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走天山

2020-04-12 00:00:00潘小平
散文海外版 2020年9期

飛機在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降落,是夜間十一點鐘,周遭是一片暗沉沉的原野,有唐詩中邊關的氣息飄來。烏魯木齊地窩堡國際機場與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并列為中國兩大國家門戶樞紐機場,此刻,這座始建于一九三九年的航空機場正人聲鼎沸,燈火璀璨。

午夜,盡管午夜,仍能清晰地感到偉大的天山山脈在一百公里之外綿延。眾多山峰,在無邊暗夜里,靜靜環繞在這座著名邊城的周邊。

烏魯木齊的秋天,從每年的八月二十四日開始。當我來到這座城市的時候,已是深秋。

天空藍得透徹,顯其高遠。內地的天空,很少出現這樣深邃的顏色,讓人忍不住想融入藍天。

世界七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呈東西走向橫跨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四國,全長兩千五百多公里,有一千七百多公里是在中國境內。所以飛機一直是在天山山脈的上空飛行,機翼下山峰聳列,覆蓋著千年不融的積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緯向山系,四千米以上常年積雪,擁有近七千條現代冰川。

而在海拔兩千六百米左右的霜凍帶,天山保留了古冰斗、冰槽谷、冰坎等多種冰川侵蝕形態。當我們面對大自然的偉力,面對這些無限古老的地質古跡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敬畏感。

在天山的霜凍帶,負溫期長達半年之久,它僅在盛夏的季節里解凍,因此當我飛越它上空時,它早在二十多天以前就已冰結雪連。然而也不用沮喪,作為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系,作為全球干旱地區最大的山系,天山擁有全球溫帶干旱區最典型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在低海拔的山地上,野蘋果、野杏、野燕麥、野黑麥、紫草、雪蓮、黃芪、牡丹、草木樨等禾本科植物,從春季到秋季一直在盛開。

而現在,我們正飛行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極高山帶上空,雪峰聳列,觸目是千年不融的冰雪,格外莊嚴,格外圣潔,格外驚艷。是的,驚艷,唯有驚艷,能夠形容我初見天山雪峰時所受的震撼。那是二○一一年十月,全國對口援疆工作會議前夕,我飛往南疆皮山縣,拍攝安徽援疆的匯報片。機翼下的天山雪峰,有一種驚世駭俗的美,美得讓我有一種窒息感。

穿行在天山峽谷,峰尖觸手可及,白雪在陽光下白得耀眼。

有人告訴我說,天山東部漫長的低緩余脈,一直蔓延到了遙遠的嘉峪關。

到達阿克蘇所屬的溫宿縣,已是該吃午飯的時候。滿城的綠樹光影,在南疆秋陽最為燦爛的正午,異常斑斕。

小城很干凈,陽光很干凈,連同街道上的樹木,干凈得水洗一般。幾乎沒有行人,也幾乎沒有聲響,太陽靜靜地照耀,是一種迥異于內地的感覺。

猶如來到了唐詩里的邊關。

這是一個秋去冬來的季節,一側路邊的草蕩里,蒿草依舊茂密,宿著無數的野魚和黑雁。其實早在秦漢時期,溫宿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舊稱姑墨國,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這里已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北邊緣,塔里木河的上游,雖然降雨稀少,氣候干燥,但水系密布,光照充足,無霜期竟長達兩百天。“溫宿”在維吾爾語中為“多水”之意,相關資料上說,溫宿境內有冰川一百九十七條,大小河流四十六條,這些清澈豐沛的水流,來自不遠處天山上那圣潔的冰川。

冰川在太陽下,美得令人無言。

而“阿克蘇”在維吾爾語中意為“混濁的水”,因此又被人稱作“白水城”。雖然年降水量僅在六十至九十毫米,但在阿克蘇的土地上,有阿克蘇河、庫瑪拉克河、托什干河、多浪河、塔里木河等眾多河流流淌,所以阿克蘇的“冰糖心”蘋果才如冰糖一樣甜。在來南疆之前,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名為“冰糖心”的蘋果,雖然它早已被炒成“網紅”,擁有“果界之王”的桂冠。所謂“冰糖心”,是指果核部分的糖分堆積成冰糖一樣的透明狀。看著它美麗的放射性剖面,我難以理解。究竟是什么,使它不僅有了冰糖一樣的甜度,還有了冰糖一樣的透明感?真的是不可思議啊,南疆的山,南疆的水、南疆的河流和太陽,以及南疆的大自然。據說阿克蘇地區十月上旬的霜凍期,對于“冰糖心”的形成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當然,還有沙性的土壤和柯柯牙河融雪的澆灌,才成就了“冰糖心”的獨一無二。

很喜歡“多浪河”這個名字,很想去多浪河邊走一走、看一看。因為在上游匯聚了很多泉水,即使是在嚴寒的冬季,多浪河也是不結冰的,這很讓我意外。在所有的地理書上都寫著,我家鄉的大河淮河,是中國大陸從北往南第一條不結冰的河流,而它與南疆的多浪河隔著萬水千山。

