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全域旅游將傳統旅游景點串聯成片,讓游客“游進來、留下來、玩得開”,改變了傳統觀光游短停留、旅游靠門票的情況,推動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進行吃喝玩樂消費。雖然貴州省旅游景點眾多,但多數為游客過境游,旅游消費和旅游經濟對本地區的貢獻力度依然不大。基于此,筆者對構建“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全域旅游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借此為推動貴州旅游高質量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 貴州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經濟
1" 引言
隨著第三產業對經濟拉動作用的增強,休閑旅游逐漸成為旅游行業的“新寵”,傳統景點單打獨斗的模式與游客的消費需求不相適應。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旅游業創新發展成為旅游業煥發生機的動力,把過境一日游轉變為目的地旅游,同時重要的是旅游供給的多樣性、可玩性和特殊性,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貴州省近年來全力推進全域旅游,但是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筆者結合相關旅游理論和貴州旅游發展實際,就推進貴州全域旅游經濟發展提出一些淺見拙識,以拋磚引玉。
2" "貴州全域旅游經濟發展情況
2.1" 全域旅游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民眾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和個性化。旅游產業從一開始強調的微觀旅游到多個景點配合旅游,再到全域旅游,旅游行業的內涵和外延更加寬泛。旅游經濟依靠旅游景點搭臺,商旅、文旅、農旅等業態綜合發展,帶動區域內所有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共建共享共生共榮。當然,學術界對全域旅游的認知不同,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學術觀點,綜合起來看,都認可全域旅游是未來旅游發展的方向。
2.2貴州全域旅游
近年來,貴州省以“大旅游”為發展方向之一,緊緊抓住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契機,著力推動全省旅游縱深化、旅游發展全域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全域旅游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2018年貴州省接待游客9.69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9471.0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2%、33.1%,旅游人數增長率全國第一。貴州省旅游產業附加值不斷提升,旅游產業收入占當年GDP的11.3%。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域旅游發展,也表現為對游客滿意度的重視,貴州省上線“貴州省旅游信用信息系統”,用以約束各旅游市場主體,保障游客權益。
3" 貴州全域旅游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3.1旅游景區管理落后
有的旅游景點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經營管理者不愿意放棄產權,把景區當做“自留地”,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意識不足,景區長期缺乏建設維護,導致游客越來越少。還有些景區拘泥于門票“小收入”,沒有從改造景區形象,提升旅游綜合效益來算“大賬”,使得各個景區各自為陣,地域特色未能得以凸顯,缺乏精品旅游路線,留不住游客。
3.2旅游空間布局不合理
知名景區人滿為患,如黃果樹瀑布、西江千戶苗寨等景區,淡季客源依然較多,旅游旺季景區內通行常常受阻。景區容量有限,加之旅游路線設置不合理,游客經常在景區走“回頭路”“繞路”,浪費了景區有限的容量。多數景區人員較少,甚至一些景區長期門可羅雀,產品力不足、配套不強難以吸引游客前往游玩。這種冷熱不均的旅游現象,說明地方還沒有真正圍繞重點景區做旅游開發,全域旅游短板依然很明顯。
3.3旅游基礎設施落后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貴州基礎設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通往旅游景區的“最后一公里”沒有打通。旅游景點公路沿線公共服務設施不足,旅游產業鏈短,游客體會不到游玩樂趣,長時間都在坐車。公共服務體系薄弱,成為制約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加上這些年地方政府盲目擴張,政府財政困難,進一步減少了對旅游公共服務的支出。
3.4旅游景點同質化嚴重
一些地方旅游產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多數政府都有屬于自己的旅游開發公司,人造景點較多,商業化味道太濃,無法吸引游客。如黔東南州苗寨、侗寨景區同質化競爭,彼此缺乏明顯區別,游客易產生審美疲勞。
3.5缺乏旅游高層次人才
雖然貴州旅游從業人員在不斷增長,但是既懂經營管理又懂現代旅游的高級人才偏少,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由于全域旅游發展起步時間晚,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一些鄉村游、農家游市場出現宰客現象,游客口碑差。全域旅游經濟整體發展滯后,使得旅游高層次人才引不進,而本地高端人才流失嚴重。
4" 推動全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建議意見
4.1堅持區域協同發展
