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日,《記住鄉愁》第六季第一集“平遙古城”再次以同時段全國紀錄片收視率第一的佳績喜獲開門紅。至此,此檔節目累計收看觀眾規模超過一百七十億人次。對于這項工程,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提出表揚,高度肯定其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做出的積極貢獻,中宣部部長評價稱“《記住鄉愁》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接地氣的精品力作”。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讓我們的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落實總書記的要求,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住建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共同發起,由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承擔制作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項目。節目通過挖掘傳統古村、古鎮、老街、古城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來實現用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宗旨?!队涀∴l愁》自2015年1月推出,先后制作播出了第一季、第二季“古村系列”一百二十集,第三季、第四季“古鎮系列”一百二十集,第五季“歷史文化街區系列”六十集。2020年1月2日中文國際頻道首播“古城系列”五十集。
《記住鄉愁》節目每年在中央電視臺4套中文國際頻道首播,中央電視臺1套、9套以及各省級衛視頻道重播,并先后翻譯成英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俄語、朝鮮語、粵語、閩南語等十幾種語言和方言,在各外語頻道以及美國、泰國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播出。2017年,《記住鄉愁》項目被中辦、國辦聯合列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重點項目,成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今年,《記住鄉愁》從進入第六季籌備開始,中宣部文藝局就高度重視這一季的相關工作,聯合各部委共同發文,要求各地加強配合,并多次組織召開看片會、研討會,與攝制組的同志們一起就如何在古城、歷史文化名城中,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核心,如何創新表達、創新傳播渠道等多個方面提出要求,提供思路。這一季節目以古城為載體,內容涵蓋“山西平遙古城”“甘肅嘉峪關古城”“福建銅山古城”“山東曲阜古城”“湖北荊州古城”“湖南鳳凰古城”“黑龍江寧安古城”“四川閬中古城”“甘肅天水古城”等等。
本節目何以六年常播不衰,創下紀錄片歷史上體量和收視的雙高峰,作為劇組一員,有些淺見,愿同關心這檔節目的朋友分享。
在我看來,這檔節目之所以成為紀錄片歷史上的常青樹,源于能給觀眾帶來安全感、歸屬感、永恒感、價值感、自信感、放松感、幸福感。這里,我重點說說安全感。多年的志愿者經歷告訴我,不少孩子的抑郁癥是父母的占有欲、控制欲、表現欲造成的,父母的“三欲”又源自其內心的恐懼,內心的恐懼又源于安全感缺失。因為恐懼,所以抓取,無助的孩子就成了“獵物”。父母的安全感因何缺失?由于他們的父母缺位。這是一個長長的鏈條。見過孩子晚上找媽媽的情景,就知道安全感是如何缺失的。母親一旦缺位,夜晚就是恐怖。無論是身缺,還是心缺,還是愛缺,都會讓孩子的心靈出現“黑洞”,這種“黑洞”,吞噬孩子的精氣神。可見,干預抑郁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它是兩代甚至更多代人的問題。據“學習強國”發布的數據,目前全國終身罹患抑郁癥的比例是百分之六點八,而我近年到一些高校調研,情況遠遠超過這一比例。于此巨大的精神缺口,該需要一塊怎樣的補天之石?