多浪河東西兩岸的狹長地帶,是多民族混居區和依次排開的巴扎,有羊巴扎、牛巴扎、馬巴扎、糧食巴扎、服裝日用品和果蔬巴扎,“巴扎”是維吾爾語,意為“集市、市場”。新疆因地處絲綢之路中段,各族群眾尤其是維吾爾族人具有重商、崇商、經商的傳統。一到巴扎天,紅男綠女,老老少少,騎著毛驢趕著車,都去逛巴扎,猶如內地農村的“趕大集”。二○一一年十月,在緊張的拍攝之余,我曾跟隨合肥援疆的老師,趕了一趟皮山縣的大巴扎。那個嘈雜,那個擁擠,那個甚囂塵上啊,簡直沒法形容,除非你身臨其境。長胡子的維吾爾族老大爺,倚在毛驢車的邊上,對你粲然一笑,露出少年般天真的神情。衣服也好看啊,五顏六色,五彩繽紛,大花大朵,大紅大綠。我舉著體積龐大的尼康相機,不停地按著快門。大巴扎的人和物、情與景、驢和羊、果與蔬,都特別入畫,特別上鏡。

阿克蘇的大巴扎一如既往的熱鬧,只可惜毛驢車換成了電動三輪車,少了一點傳統生活的風情。但生活就是這樣,人們更加向往生活的現代和便利。巴扎入口,懷抱彈撥爾的維吾爾族老人看見我們進去,猛地一抖胡須,劇烈地彈奏起來,奔放的曲調高亢入云。彈撥爾的外形,很像是一只剖開的葫蘆,夸張的長柄以及共鳴箱上黑白相間的骨質圖案,把維吾爾族老人的形象襯托得異常鮮明。

老人的身后,是賣烤魚的攤位,一條條烤制好的魚扇,散發出誘人的香氣。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魚,每一條都有十好幾斤。

抽一個上午,獨自去逛了一趟溫宿城,走走停停,行不由徑。溫宿是漢代西域地名,歷史上人稱“漢城”,維吾爾語“阿克蘇闊納協海爾”,為“阿克蘇舊城”之意。但“舊城”的城池建于一八三九年,年代并不久遠,原有高六米、頂寬四米的城垣,有城門四座。老城于一九三六年后逐漸拆除,據說在溫宿縣一中和縣醫院后面,還殘存著東西向兩段城垣,我一路找去,沒有找到,很有些怏怏不樂。

溫宿老城的損毀,是很早的事。據清光緒三十四年《溫宿縣鄉土志》記載,早在那時老城就已“僅存基址,雖人煙稠密,而雉堞墻垣,蕩然無存矣”。

因為離得不遠,我專門花了兩元錢,坐公交車去了一趟阿克蘇市區,發現一八八三年的老城墻幾近無存,僅兵團一師招待所院內和地區行署東院一棟住宅樓后,保存著二十米左右的殘墻,邊上一株衰邁的老楊樹,算是歷史的見證。

不斷有濃烈的馕香飄來,烤馕的小伙子站在高高的馕堆前面,漫不經心地看著行人。他們的面容都很干凈,也都有幾分天真。到底是老城區,煩囂的街景,人氣喧騰。沿街是一些老鋪子:銅匠鋪、銀匠鋪、皮匠鋪、木器鋪、鐵匠鋪等等。木器鋪的墻上,掛著一排排木碗、木盤、長柄勺、木酒樽等生活器具,火燙出來的民族風情圖案,足夠悅目。走著走著,不覺就走進了小巷深處,不覺就上了城北的高臺。俯瞰之下,盡收眼底的是溫宿老城。

這是什么地方啊,如此居高臨下?能看見多浪河自北向南,穿市區蜿蜒而過,白亮如銀。

猛然就想起了《溫宿縣鄉土志》中有關城北土臺子的記載:“城北土山一座,回、漢城皆依山腳為基。其山高十數丈不等,其上平衍,其下壁立,草木不生,沙石俱無,遙望縣治,若方城以為城。”想來就是這里了,舊稱“陡崖”的城北土臺一帶,之北之西和之南都是峭立的崖壁,東側為一片塌陷的土夯臺地。依陡崖和峽谷,有著上千座維吾爾族民居,密密麻麻,層層疊疊,錯落分布,直上崖頂。不由得就踅了進去,院子都有些破敗了,看來長久無人居住,房前院后草木森森。改革開放之前,這里是溫宿人口最密集、市井最歡騰的地方,如今大多數居民都已搬遷,住進了新城區。

