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城
【摘要】隨著金融交易的不斷發展與金融監管的日益完善,金融創新伴隨著全球化不斷發展,而金融產品的創新又是金融創新里最重要的一環。本文所研究的固定收益證券證券市場,是證券市場里的重要組成部分,風險累計增長速度遠高于其他產品。固定收益證券市在我國的發展十分迅速,投資者對市場風險愈發重視,并通過各種手段開展風險管理。本文就固定收益產品創新以及風險管理作簡要分析。
【關鍵詞】固定收益,金融創新,風險管理,貨幣基金
一、國內證券市場金融產品創新概要
(一)證券市場產品創新發展及其特點
就我國目前證券市場及相應金融產品創新的發展情況來看,如金融衍生品類都已經發展的十分成熟,由審批制向報備制發展的條件愈發成熟,資產證券化也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新的資產證券化類型正在孕育而生。另一方面,如回購交易、報價回購等業務尚處于萌芽階段,通過對近些年國內證券公司產品創新的情況進行總結,我們可以發現以下特點:
1.產品具有較強的創新價值,規避了監管,滿足了市場的部分需求
在企業層面,資產證券化、回購交易提高了企業資產流動性,拓寬了新的融資渠道,并加速了資產周轉速度,有利于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這一問題,從家庭資產的配置層面出發,證券回購、現金管理產品使得家庭閑置的流動資產周轉出來,進一步提高整個系統的流動性,也使得固定收益證券市場進一步發展并維系核心客戶。
2.金融創新產品類型較少,證券公司參與度低
從放寬金融創新以來,金融產品的創新較少,其中較為成熟有集合理財產品即投資基金以及資產證券化。總的來說,金融創新產品類型較少,且證券公司的參與度低。僅有的金融產品創新主要集中在大型的證券公司,而中小型券商較少參與,不利于整個金融行業的創新能力的提高。
3.金融產品創新周期長,行政審批手續繁瑣
在我國,從產品方案的出爐到產品的試點至少都需要半年時間,包括產品論證以及行政審批。創新周期的增長不利于卷上行業的整體發展,更加遠遠落后銀行業、保險業。
(二)證券市場產品創新存在的問題
1.業務結構不合理
從全球證券業發展來看,券商的核心業務主要包括三種。一是傳統業務,如證券承銷、經紀、自營等,二是一些咨詢類業務,如企業并購、重組、回購等,三是一些新型業務,如資產管理、衍生品交易。而目前,我國券商的發展大多停留在傳統業務上,創新動力不足,業務結構不合理。
2.投資范圍較窄
在國外,投行進行資產管理的投資標的選擇十分廣泛,投資標的不僅可以投向傳統類的權益類、債權類以及相應的貨幣市場金融產品,也可以選擇較為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創新程度較高。而在國內,投資資產標的選擇較為狹窄,涉及衍生品的選擇受到嚴格限制,不利于金融產品進一步創新。
3.業務鏈條不夠完善
在我國,證券公司所發行的產品主要以傳統的機構投資者為服務對象,產品均質化嚴重、產品單一。在國外,越來越多的投行開始注重私人財富管理,對不同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咨詢、投資策略組合。而在國內,個體投資者的資產管理業務僅在傳統的經紀業務上開展,提供差異化的咨詢、資產管理服務,而單獨針對個人投資者的金融創新產品較少。
二、產品創新與風險管理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規模較小,結構單一,人為分割嚴重。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公司債券,盡可能擴大基礎交易品種,建立衍生品風險對沖機制,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
(一)進行權益類產品創新,完善風險對沖機制
在股權類改革權證試點上,創新設計各類權證,在發展場內交易所市場的同事,發展場外市場,完善權益類產品設計,其意義為:(1)該工具具有低杠桿,(2)增加流動性,(3)吸引港資進入大陸交易市場,(4)帶來充足流動性,抑制過度投機行為。
(二)健全運行制度以及配套措施,構建風評機制
第一,進一步完善融資融券、集合理財等制度,完善相應配套措施,為相關衍生品發展提供基礎。
第二,完善并發展做市商制度,為證券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并完善相應風險管理機制,抑制過度投機活動。
(三)建立合理制度,完善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
流動性好、用戶豐富的交易市場是衍生品活躍的重要基礎。完善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通過保險、基金、證券公司等大型機構者進入市場,進一步完善市場。
另外,針對衍生品創新,應該完善相應的制度,在規模、流向上盡可能放寬監管,有利于市場走向活躍。
參考文獻:
[1]張亮亮.熊國兵.郝潔萍,等.基于違約強度的固定收益證券風險敏感性分析與壓力測試[J].上海金融,2011(2),(2):85-87.
[2]都婧.固定收益證券的綜合分析風險及度量——基于企業債和公司債的實證分析[J].中國外資,2014,4(4):145-146.
[3]和丹,我國固定收益證券中的資產支持證券優勢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3,1(1):3-4.
[4]羅毅.互聯網金融下的證券業分析[J].中國金融電腦,2014(4):13-21.
[5]彭莉.互聯網金融下關于證券營業部服務創新的幾點思考[J].商情,2014(45):83-83.
[6]張洪哲.互聯網金融模式對證券業的影響[J].中外企業家,2015(32).
[7]劉珍秀.互聯網金融沖擊下證券經紀業務轉型的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2):73-75.
[8]寧創.“余額寶”沖擊波[J].寧波經濟,2013,(8):14.
[9]朱小群.“余額寶”攪局銀行業[J].中國經濟報告,2013,(8):58.
[10]劉暉.基于T+0模式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研究——以余額寶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4(2).
[11]黃明皓.余額寶對傳統金融的沖擊[J].中國金融,2014(8).
[12]邱冬陽.互聯網金融本質的理性思考[J].新金融,2014(3).
[13]劉剛.透視“余額寶現象”[J].宏觀經濟管理,2014(5).
[14]Dai Q,Singleton K.J.Specification analysis of affine term structure models [J].Journal of Finance,2000,55: 1943-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