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月元
【摘要】為了使企業更好履行社會責任,政府在內部控制規范中應增加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項目,此外,還要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這對于促進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和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存在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內部控制質量,內部控制建設,市場化進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
一、內部控制質量的研究文獻
Doyle(2007)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質量與盈余質量成正相關。Deume和Knechel(2008)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的質量不僅與主要股東的股權集中程度呈負相關,并與財務杠桿正相關。內部控制質量與前者是負相關關系,與后者則為正相關關系。李萬福等(2011)研究發現,好的內部控制能夠提高企業的投資效率,進一步會對企業的績效產生正向的作用。方紅星和金玉娜(2011)、董望和陳漢文(2011)分別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內部控制質量越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也會越高,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周繼軍和張旺峰(2011)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較高的內部控制質量有利于降低公司高管財務舞弊的風險。李志斌(2013)研究發現除了預防和發現欺詐等基本目標外,內部控制還具備溢出效應。馮麗麗(2015)認為內部控制能夠使公司治理更加健全與完善,從而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王海兵(2016)認為內部控制質量越高,財務績效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的影響越大。
較高的企業內部控制質量,可以使企業降低生產和運營風險,更好的關注包括員工、消費者、社區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這些都會直接影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
二、市場化進程的研究文獻
崔秀梅和劉靜(2009)指出在一般情況下,對于非強制性的社會責任,產權性質并不會對市場化進程與社會責任履行水平之間的關系產生顯著影響。樊綱、王小魯和馬光榮(2011)研究發現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推進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微觀經濟效率,但是市場化改革進程在地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彭玨和陳紅強(2015)認為高的內部控制質量與好的市場化進程會顯著促進企業更好的履行社會責任。修宗峰(2015)指出市場化進程越高的地區,越會加劇城市的幸福感對民營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負面作用。李慧云和劉鏑(2016)認為在市場化進程較差的地區,由于政府保護以及較差的市場環境等因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動性會受到負面影響,這會加劇企業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市場對經濟資源的分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較少,在這種情況下,當地的經濟環境比較寬松和自由,這就要求有較為細致全面的法律與較高的執法力度,伴隨而來的就是較高的法治化水平,而且無論是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勞工生存狀況以及企業生產對于環境的影響,都會受到較多的社會公眾的關注。在此狀況下,企業不僅要面對十分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還要面對社會公眾的嚴格監督,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企業不得不改變自己原來不被認同的行為,調整自己對潛在投資者的態度以及自身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從戰略層面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決策的考慮因素中,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
三、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研究文獻
目前,整個學術界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相關問題的研究內容不勝枚舉,但是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分別是公司特征因素、經濟動機因素和公司治理因素。
(一)公司特征因素
Hillman和Keim(2001)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水平受到企業績效的正向影響。沈洪濤(2007)研究發現較大的公司規模和較強的盈利能力會對公司履行社會責任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這種作用是顯著的。馬連福和趙穎(2007)研究得出董事長和總經理兩個職位是否合并并不會顯著影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況。崔秀梅(2009)研究發現,資產規模和行業敏感度越高,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越高,并且這種影響是顯著的,而財務杠桿對社會責任履行水平的影響是負向的。
(二)經濟動機因素
翟華云(2010)研究發現,在預算軟約束下,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由于存在外部融資需求,其不僅更愿意履行社會責任,而且社會責任也會履行的越好。錢明、徐光華和沈弋(2016)研究發現企業通過更好的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
(三)公司治理因素
張正勇(2012)對于現有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的評價方法進行了總結,結合研究方法中比較主流的問卷調查法和內容分析法等對2008和2009年度上市公司公開的社會責任報告進行評級打分,研究發現公司治理越好的企業,其社會責任履行水平越高,并且這種影響是顯著的。張舒(2013)研究發現,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獨董比例和監事會規模都是影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情況的重要因素,還發現二者的影響是正向而且顯著的。Majeed et al.(2015)采用2007至2011年共五年的數據對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履行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隨著股權集中度的變化而變化,并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
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帶來的不僅僅是政府干預的減少和市場透明度的提高,而且還會帶來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這種競爭包括公司產品的競爭與公司社會形象的競爭。當市場趨于成熟,產品同質化嚴重時,降低成本提高銷量已經難以為企業擴展更多的市場了。在這種環境下,公司的社會形象就是另一個競爭點了,企業為了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以收獲更多的客戶的同時,還需要考慮企業由于不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甚至損害社會利益可能導致的企業社會形象轟然倒塌的風險。因此,考慮到有利因素和有害因素,企業愿意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內部控制建設,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以促進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樹立企業在社會中的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池國華,關建朋,喬躍峰.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系統的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1(5):87-92.
[2]董望,陳漢文.內部控制、應計質量與盈余反應——基于中國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1(4):68-78.
[3]修宗峰.地區幸福感、市場化進程與企業社會責任——基于我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證券市場導報,2015(2):15-23.
[4]王海兵,韓彬.社會責任、內部控制與企業可持續發展——基于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經驗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1):75-84.
[5]鐘定貴.股權結構、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D].西南財經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