溫宿新城與老城的分界,是從亞瓦溝開始的,“亞瓦溝”維吾爾語意為“溝壑里的園子”。據說由十三條溝壑組成,因土質松軟,地質構造復雜,夏季的雨后常有土坡垮塌事件發生。站在老城區的高臺上,遙望新城區,高樓林立,綠樹成蔭,景色迥異。昔日多浪河上最負盛名的“紅橋”,已為造型獨特的現代鋼鑄大橋所替代,它優美的跨越,渲染出現代的氣息。在河東曲折的臨水岸線上,是“鳳鳴九皋”大型青銅雕塑和著名的麥西萊甫廣場,周邊是民俗文化和巴扎文化濃郁的建筑群。對口援助的杭州市,不僅在這里援建了大批新學校、新醫院和新街區,還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財富理念,讓這座古老的邊城和東南沿海城市一樣現代時尚。

站在托木爾大峽谷的入口處,我遲疑著不敢上前。

是被四周圍赤色的巖層所驚嚇,感覺那灼灼如火的峰石灼痛了我的雙眼。怕是一步跨進去,就被徹底熔化,如地上的草木,天上的飛鳥,都化作了赤熱的紅巖。有巨大的聲響,從空谷深處傳來,是游客發出的尖叫聲。

如置身于六度空間,驚悚。

是內地的正午時分,而新疆似乎還在早晨。露珠在草木上晶瑩,太陽無比鮮紅。穿行在幽谷巖隙之間,深受兩側大山的壓迫,抬頭看看,高天一線,藍得有些失真。

托木爾大峽谷,又稱“庫都魯克大峽谷”,維吾爾語“驚險、神秘”之意。景區于二○○八年新開發的這條旅游線路,依托的是一條古驛道,歷史上稱作“木扎特古道”,是古人穿越南北天山的必由之徑。在托木爾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著名的驛路:穆素爾嶺道和拔達嶺道,這兩條驛路,從漢唐起一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都赫赫有名。所謂“穆素爾嶺道”,即目前旅游探險界所說的“木扎特古道”,又稱夏塔古道,南起溫宿縣破城子,北至昭蘇縣夏塔,長約一百二十公里。清代將“木扎特達坂”譯作“木素爾嶺”,也稱“冰嶺”,因跨越天山,又被稱作“天橋”;山北的夏塔則被譯為“梯子”,是真正的“天梯”。這是天山中最為隱秘、最為孤懸的一條古驛道,翻越天山主脊五千多米高的木扎特達坂,是溝通天山南北,由南疆到伊犁的捷徑。據歷史學家考證,木扎特達坂即唐代“弓月道”的必經山口,曾為軍事、商務和民間交往的重要關隘。曾有旅行者放言:國之大在新疆,疆之峻在天山,山之險在獨庫,路之曲在伊昭,穿越草原雪山的“弓月道”,美就美在它的曲折和蜿蜒。由于冰川、冰裂、冰崖、冰谷、冰壁、冰河、滾石、雪崩以及多變的河道,伴“木扎特古道”一路同行,因此對于旅行家和探險者來說,穿越它極具挑戰性。

清代著名的西域史地學家徐松,在通過木扎特達坂后寫道:“嶺長百里,高百丈余,堅冰結成,層巒疊嶂,高下光瑩。冰崖矗立,攀登艱難,行旅跋涉,團頓萬狀。”芬蘭第六任總統曼納海姆,早年也曾走過這條路,他后來回憶說,山口有城堡和崗樓,當地政府派出八個護路工,每天用斧頭在冰上砍出臺階,讓他和他的馬匹通過。一路上,不斷發現兩邊的冰縫里,有牲畜和人的尸骨,最多時一天看到三十多具。他們花費了整整一周的時間,才在暴風雪中穿越冰封的木扎特山口,到達夏塔。

夏塔河兩岸是平坦的草原,河水清澈,藍天白云。

夏臺是維吾爾語“梯子”的意思,也是天山中的一個山口,顯然是早期形成的自然地名。張承志就是從這里上的冰大坂,一步一步,猶如天梯。據他在《夏臺之戀》中描述,夏臺和它緊鄰的當時稱為三公社的阿克牙孜、四公社的阿克蘇、紅旗農場的木扎特一字并肩,組成了天山北麓最美麗的一條風景線,在國境線一個名叫“波馬”的清代哨卡上,這條壯闊的風景線才漸漸停息。之后他深情地寫道:“夏臺一線的一百多公里天山北麓的藍松白雪,確是這個地球上最美的地帶。”

“藍松”一詞就這樣出現了,攜帶著令人驚艷的美感。

天山北麓的藍松白雪,那該是一種怎樣的美麗呢?

