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曲翔宇
正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的中國企業帶來巨大考驗。疫情之下,中企一邊需要積極做好疫情防控,一邊還要有序推進項目進展,與當地共享疫情防控經驗。《環球時報》記者過去兩個月與多家中東北非地區的中企負責人對談,他們既親身感受新冠疫情帶來的短期沖擊,也開始為長遠的建設進行思考,嘗試轉型。
說到疫情對生產經營帶來的沖擊,“人上不來,核心設備也上不來”被多數中企負責人反復提及。總承包埃及新首都CBD項目的中建埃及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新學日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超高層建筑的鋼結構和玻璃幕墻在當地很難獲得,需從國內采購,同時負責這兩部分施工的技術骨干當地也難找到。在中東某國從事發電項目總包的另一位國企負責人則對《環球時報》訴苦說,由于所在國要求從中國、意大利等國入境前,需在確診病例較少的國家待至少14天,他原計劃組織亟待前往現場的數百技術骨干,分批前往中東另一國家隔離,但先遣小組到達隔離國還不到一周,就傳來目的地國與隔離國在至少未來兩周內取消所有國際航班的重大變故。
為解決這些問題,出海中企與當地主管部門、中國駐當地使領館及當地僑領更緊密合作。中建埃及分公司早在春節期間就要求回家過年的員工開始為期14天的自我隔離,并經與埃及相關部門溝通,在開羅開辟單獨區域供隔離專用。對于不具備單獨隔離條件的中國企業,埃及中華總會依托地接旅行社資源,聯系價格不超標的經濟型酒店,外送盒飯。
當下國內疫情防控趨勢明顯好轉,復工復產有序推進讓部分核心部件問題迎刃而解。比如,埃及新首都CBD有“非洲第一高樓”之稱的標志塔所需的3411噸鋼構件,克服困難完成生產、發運、集港、裝船,已于3月初如期到貨。不過,面對日漸復雜的海外防控形勢,這些中企負責人對海外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并未停止,其中多數人將疫情視為進一步優化全球供應鏈、屬地化用工的難得機會。李新學對《環球時報》記者舉例說,玻璃幕墻所用的膠條并非只有中國企業能生產,區內的突尼斯、沙特均有相關技術,但由于訂貨量較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盡管中建埃及新首都CBD項目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已超過70%,但疫情促使中建向90%以上邁進。宇通客車原計劃今年4月,與當地合作伙伴投產50余座的客車,這即將被疫情完全打亂。“疫情更堅定我們走本地化生產經營的道路,這是規避風險的唯一有效途徑。”宇通集團海外市場部經理傅東興對記者感慨道。
屬地員工尤其是屬地管理人員的培養,是中企進一步國際化的重中之重。多名中企負責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均對比道,西方跨國企業——尤其是快速消費品行業,本地化率超過90%,有的甚至連大區經理都是當地人,但中企——尤其是基建企業,往往習慣于帶自己的技術骨干和核心產品前往海外。疫情暴露出中企這一做法存在不小的風險,培養當地技術骨干、樹立中國建筑標準成為當務之急。
隨著意大利、伊朗等國成為疫情暴發地,中國確診病例持續減少,出海中企防疫工作的矛盾正逐漸從管控國內返回的中國人,轉變為避免當地員工出現聚集性病例。中建埃及新首都CBD項目監理方代表班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中國抗疫態勢向好的背景下,該項目先于埃及幾乎所有項目,率先全員自覺戴上口罩。3月底,鑒于埃及嚴峻的防控形勢,該項目正式關閉對外進出
通道,對近2000名中國員工和1000余名埃及員工(高峰期埃及員工近5000人,剩余埃及員工均在家辦公或暫時休息)實行全封閉管理。
距離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已經有7個年頭。從上世紀80年代的勞動力輸出,到上世紀90年代帶著機器設備走出去,再到近十年帶著資本、技術走出去,以基建行業為代表,出海中企就如同時期的中國經濟,疾速向前。這場新冠疫情更像是一個沉淀期,讓中企未來的出海之路蹄疾而步穩。▲
環球時報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