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震
未來五年,也就是“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經濟發展應著力于穩定、創新、人才、法治、安全、質量這六個關鍵點。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此外,2020年還有著特殊意義:一是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結構將完成一次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二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收官,意味著我國在2020年之后的未來五年發展,又將有一次新的“引路”。
在當前時期和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我國還將處在形勢錯綜復雜的局面中。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和蔓延帶來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復蘇存在不穩定的因素,以及各國在當前可能改變或長期調整其宏觀政策等因素,使我國將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種競爭將更加激烈,產業結構在這種趨勢下必然會經歷一系列調整,其中既有政策的要求也有市場的驅動。
結構調整將帶來陣痛,一是原產業人員的就業問題,如其能力是否勝任新產業的要求,是否影響就業并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問題;二是資源問題,如產業結構轉變是否影響原有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資源是得到優化還是被浪費等問題;三是競爭力問題,如結構調整后能否在市場上繼續存活等問題;四是政策動力問題,近年來通過多種政策工具為一些鼓勵類或保護性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但也必不可少地使得市場再次出現泡沫,消化前期政策紅利的同時,還需要政府引導市場消化或剔除泡沫的影響,否則又將面臨用一個刺激政策去彌補上一個刺激政策的不足的問題。只有闖過這些困難,在過渡期間減少或化解損失帶來的陣痛,優化到位的結構將成為發展的新引擎。
筆者認為,未來五年,也是“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經濟發展應著力于穩定、創新、人才、法治、安全、質量這六個關鍵點。為此,建議:
堅決維護穩定。除經濟發展、產業運作、企業經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這些必須保持穩定之外,社會秩序的方方面面也都要保持全方位的穩定,社會既不激進、不冒失,也不倒退,不含混不清,大是大非問題必須讓全社會清楚、明白,強調在穩定的社會秩序中,創造穩定的社會財富。
積極保持創新。創新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礎上找對前進的方向并堅決付諸行動,既包括引入新的生產方式,還包括對產業結構的創新、對經營理念的創新、對不合時宜思維的顛覆。源源不斷的創新,才能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廣納天下英才。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當前,世界正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導入期,高端人才和科技創新進一步成為大國角逐的決定性力量。一場看不見的全球人才爭奪戰日趨激烈,中國“人口紅利”逐步式微,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只有積極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廣納天下英才,才能更好地用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堅實法治基礎。“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法治化原則是市場化原則的基礎與保障,實現高質量發展,市場監管上應加快向法治轉型,要為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法治如同經濟發展中的“口罩”,要能有效阻隔那些投機取巧、侵蝕人民利益、導致發展后退的“病毒”,嚴格執法是趨勢所在。
確保整體安全。安全是保證發展不被輕易按下暫停鍵的保障,除了日常所說的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還要做好防范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病毒災害、糧食災害等系列不可控災害,建立避險避災場所、因地制宜做好各類物資和抗災能力儲備。
提升質量意識。質量除了要產品質量好,經濟發展更是要有質量。未來的發展不是為數據和面子去增加數字,而是為人們的需求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而發展,生產將更加強調實用。
(作者為江蘇省政協委員)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