而現在,現在我在南疆,與北麓的藍松白雪之間,隔著一道天山。我才剛剛進入托木爾大峽谷的山口,周遭是如霞云般燃燒的赤色山巖。托木爾大峽谷是天山南北規模最大、美學價值最高的紅崖峽谷,東西長約二十五公里,南北寬約二十公里,由三條呈“川”字形的主谷和十二條支谷、上百條小支谷組成,地質地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世所罕見。據說僅目前可以確定的地貌,就有峽谷地貌、風蝕地貌、河流地貌、構造地貌、巖鹽地貌,它們共同造就了五彩山、英雄谷、驛路烽燧、偉人峰、一線天、石帽峽、懸鼻崖、萬山城等眾多的奇異景觀。峽谷內溝壑縱橫、迂回曲折,到處是紅色崖壁和赤色峰柱,一簇簇一重重,波濤般推至遠天。這時是下午的四五點鐘,谷底已經開始暗淡,穿過峰柱的陽光,照在亂石嶙峋中的衰草之上,竟如金子一般明亮。我和陪同的幾位新疆作家,邊走邊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知怎么就落了單。

該往哪里去呢?我們猶豫著,有一絲驚慌。霧靄在峰谷間彌漫,暮色蒼茫。于是就急急慌慌,這里走上幾步,那里走上幾步,繞過一個峰口,再繞過一個峰口,以為是峰回路轉,卻發現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

身處遠古潟湖隆起的丹霞和雅丹的紅色構造之中,我們舉步彷徨。

從旅游手冊上看,這里應該還是在二號谷的位置,我們本打算去更為驚怖的三號谷,可是道路已經迷失,天色已經向晚。一只大鳥從頭頂上掠過。它將巨大的羽翼,展開在漸漸暗下來的天幕上,讓人愈加緊張和慌亂。

后來,不知從什么地方就傳來了持續的呼喊聲,原來轉過一個峰口,大部隊就在前面。

到達有“荒城古堡”之美的“萬山之城”,我們驚奇地發現,太陽還沒有落山。身處谷底和身在峰巔,仿佛兩個世界。夕陽如朝陽一般,飽滿地浮動在云海之上,霞光將萬千峰巒鋪滿。山對面有游人,在無聲地移動,如漫漫史前,在荒蠻之野。有一種江河日下的美感,非常震撼。如坐三萬米高空之上,往下看,一層層山巒,一重重嶺嶂,波詭云譎,瞬息萬變。俯視“萬山之城”,道路風塵如潮涌,不遠處的山崖上,有野花怒放,如一團燃燒的火焰。

進入南疆最負盛名的城市喀什,是下午的七點三十八分。

有暮歸的老鴉,在城市的上空盤旋,但夕陽仍不能算作夕陽,光和熱都還在熾烈之中。走的是阿克蘇通往喀什的G3012高等級公路,偉大的天山山脈在我們的右側相伴而行,左側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緣。一路上,偶有胡楊林一閃而過,在荒漠的土地上閃亮它金子一般的葉片。

進入十月之后,經了第一場秋霜的胡楊林,開始變得燦爛,藍天白云之下,它們通體金光閃閃。一路上幾乎沒有見著“左公柳”,雖然在進入南疆之前,我對它充滿了期待。對左宗棠這個人,我還是有些佩服的,盡管他一向崖岸自高,世人都不入他眼。我做“晚清四十年”時,接觸了大量關于他的資料。他功名不高,是道光十二年舉人,此后三試不第,就絕了仕進之念。光緒元年(1875),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開始了他收復新疆的豐功偉業。同治四年(1865),中亞悍匪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哲德沙爾汗國”;同治十年(1871),沙俄侵占了伊犁,加上英國征服印度后,覬覦喀喇昆侖山以北的南疆地區,使新疆進一步陷入分裂。光緒六年(1880)五月,左宗棠以六十九歲高齡的老病之軀,于盛暑酷熱中輿櫬出關。其時“兵疲、餉絀、糧乏、運艱”,內憂外患,異常艱難。左宗棠采用“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軍事戰略,一年后收復新疆全境,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主權。僅此一點,左公可名垂青史矣!

初入西北大漠,左宗棠深感氣候干燥,四野荒蕪,于是命令所率湖湘子弟沿途遍植楊樹、柳樹和沙棗,名曰“道柳”。因此我們今天所說的“左公柳”,并非僅指柳樹。據他自己記載,他任陜甘總督駐兵平涼時,光是從陜甘交界的長武縣至甘肅會寧一線,就植樹二十六萬余株。自古河西種樹,最為難事,可是在左宗棠的倡導和督促下,涇州以西竟形成了道柳連綿數千里的塞外奇觀。湖南湘鄉人楊昌濬署理陜甘總督時,看到湘軍一路所植道柳連綿不斷,直拂云霄,觸景生情,寫下了“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的詩句,盛贊左宗棠造福后人的功德。

一百四十多年過去了,不知新疆境內的左公柳還剩下多少棵。柳樹是一種適應性極強的易活樹種,但有個缺點,不像松柏那樣耐得住年頭,所以才更需要保護。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最早的保護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驛道旁張貼的一份告諭:“昆侖之陰,積雪皚皚,杯酒陽關,馬嘶人泣,誰引春風,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想來有不少路人,在看見這張告示時,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

左宗棠于老邁之年、以衰病之軀,毅然抬棺西進,收失地,振頹政,救民生,植道柳,在苦寒的西北大漠上,在晚清的落日殘照中,讓自己的一生趨于無憾!