一是加大區域旅游合作力度。積極推動貴州省旅游產業融入“一帶一路”,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逐漸在與周邊省份的比較中形成自身特色。加強與發達省份和周邊省份的旅游合作,既推動省內游客出省,又要引入外地游客,共同維護旅游市場和秩序,建立旅游人才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形成全域旅游長期長遠長效發展。二是實現“城縣”互動。貴州“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城區旅游和仙域旅游存在不同,多彩民族文化特色可以起到調節作用,把城區和縣城串聯起來,帶動區域旅游業整體發展。以貴州遵義為例,該地紅色文化、土司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交相呼應,遵義城區突出紅色旅游,通過“重走長征路”將各縣(市、區)連接起來,西部在習水縣又可以與赤水市獨有的景點景區結合,開發“紅綠相間”的旅游路線,北部以茶為載體聯結其他縣城,推動旅游全域化、特色化。三是打通旅游大通道。以知名重點景區為龍頭,積極開發周邊景點,如荔波、鎮遠、赤水等地全域旅游做得就比較好。但是縣際聯系不緊密,人流、物流、商流沒有在全省范圍內暢通,必須構建旅游經濟發展帶,如貴安生態游、黔南民族游、黔北紅色游,吸引并留住游客。四是優化旅游空間。要跳出“旅游”來開發旅游,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和實際情況,把旅游開發空間進一步打開,打造“云南省”旅游景點接連不斷,各地互有特色的旅游路線。四是推動“旅游+”。以“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奇情”貫穿旅游全產業鏈,推動景區互相貫通,形成特色明顯的農旅、商旅、文旅、城旅等產業,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推動旅游產業良性發展。
4.2堅持綠色發展
貴州旅游的特色在于山水,一旦保不住綠水青山,就意味著失去了金山銀山。一是優化產業結構。旅游景點之間,各有特色,推動旅游產業內部要素有序互補,就能實現“1+1gt;2”的效果。同時要制止對旅游要素的隨意規劃和開發,把握重點旅游資源,跨區域協作,打造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全域旅游大景區。旅游景點對游客的吸引不在數量,而在質量,必須著力提高旅游高附加值,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旅游景點,才能把有限的資源資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強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按照不同環境下的旅游資源承載力,貴州省可以在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帶動下,探索符合貴州省情,走出一條生態環保、綠色自然的旅游發展道路,推動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大對重點景區的保護。貴州的重點景區大多具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必須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重點景區的生態環境,才能圍繞重點景區鋪開全省全域旅游,把自然生態建設成為貴州全域旅游最大的賣點。
4.3堅持市場主導
一是加強對旅游市場主體的引導。樹立全省“一盤棋”思維,引導社會資本投身旅游,加大對本地重點旅游企業的扶持,培育和引進大型旅行社,把旅游產品終端和客戶對接起來。引導旅游市場主體主動到外地學習先進經驗,把優質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帶回本地,從而增強本地旅游產品的質量。重點支持中小微企業開展科技旅游產品創新,開展旅游網絡創業,進一步提升旅游產品吸引力。二是引導全民參與旅游。按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發動民眾參與到旅游產業中,吃上“旅游飯”。以鄉村旅游為重點,大力支持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生利用自身優勢回鄉創業,引導旅游資源和人才下沉到基層,開創一片旅游新天地。重點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盤活農村閑置旅游要素,讓農民充分分享旅游發展紅利。三是擴大旅游有效供給。目前貴州省在旅游中低端市場還有一定市場,游客主要是進行觀光旅游。貴州省可以依照自身山地旅游特色,開發戶外探險、地質科普、休閑娛樂等特色旅游項目,發展高端特色旅游,提高旅游供給質量。四是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旅游服務的主體是人,所以旅游人才很關鍵,貴州省應在旅游行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育”上下功夫,培育出優秀的省內人才。同時,各旅游景區要加大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力度,提高旅游服務行業的整體服務水平。加強旅游行業監督,引導旅游市場主體規范有序誠信開展經營。
4.4堅持打造一個品牌
貴州所有旅游市場主體對外宣傳,都必須圍繞“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這個品牌,形成貴州全域旅游品牌認同。一是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積極爭取國家旅游局、文化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支持,把“多彩貴州”的品牌形象向外推廣,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爭取在國外精品旅游路線中增加貴州線路。二是豐富旅游目的地形象。開通旅游國際直航、包機航線,建立貴州客源國外營銷推廣中心,爭取外國游客在購物免稅、落地簽證方面取得突破,讓外國游客到貴州后感受到不一樣的民俗風情。三是繼續投放“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整體形象廣告。在央視播放貴州省品牌宣傳廣告,嵌入“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元素,開發英語、日語、韓語等多語種貴州旅游頁面,突出貴州旅游特色和包容性,提升貴州旅游品牌的國際認知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沈曉夏,唐明貴.全域旅游背景下貴州會展與旅游產業經濟融合發展路徑[J].貴州商學院學報. 2019(01).
[2]龍虹佚.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貴州旅游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探索[J]. 中國集體經濟. 2017(11).
[3]黃敏.全域旅游背景下貴州旅游經濟發展對策[J].現代營銷(下旬刊).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