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謀
不管是科學界,還是哲學界,老老實實做學問、做研究和搞創新的人,不如那些當官弄權、吹牛拍馬、拉幫結派、形式主義和投機取巧的人“混”得好。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制度性“滑落”,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2020年9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成立,出現各種關于科學與哲學的觀點,引發公眾的熱議。實際上,當前社會上乃至學界,一些很流行的科學觀如果仔細推敲,都有可以商榷之處,不見得有利于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此一一分析,拋磚引玉。
第一種觀點:“中國科學原創力不夠,原因是科學家沒學好科學哲學”
我的專業是科技哲學,當然愿意相信類似的觀點。但哲學家的理智告訴我,這找錯了原創力不夠的原因。你想一想:用科學哲學來指導科研,與用馬克思哲學指導科研有差別嗎?除了精神層面的激發作用,哲學真的能指導具體的科研活動嗎?更麻煩的是,西方科學哲學流派眾多,相互攻訐,科學家應該用哪一種來指導呢?
因此我覺得,哲學指導科研的說法完全不切實際,將哲學的作用定位于“啟發”科研更好、更準確。有沒有作用?也許有,也許沒有。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茖W家愛學學,不愛學就不學。
如果只有中國的科學哲學水平提高,中國科學水平才會提高,那只會讓我們更焦慮。因為中國哲學在世界上的位置,與自然科學相比落后的不是一點點。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可能有世界級的中國哲學家(畢竟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或者世界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畢竟從業人員絕對世界第一并且馬克思主義是官方意識形態),但似乎沒有世界級的科學哲學家。我的同行們能用英文流利寫作和交流的都很少——哲學論文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有很多數據、圖表和推理,對于文字功底要求很高,非母語又非“海歸”的學者要達到熟練英文寫作論文的要求困難非常大。
第二種觀點:“哲學是科學的源泉”
的確,現代科學是16、17世紀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之前主要對應自然哲學,所以現在理工科博士學位還叫Ph.D(哲學博士)??墒?,既然“生”出來,就回不了“娘胎”了。19世紀的時候,黑格爾認為不對,還要繼續搞自然哲學,要把分科之學“塞回娘胎”,結果,有人說,德國自然科學因黑格爾這種觀念的流行而被耽誤了。有一點很清楚,黑格爾的《自然哲學》中科學觀點錯誤百出,很多完全沒有根據。
今天,科學是科學,哲學是哲學,大家都是平等的、相互影響的不同專業。事實上,現在科學技術對哲學的影響,比哲學對科學技術的影響大得多。最近,人工智能技術很“火”,哲學家們紛紛開始思考智能革命和智能社會的問題。因此,“源泉”這個詞,可能反過來用更好一些:技術時代,哲學更需要科學技術的碰撞、刺激和啟發。
說實話,我們處在一個哲學的“小時代”。自后現代主義之后,哲學對人類思想寶庫的貢獻不大,比不上社會學、經濟學和文化研究等學科。今天在世的劃時代大哲學家寥寥無幾,哲學家能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整”明白都難,要多和科學家交流,多向科學家學習,“源泉”“指導”之類不謙虛的說法,還是慎用的好。
第三種觀點:“科學的本質是自由”
科學家歷來主張學術自由,說科學“親近”自由當然沒錯,不過要說科學的本質是自由,顯然有些“過”了??茖W是以“求真”為目標的知識創造活動,同時也有造福社會的功利訴求。
首先,科學既可能促進自由,也可能妨害自由??茖W能提高生產力,這意味著人類從資源匱乏中獲得自由??茖W能擴大知識的邊界,這意味著從“必然王國”和“無知”的統治下獲得自由。但是,科學手段可能被統治者用于奴役人們,剝奪人的自由。
其次,在科學活動中,自由表達與權威確立同時存在。有什么不同的科學觀點,科學家都可以按照體制程序自由發表意見,按照同行評議的原則,供同仁商榷。但同時,科學又是精英的事業——科學理論的原創工作主要是少數“無形學院”頂層精英做出的,絕大多數科學工作者做的都是一些“邊邊角角”的研究。所以,科學界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實際也有利于科學的發展。
再次,科學界對外要求學術自由,同時又要求國家和社會的支持,這注定科研活動只能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平衡。道理很簡單:拿了人家的資助,還不讓人家發表一點看法,這不是不講道理嗎?