“阿拉爾”是蒙古語“匯聚、交匯”之意。我到皮山縣拍片時,曾在阿拉爾做過短暫的停留,印象中冷清得很。而這一趟過來,不僅街道寬闊,市容整潔,商鋪琳瑯滿目,街上的行人也是熙熙攘攘,如潮水一般。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震和王恩茂,就曾提出“北有石河子,南有阿拉爾”的兵團城市建設的戰略構想,但因多種歷史原因未能實現。二○○四年一月十九日,阿拉爾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二○一二年,兵團提出新的發展思路,由過去的“屯墾戍邊”轉變為“建城戍邊”。之后,阿拉爾大道綠樹成蔭,樓宇氣派。身穿校服的孩子們喧嘩著,從斑馬線上向我們擁過來。孩子們讓這座城市充滿了生機,更重要的是,他們代表未來。對口援助阿拉爾的是浙江省臺州市,港口城市的開放性思維和外向型經濟,讓西北邊陲的這座兵團小城,在極短的時間里進步巨大。

在兵團一師的團部食堂里,吃到了如雷貫耳的天山雪米、天山雪蟹,以及叫不上名字的多浪湖野魚。看一眼窗外,是塔里木盆地上一塵不染的藍天。

作為久負盛名的南疆名城,喀什果然名不虛傳。

坐落在市中心的喀什噶爾古城,是一座活著的古城。在充滿了歷史和老舊的味道的街區里,還有很多維吾爾族群眾生活在這里。

僅此一點,就足以讓它在西域傲立。

在西域,有很多死去的城:樓蘭、尼雅、丹丹烏里克、交河、高昌、阿里麻力、烏孫城、朅盤陀……隨著兵燹之亂和滄桑之變,它們大都消失在了塔克拉瑪干的漫漫黃沙中,成為時間的遺作。就連唐朝在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所在地的交河,也在十四世紀的連年戰火中逐漸衰落。

然而喀什噶爾還活著,于紅塵中,開始它每天的喧囂。“喀什噶爾”的本意,是“美玉一般的地方”,作為古代西域貿易的玉石中心,它承載著一個龐大的歷史人文體系,走近它,仿佛回到了時間的源頭。

好了,現在讓我們進入具有兩千一百年歷史的老街區。喀什老城從前包括了以艾提尕爾清真寺為中心的大片區域,但隨著城市的拆遷與改造,現在僅剩下清真寺對面從解放路到吐曼河一片了。這里曾是喀喇汗王朝王宮所在地,至今保留著一些與老城一樣古老的地名:“恰薩”意為“十字路口”,“阿熱亞”意為“峽谷”,“歐爾達希克”意為“宮殿之門”,“亞瓦格”意為“懸崖樂園”,“闊納代爾瓦扎”意為“老城門”,“再格來”意為“首飾匠人”,“闊孜其亞貝希”意為“高崖土陶”……而現代區劃意義上,它們通通被稱為“街道”,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基本保留了五百年前喀什老城的面貌。觸目是鮮花和綠蔓,蓬勃得不得了。幾乎每家每戶,都是一座“峭崖上的花園”,著名的喀什黃玫瑰,從高屋頂上紛披而下,明黃的花朵將整座建筑都覆蓋了。

“中世紀風格的喀什噶爾”,瑞典東方學家貢納爾·雅林在他《重返喀什噶爾》一書中這樣表述喀什老城。他是一九二九年到喀什來的,感覺如同從現代回到了中世紀,回到《一千零一夜》的情境中。走在喀什老城幽深的街巷,就仿佛走在一千零一夜的深處,時間停滯了,世界安靜了,唯有太陽照耀。

戴花帽的喀什美少年,不知從什么地方跑了出來,站在巷子中間,對我粲然一笑。

驚艷了時光和歲月。

詩人郭小川以他詩的語言感慨道:“不進天山,不知新疆如此人強馬壯;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廣;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遠流長。”喀什地區三面環山,深落在歐亞大陸中部,北有天山南脈橫臥,西有帕米爾高原聳立,南有喀喇昆侖山,東部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整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印度洋的濕潤氣流難以抵達,北冰洋的寒冷氣流也難以穿透。城東北的高臺民居,被稱作“高崖上的土陶”,維吾爾語稱作“闊孜其亞貝希”。這是喀什老城地勢最高的一道危崖,長達數百米,崖下就是日夜流淌的吐曼河,河灘上長滿了蘆草。高崖距地面三十多米,可以避免暴雨和洪水的侵擾。

很想進去看看,可是我們進不去。我們只能在臺下仰望,任那有著數百年歷史的黃土高宅,搖搖欲墜地站立。塵封的日子被輕輕搖晃,連同天上的云彩、地上的草木,都進入了回憶。說是一千多年前,一個土陶藝人來到高崖,他發現崖上的土層中有一種名為“色格孜”的土,特別適合制作土陶,于是建造了第一個土陶作坊,后來又有很多土陶藝人在這里聚集。從下面往上看,都是些土木或磚木結構的房屋,一層一層,一疊一疊,最多高達七層,形成高下錯落的局面。維吾爾族居住文化的核心,是對家園和故土的依戀,他們世代聚居,很多房屋都傳了七八代人,有的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據說如今在高臺里,仍住有六百多戶人家,兩千多口人,全部是維吾爾族。高臺里有五十多條小巷,縱橫交錯、忽上忽下、四通八達,如果沒有人帶路,你根本走不進去。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給我們比畫說如果給他十元錢,他可以帶我們去他家。但實際情形是,我們剛剛邁上高臺一步,就被幾個戴著袖標的保安喝住了。他們用生硬的漢語大聲說:“維修,維修,在維修呢!”

