提供到兩國的大學學習的機會,鼓勵其畢業后留在當地工作。這樣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可以獲得精通俄語的中國高素質人才,中國吉林省也可以引入熟悉中國環境的俄羅斯畢業生;二是擇優移民,兩國需要執行的是差異化移民策略,降低高素質的外國人才和在兩國高校留學的優秀畢業生的移民門檻,簡化移民手續,讓優秀人才更容易的留在當地工作生活。相反對不具備一定知識的低素質人群給予提高移民標準的策略;三是政策支持,包括高薪聘請,分配住房,家人陪同,提供保險等;四是擴寬人才引進渠道,如舉辦國際經濟賽事和文化交流活動等。
3.促進企業間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了中俄兩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為中國吉林省和俄濱海邊疆區友好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方向。中國吉林省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利用地緣、資金、能源、政策等優勢發展兩國地區經濟。尤其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合作、貿易投資、陸海聯運等方面取得了優秀成果。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上,政府應鼓勵對俄合作。首先,政府要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支持和資金支持,打消國內企業的合作顧慮。其次,地方政府應該為企業提出針對性的投資建議,幫助企業選擇有發展前景的合作領域,使得企業的資金和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最后,中國企業還應該注重企業產品質量和品牌競爭力,加強法制觀念,熟悉俄羅斯經貿合作相關法律,確保企業合法合規經營,加速中國吉林省與俄濱海邊疆區區域經濟合作進程,深化兩國經濟合作。
參考文獻:
[1] 劉清才,王 迪.新時代中俄關系的戰略定位與發展[J].東北亞論壇,2019,28(6):49-62+124-125.
[2] 范春煜,劉繼斌.俄羅斯遠東地區與吉林省區域經濟合作問題分析——基于“一帶一路”倡議[J].現代商業,2019(28):103-104.
[3] 許永繼.“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區域經貿合作探析[J].學術交流,2019(8):93-103.
[4] 于小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中俄基礎設施項目合作研究[J].西伯利亞研究,2018,45(5):39-44.
[5] 馬 建,楊 慧.“一帶一路”倡議下對俄濱海邊疆區合作問題研究[J].東北亞經濟研究,2018,2(5):21-30.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