第四,在社會制度層面,科學與自由的制度關系復雜,科學與民主制并非絕對并行不悖的。如馬克思所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更容易為資產階級利用??茖W家、技術專家參與政治活動,即我所稱的技術治理,存在著專家權力失控而威脅民主制的風險。一定要記?。嚎茖W標準不是民主投票的結果,因此科研邏輯擴散到社會事務中基本上都是精英主義的。
最后,在中國語境中講科學的自由,目標是想將科研活動從行政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實際是在國家規劃與學術自由之間尋找平衡,并非“科學本質上是自由的”——科學家希望的是少一點對學術的行政干預,而不是別的什么自由。
第四種觀點:“科學的本質是人文”
人文是什么?歧見紛呈,完全說不清楚。人文是“琴棋書畫”“四書五經”,還是人格高尚、精神“貴族”,或者就等于文史哲和藝術學科?怎么說科學都不是人文啊。
仔細分析,這種觀點應該是認定科學與人文對立,想用“科學的本質是人文”的理念消弭分歧。但是我覺得,科學從來就沒有與人文對立,此種“對立”是杜撰出來的,現在計算機可以用來作畫寫詩就是證據之一。感慨科學與人文的對立,很多時候是人文學者覺得資源過多分給了科學家,自己被忽視了。
當然,我們可以討論現在文理分科過早可能不好,或者大學里理工科學生應該學習足夠的文科知識,甚至可以批評一些自然科學家缺乏人文素養、輕視文科;但是,這些情況存在,并不說明科學與人文根本上是對立的。如果科學與人文對立,那學了科學就不可能還學文科,科學家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人文素養。這顯然不是實情。其實,反過來文科生、文科學者缺乏科學素養亦不少見??傊?,這是一個平衡和統籌的問題,而不是爭強好勝的斗爭問題。
第五種觀念:“中國科技搞不好,是因為中國科技工作者太急功近利”
這種觀點不斷有人重復,聽起來似乎有理,其實很糊涂。中國人歷來喜歡太道德,時不時就掉進“泛道德主義”的陷阱中。
首先,中國科技工作者到底有沒有比其他國家的科技工作者更急功近利?你有沒有統計數據和調查研究作為證據?有人說,現在科研越軌行為頻發就是明證。其他國家科研越軌行為的比率就少一些嗎?你對國內情況更了解,有“更嚴重”的印象很正常。實際上,由于當代科研活動規模越來越大,經費和從業人數越來越多,科研失范與越軌已經是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的現象,并非中國獨有??傊?,“更急功近利”的帽子不能隨便扣在中國科技工作者的頭上。
其次,中國的科技并沒有什么“沒搞好”,已經搞得很好了。兩三年前,SCI論文數量中國就已經世界第一,以至于在一些心里酸酸的外國人口中,SCI的意思從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變成了諷刺意味的“Stupid Chinese Idea”(“中國人的愚蠢想法”)。當然,論文質量下一步要提高,但起碼中國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世界上首屈一指了。相比而言,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更要努力。
再次,如果中國的科學家們真的是太功利,所以中國科技沒搞好,那該怎么辦?是不是派思想政治教員和道德理論家深入一線教研室、課題組和實驗室,對科技工作者進行淡泊名利的教育?要不要派先進道德模范去給科學家們上課?當前社會飛速發展,社會結構日益復雜,社會觀點日趨多元,各種社會利益相互博弈,不能否認思想教育在提升人們道德境界方面的作用,但其功效已經大打折扣了。當年布什經典著作《科學:無止境的前沿》,沒有一句話寫要對科學家進行思想教育。因此,就算科學家們太功利,也只能是多種措施共舉,尤其要靠設計和改進現有科研體制來解決。
最后,科學是世俗事業,俗世動力必然是功利的。沒有功利驅動,個別頂尖科學家可能好奇心“當飯吃”,但有幾百萬人從業其中的建制化科學是不可能高效地運轉下去的。要說看穿名利、追求信仰的模范,當然是和尚。真的看穿了名利,更可能是出家,而不是對科學孜孜以求。想一想,若不是這些年國家大量的投入,自然科學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嗎?不可能!