聽說和內地的鄉村一樣,高臺上的年輕人都走了,只有老年人才在這里守著。他們居高臨下,遠在市外,與喧鬧的喀什新城一河之隔。滿城都飄散著濃烈的辛香,是孜然的味道。這種來自古波斯的香料,最能傳達喀什美食的特點,喚醒我們久已麻木的味覺。

順著阿熱亞路走到一個街口,有一尊制帽人的雕像——著名的花帽街到了。

在維吾爾語中,花帽被稱作“朵帕”,其裝飾意義甚至大過它的實用價值。維吾爾族花帽的式樣,多到讓人眼花繚亂,叫得上名字的就有巴旦木花帽、塔什干花帽、格來木花帽、奇曼花帽、曼波爾花帽等數十種。雕像下面的街角上,坐著一位很老很老的老人,在傍晚時分的余暉中,坐出一片安詳。

手藝人的黃昏,不期而至。

這似乎是一種暗示,也有一點傷感。日子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總有一些人和事,成為過往。艾提尕爾清真寺南的吾斯塘博依老街上,有很多很多的老鋪子,很多很多的手藝人,守在暗淡的作坊深處,向外面張望。湖南長沙來的黃先生,從一間制作銅器的老作坊里,捧出一把純手工的銅壺,樸拙渾圓的壺體上,經上萬次鍛打呈現出的自然紋理閃耀著手藝的光芒。

那是一間兄弟老鋪,見我進去了,兄和弟都迎上來,但都不說話。似乎是不大會用漢語交流,也可能是不善表達。我表示也想買一把同樣的壺,他們拼命搖頭,表示沒有了。

怎么會沒有了呢?難道只有一把嗎?

只有一把。

我悵然若失,像丟掉了什么。一撥一撥的游人喧嚷著從老街上走過,驚擾著它。在一間老裁縫鋪的門口,我發現土墻上掛著一綹老式縫紉機的腳踏板牛皮繩,慌忙奔過去,因為皮帶斷了,我們家的縫紉機已有十多年沒有使用,那是我二十五年前故去的老父親給我的唯一的嫁妝。

在內地,幾乎已經看不見這樣的老式縫紉鋪。鋪子外上了年紀的維吾爾族婦女,穿戴得花枝招展,肆無忌憚的笑聲,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小縣城度過的那快樂而悠閑的時光。

去往塔什庫爾干的行程,是從夜間開始的。

說是夜間,其實已經接近早晨七點。然而周遭是暗沉沉的黑夜,或是暗沉沉的群山。順中巴國際公路行駛一百多公里,到達阿克陶縣境內的蓋孜邊防站,天空漸漸明亮,地勢也漸漸高攀。從這里開始,算是正式進入了帕米爾高原。是晴天,陽光特別耀眼。阿克陶盛產沙棘,“柿子紅”的高原沙棘,晶瑩如瑪瑙,而一叢叢沙柳遠看竟如飛雪一般。

不斷地停下來,不斷地仰望,不斷地沉默不言。公格爾九別峰連綿,海拔七千五百三十米,是世界第三十七、中國第十四高峰,山體呈金字塔形坐落,幾乎全部被冰雪所覆蓋。不知道該說什么,已經沒有語言可以描述,只能靜靜地仰望它的莊嚴。然而不久,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沒有公格爾峰的高度,然而它雪線之上的積雪,最厚可達三百米,峰川如雪浪,滔滔不絕。而且它的山腳下,還有新疆三大高山湖泊之一的卡拉庫里湖。那是一座高山冰蝕冰磧湖泊,湖深三十米,總面積十多平方千米,在海拔三千六百米的帕米爾高原上,與慕士塔格雪峰相映照,美得讓人無言。

岸邊有一頂兩頂三頂,一共有五頂柯爾克孜族人的帳篷,靜靜地杵在草場上。牛和羊還有放牧的漢子,都特別安閑。

不想離開,也不忍離開,以至八小時以后,我們的車子才最終到達塔什庫爾干。

“塔什庫爾干”全稱“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習稱塔縣,地處帕米爾高原西部,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距離喀什不到三百公里,我們居然整整跑了一天。“塔什庫爾干”是塔吉克語,“石頭城”的意思,塔吉克族的主體在中亞,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中國境內的塔吉克族,基本上聚居在塔什庫爾干。