在拙著《醒來》一書中,我講了一個觀點:上蒼按照人的心量配給能量,能量的配置是通過緣分實現的。這不,美麗的緣分就如此美妙地成長。就在全球抑郁癥以百分之十八的增速瘋狂擴張的幾年里,一味神奇的“良藥”正在緊鑼密鼓地生產,那就是先以一百集立項,后因觀眾熱追,被擴容為五百四十集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大量數據顯示,《記住鄉愁》具有很好的抗抑郁功能,它以母親懷抱一般的姿態,讓無家可歸的精神游子撲個正著,一旦相擁,就再也不愿離開,億萬心靈從中找到了歸屬,億萬生命從中找到了安全。當我意識到這一點之后,就在一些抑郁癥患者身上實踐,其效果之好,讓人驚嘆。
仔細一想,并不奇怪。老子講,“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道德經》)?!队涀∴l愁》的精神氣象,正是“好靜”,正是“無為”。相比于吸引人們眼球的娛樂性節目,我們追求“安靜的精神”。我們深知,真正的力量藏在安靜里。《大學》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相比于直奔主題的“有為”,我們追求潤物細無聲的“無為”。這種“安靜”和“無為”,還體現為六年不改弦,不更張,不變調,守初心,記使命,打深井。這種“安靜”和“無為”,體現在方法論上,就是“守正創新”。
在“天水古城”這集節目中,我講過,先祖伏羲給我們留下的最為可貴的傳家寶就是“根文化”,要想枝繁葉茂,就要根深蒂固。這種“根葉辯證”,體現在操作性上,就是老子講的“無為而無不為”,就是儒家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這個“中”,就是天地交泰,就是陰陽相依。體現在易理中,就是小易前提下的變易,變易前提下的簡易。體現在操作性上,就是“守正創新”。因為“守正”,“創新”有根;因為“創新”,“守正”有氣。
節目伊始,部領導就把“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大原則講給我們。六年后,在天水古城,在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地方,更能體味什么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什么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什么是“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什么是“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什么是“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什么是“夫《易》,開物成務”(《周易》)。所有這些,正是《記住鄉愁》的著眼點、落腳點,都化為“鄉愁團隊”為時代畫像、立傳、明德的自覺追求,都成為編導們讓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的創作動力。
節目從古村、古鎮、古街到古城,已經播出三百多集,所守之“正”,正是載物之厚德,不息之自強。沒有厚德,自強無繼;沒有自強,厚德無續。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革命文化,還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因之而立、而達。此德之厚,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立證。在“天人合一”的福建培田村、“三軍會師”的寧夏將臺堡鎮、“立志進取”的浙江烏鎮、“千古忠義”的河北正定開元街區、“為天地立心”的西安三學街區、“兼容并蓄”的武漢曇華林街區、“鐵血柔情”的鳳凰古城、“眾志成城”的嘉峪關古城等節目中,都有鮮活的實例。
在名聞天下的東明村,鄭氏家族因十五世同居同食,被譽為“江南第一家”。從中,我們看到了《禮運·大同篇》中講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天下為公”愿景已經不是理想,而是現實。這種休戚與共的人間奇跡,在新時代,以山西磧口鎮的“有福同享”、寧夏單家集村的“回漢一家親”等主題呈現。
這種厚德,這種自強,源于中華文化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體現在伏羲那里,就是能生兩儀的太極;體現在老子那里,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體現在孔子那里,就是“吾道一以貫之”的“一”,就是“忠恕之道”;體現在張載那里,就是視萬物為同類的“民胞物與”;體現在王陽明那里,就是“心外無物”;體現在“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訓蒙養正教育中,就是“凡是人,皆須愛”。這些古圣先賢的智慧,節目都做了重點采拍。
能量來自心量,心量產生力量,力量創造奇跡。這種奇跡,在河南郭亮村、山東大津口鄉等節目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讓人們深知,浪花離不開大海,花朵離不開根枝,孩子離不開母親,之于浪花、花朵、孩子,大海、根枝、母親,就是安全感。為此,福建和平鎮黃氏子孫要“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為此,銅山古城中,谷文昌在彌留之際,口中一直說,“我要回東山,我要回東山”。
因此,從第六季開始,展現能給人帶來安全感、給人類帶來永續感的整體性價值觀之成因、成長、傳承、發展、應用、效果,就成為《記住鄉愁》團隊更為自覺的追求。
有正可守的民族是幸福的,因為“正”是“一”之“止”,這個“一”,是人類共同的故鄉,共同的母親。而“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正是中華民族守正秘要的詩性囑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