第六種觀點:“中國科學搞不好,是因為中國科學家缺少不愛名利只追求真理的‘貴族氣質”,這種說法認定科學是高貴的,我稱之為“科學高貴論”
科學高貴論者常常要說古希臘自然哲學,說它是貴族學問,完全籠罩在神圣的真理光芒之中。我不是古希臘的專家,不知道古希臘自然哲學是不是真理的化身,但我知道一點:古希臘自然哲學與哥白尼之后的現代科學不是同一個“東西”。如果嚴格按照現代科學的界定,不僅中國古代,古希臘也是沒有科學的。的確,現代科學繼承了古希臘自然哲學的理性精神,實際上,繼承理性傳統的不僅是科學,而是整個西方社會文化——可以說,當代西方社會都是古希臘理性的繼承者。
首先,現代科學繼承了古希臘自然哲學的“高貴”了嗎?科學修辭學研究表明:“科學純粹求真”的說法是在現代科學興起的早期,科學界為了爭取合法性、學術自由和社會建制性認可而進行的一種美化。實際上,在現代科學興起早期,到處宣揚“科學有造福社會的實用功效”也是常見的合法性斗爭策略。那時很多大科學家做實驗,常常邀請社會名流和普通大眾來觀看,以擴大科學的影響力。總之,從一開始,現代科學就是在求真與功利之間找平衡的。
其次,齊爾塞爾的科學史研究令人信服地表明,現代科學的實驗傳統并非來自哲學家或大學教授,而是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的頂層工匠——他們常常被視為不高貴的“技術傳統”或“工匠傳統”的代表。在《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中,默頓論證了科學興起與清教倫理的一致性關系,而后者講求履行天職和造福社會的現世功利訴求。
總之,沒有證據表明:現代科學是“高貴”的事業。
到了二戰之后,科學事業大規模擴張,科學與技術一體化,甚至“科學的本質是技術”的觀點越來越流行,“科學高貴論”已然過時。我倒認為,如果科學是人民的,而非貴族的,這并非說科學不高貴,相反科學恰恰因其造福人類而高貴。
當然,重要的不是科學到底高貴不高貴,而是中國科學發展的“瓶頸”是不是中國科學家們不高貴。科學家要得到社會更大的認可,得到國家更大的支持,需要給科研“松綁”——這些與高貴不高貴似乎關系不大。
如果中國科技界本來可以搞得更好的話,妨礙它的肯定不是功利主義之類的東西?!肮髁x”這個詞在中國被污名化,對社會有利、對大家有利、對自己有利,難道不好嗎?
問題在哪里?我舉個例子。
秦國統一六國,靠的就是軍功驅動??车舳嗌偃祟^,可以記什么功、進什么爵清清楚楚。這是不是功利?當然是。如果秦的規定不是以人頭定軍功,而是看誰的戰后奏折寫得好,那會是什么結果?驚天地、泣鬼神的匯報材料能把敵人“寫死”嗎?
現在中國科技發展最應該憂慮的就是沒有實行真正的功利主義,沒有按“人頭”來論功行賞??萍及l展要砍的人頭是什么?一目了然,就是對科技創新、知識生產的貢獻。只有把功利真正分給那些做出成績的一線科研人員,中國的科技才能搞得更好。如果走到什么反對功利主義和弘揚“貴族精神”上面去,中國的科研機構有沒有變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子孫廟”的危險呢?
因此,我認為現在的問題是:不管是科學界還是哲學界,老老實實做學問、做研究和搞創新的人,不如那些當官弄權、吹牛拍馬、拉幫結派、形式主義和投機取巧的人“混”得好。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制度性“滑落”,才是我們最應該考慮的問題。
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人人都應該關注,人人都應該支持。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