途經縣城附近一個叫不上名字的塔吉克小村莊,甚是新奇。村子正在進行拆遷改造,新房子已經造起來了,老房子還沒有完全搬離。村民們準備把老房子打造成富有民族風味的民宿,發展旅游業。塔吉克族的住房,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墻壁用石塊和草皮砌筑而成,房頂上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是我過去從未見過的民居形態。沒有窗子,只在頂部中央開一扇天窗,用來通風透光。是多云的天氣,西帕米爾高原的云朵碩大而潔白。農戶柵欄外的草地上,漂亮的塔吉克牛一動不動,轉著黑白相間的牛臉,不時朝著我們看。

牛都有著漂亮的黑眼圈。

漂亮的塔吉克族小姑娘,戴著牛頭一樣的絨線帽,眼睛睜得又大又圓。沒有什么形容詞可形容,就是“漂亮”二字最貼切。她年輕的母親,扎著粉紅色方頭巾,倚在草皮墻上對著我們笑,長睫毛,大眼睛,眼窩深陷。

據說塔吉克族是我國唯一的白色人種,高鼻深目、膚色潔白。塔吉克的本意是“王冠”。村支書會說漢語,聽說有作家來了,慌忙跑過來。村支書介紹了村里的扶貧增收計劃,描繪了特色旅游的前景,邀請我們明年春天再來:“明年春天來看杏花,四月杏花正開!”

在我的審美經驗中,歷來“鐵馬、秋風、塞北”與“杏花、春雨、江南”相對,杏花怎么可能出現在冰峰連綿的雪域高原?村支書笑笑,一副見過世面的樣子,也不分辯。“塔什庫爾干”一縣連通三國,邊界線總長度為八百多公里,有中巴紅其拉甫、中塔卡拉蘇兩個一類口岸和一個待開放的中阿口岸。在中國,再也找不出比塔縣更牛的縣。塔什庫爾干的春天到處開滿了杏花,尤其是在葉爾羌河谷,走著走著,會突然有幾樹紅杏傳奇般地出現在你眼前。在葉爾羌中游水系,有很多條支流匯入,形成一條條河谷。每當有一條支流匯入時,它所攜的泥沙就會在匯流處堆積出一個沖積扇,而在這個小小的沖積平原上,往往會有一個村莊出現。每到四月,積雪消融,大地回暖,一樹樹杏花綻放,把河灣處的小小村落洶涌成一片花海。

石頭城的清晨,金光閃閃。

不知道具體的時間,閃閃晨光中我有些恍惚,面對一堆堆亂石和或斷或續的城垣,感覺做夢一般。

小雨剛剛停下,太陽從云間探出來,瞬間廓清了霧靄。連綿的山峰逶迤而去,勾勒出孤拔的背景,那久已逝去的邊關舊夢,在這座廢城上緩緩浮現。

人們都知道,我國有三座石頭城:遼寧石頭城、南京石頭城、新疆塔什庫爾干石頭城,但不知道在中亞,有三個“塔什庫爾干”:一個在蘇聯,一個在阿富汗,一個在中國喀什的塔縣。都是石頭壘砌的城郭,巍峨而莊嚴。大凡石頭城,都沉積了豐富的歷史、軍事和商業內涵,都曾風狂雨驟、虎踞龍盤。塔縣石頭城曾是朅盤陀國和色勒庫爾國的都城,也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王城,因位于絲綢之路中道與南道的交匯地帶,曾是那樣的繁華和重要,而如今,只剩下一片斷壁殘垣。

石頭城的現存遺址,主要存有晉代、唐代、清代等不同朝代的建筑,又分內城和外城兩個部分。外城亂石成堆,內城保存較為完整,古代軍事城堡的規制依稀可見。因為是建在高丘之上,地勢極為高峻;又因為亂石遍地,荒草叢生,給人一種廢墟的美感。

不知道城下蜿蜒的商道,走過多少來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商隊,也不知道為了攻下這座堅固的石頭城池,有多少將士的尸骨,拋在了城下的塔什庫爾干河灘。由喀什、英吉沙、莎車、葉城至帕米爾的幾條山道,都匯集到了這里;西去中亞的幾座大山:紅其拉甫達坂、明鐵蓋達坂、瓦赫基里達坂,也都經由這里,向著更遠的遠方輾轉。作為古絲綢之路穿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的最大驛站,直到清代,它都仍然在發揮作用。唐代玄奘大師前往天竺取經,十七年后歸來,途經朅盤陀國,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了這里的風俗、物產、宗教等,并有這樣的描述:“朅盤陀國,周二千余里。國大都城,基大石嶺,背徙多河,周二十余里。山嶺連屬,川原隘狹。”可知那時,石頭城還處在“原隰丘墟,城邑空曠”的階段,從石崖腳下砌起,與頂齊高的內城城墻,以及蔚為壯觀的城樓、城垛、女墻、角樓和碟孔,應該是元代初期的大興土木。到了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廷在這里建立“蒲犁廳”時,它應該已經比較破敗。“蒲犁廳”是清代新疆的行政機構,管領二十七處大莊、十一座驛站、十一所卡倫以及柯爾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的游牧地,隸屬喀什噶爾道莎車府,八千多人口,主要從事畜牧業。卡倫是清代特有的一種防御、管理設施,也即清代的邊防哨所,多設于山川要隘處,負責稽查逃犯,解送馬匹,護送貢物,傳遞文書,保證交通安全。沒有任何痕跡了,任何一點痕跡都沒有留下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更何況是在海拔三千六百米的雪域邊關。太陽一點點升高,廢墟之上金光閃閃。原木色的棧道,在碩大的石塊間穿過,仿佛過往的歲月。

很難想象自唐至清,它一直雄踞要津,商旅不絕。

在這秋去冬來的季節,立于廢城之上,不由得思緒纏綿。我蹲下身去,撿起一塊石頭。我想這就是石頭城啊,一種感傷的情緒,風馳電掣般涌來。石頭城下,塔什庫爾干河日夜流淌,廢城也日復一日坐落在河谷間。黃昏很快就要降臨了,光線開始柔和,一個牧人趕著一群牦牛,正在涉過塔什庫爾干河岸的金色草灘。塔什庫爾干河是葉爾羌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兩岸山石裸露,但河谷開闊,水草豐美的夏牧場,是塔吉克族人最美的家園。而一側的廢城遍地瓦礫,在傍晚有一種危峻和肅殺。如我無數次描述過的那樣,夕陽正在快速墜落,積云的天空中,浮動著深藍、金綠、橘黃、群青等交織變幻的顏色。離縣城不遠的地方,投資十六億元的新疆首個高原機場阿克塔木機場,有望明年開工,塔什庫爾干經濟社會的發展,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沿314國道一路攀行,是這條路的終點紅其拉甫山口。

這條路還有另外兩個名字:一是中巴公路,一是喀喇昆侖公路,因為它穿越喀喇昆侖山脈。經過紅其拉甫山口后,這條路還會一直通向巴基斯坦的北部城市塔科特,全長一千兩百公里。在古代,沿著這條路,可以進入印度、伊朗(古波斯)等古老的國度。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的國境線上,以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為首的四座海拔超過八千米的雪峰依次排開,若是進入克勒青河谷,可以同時仰望四座雪峰。

那該是多么令人神往。

作為帕米爾高原上最美的河谷,克勒青河谷其美不在河岸,而在冰雪。它一路接納了來自喀喇昆侖山主山脊北坡的特拉木坎力冰川、喬戈里冰川、木斯塔冰川、音蘇蓋提冰川等數條巨型冰川,這些冰川的末端直落河谷深處。在去往紅其拉甫的路上,有一個岔路通向另外一條名為明鐵蓋的河谷,順著河谷,可以到達中國與阿富汗的邊界。站在中國與阿富汗之間的山口上,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瓦罕走廊。邊陲的風物總是壯闊而寂寥,讓人清醒如初。

已經不記得有多少次,在“春晚”上看見“紅其拉甫”這四個字,看見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哨所的上空。紅其拉甫是我國海拔最高的陸地口岸,氧氣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常年積雪,有時大雪封山長達八個月之久。“紅其拉甫”在波斯語中意為“死亡之谷”,在塔吉克語中意為“血染的通道”,有人形容:躺著都是一種風險。紅其拉甫邊防連隊近百公里中巴邊境守防巡邏線路,都在海拔四千七百米以上的冰川雪峰上,不斷挑戰生命的極限。明顯感到呼吸困難,感到抬不起腿,邁不開步,感到氣喘。有邊防戰士笑著迎上來,一邊重復:“慢——慢——慢——慢一點!”

一路上都是陽光普照,上來后卻突然狂風大作,沙石漫天。迎上來的戰士姓趙,南方人,軍校畢業,已經上來七年。

“幾年回一趟家啊?”我問。

“不回,幾年也不回,她上來!”

他口中的“她”,是相愛多年的妻子,他的高中同學。他們有一個三歲的兒子,還沒來過哨所,不過年年“春晚”,他媽媽都指著畫面上的五星紅旗,告訴他:“爸爸在那兒看著你呢!”

他說這話時,五星紅旗正高高飄揚在哨所之上。太陽鉆出云層,瞬間照亮了連綿的雪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福利片|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9966国产精品视频| 91视频精品|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精品粉嫩| 制服丝袜亚洲|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999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亚洲二三区| 伊人天堂网| 国产免费网址|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在线中文字幕网| 亚洲午夜18|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欧美无专区|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色7777精品在线|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成年A级毛片|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最新国产在线|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色综合婷婷|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久久精品视频一|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第二十一页|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日本三区视频| 国产第一色| 国产95在线 | 毛片在线播放a|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福利视频| 91青草视频|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国产成人三级| 国产精品页|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性精品| 国产午夜不卡|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四虎综合网| 国产久操视频| 亚洲成年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