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繼芳
摘要: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需要協調農村經濟向前發展,推動農村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農村作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關鍵陣地,需要在這過程中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提升農業的發展水平,進而更好的為農民進行服務。在農村想要有效發展普惠金融,會受到資金、政策、產品等多方面的影響,那么就需要從這幾方面來進行解決,優化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更好的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本文就先說明普惠金融的發展,然后說明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意義,說出當前農村普惠金融所存在的問題,根據相應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農村? 普惠金融? 可持續發展? 思考
普惠金融出現的目的就在于完善人們對于金融服務的了解和使用,在這過程中對于農民、低收入者有著很好的幫助,滿足其金融需求。我國在經歷幾十年的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后,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金融體系,其中所建立的金融結構覆蓋面積也在越來越大,并且為農民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普惠金融的發展
普惠金融的歷史較為悠久,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正式在一些國家出現小額信貸,而在二十年后,一些國際機構開始認識到,需要針對低收入人群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在二十一世紀后,惠普金融才正式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通過對金融設備的有效完善,來將金融服務范圍擴大到低收入人群中,為其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金融服務,提高其可獲得性[1]。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已經通過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在這過程中明確的表明,要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普惠金融工作內容就是要更好的挖掘農民的經濟發展情況,為其農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務,幫助農民、低收入者也能夠獲得平等的服務權利,提高農民的經濟水平,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幫助。
二、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意義
(一)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
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是為讓農民能夠享受到和城市人民同樣的金融服務,努力幫助到所有人,通過多個方面來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逐漸的拉近城市和鄉鎮的發展距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普惠政策就只能夠加大力度,相對應的信貸支農力度也需要迎合發展不斷提升[2]。
(二)提高創業就業率
我國想要真正的實現小康社會,首先就應該保證農民的經濟收益,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全面經濟提升。那么農村普惠金融的出現,就能夠幫助農民在創業、發展中補充資金不足的情況,更加完善農村的金融設施,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力度,更好的推動農村的向前發展,激發農民創業熱情,發揮農村的內部活力,努力增加第二、三產業的創收。
(三)創新農村金融
當前我國金融受到互聯網發展的影響,農村普惠金融也需要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價值,發揮其作用,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優勢,更好創建新型農村普惠金融模式,減少成本的投入,鼓勵農民能夠使用更加可靠的金融產品,這也是未來農村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3]。
(四)符合農民的發展要求
在新時代下,農村金融需要幫助農民更好的發展。相關的金融部門就根據我國相關的政策要求,以農民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從農民最關心的角度出發,幫助農民提供更加完善、合理的金融需求,努力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進而讓普惠金融真正的發揮自身的價值。
三、當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普惠金融理念和盈利性原則有所沖突
就以農民自身來說,農民的發展規模較小,對于資金的使用較為分散,而且規模不大,這樣就導致銀行很難真正實現規模貸款,也就導致銀行所貸的金額并不大,嚴重的影響到銀行的利息收入[4]。就以銀行的發展而言,將同一家銀行放在農村和城市中,所需要用到的資源和投入的成本基本相同,但是獲得的效益卻有所不同,在這過程中如果是設立在較為貧困的地區,不僅無法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甚至還會出現虧損的情況。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受到經濟效益的影響,銀行并不愿意服務于低收入者、農民等群體。
(二)政策落實不到位
農村普惠金融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多個部門進行有效配合,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農村金融的作用。但是,就當前的情況來看,金融機構在發展過程中會迎合政策的實際內容和自身的經濟效益兩方面來進行考慮,而相應的政策卻沒有及時的落實,比如財政補貼、減免稅費等等,農民能夠抵押的土地也會因為各種政策沒有落實,就導致銀行不愿意深入到農村開展普惠金融[5]。
(三)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
當前的農村金融產品主要還是解決融資需求,這樣就導致農村金融產品大多都一樣,并沒有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推出具有惠農的金融產品。對于地方法人的金融結構,這樣的情況更為明顯,工作大多都是圍繞對傳統業務的補充和優化,沒有考慮到農民實際需求。而且金融結構沒有迎合新時代的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缺少資訊、投資等多方面的業務,很難在這過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產品。
四、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策略
(一)推動融資發展
金融機構在這過程中應該增加資金投入力度,進而加大貸款力度,對于農民貸款采取一些補貼政策,以此來激勵農民貸款,購買相應的金融產品。因為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根據鼓勵增量的原則,更好的完善貸款降低制度。及時完善農村信貸補償制度,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風險補償基金,及時配合金融產品出臺相應政策,保證金融產品符合農村發展,具有惠農意義的金融產品,更好的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
(二)加強農村支付環境建設
金融結構在這過程中應該和相關部門進行及時溝通,有效合作,及時完善農村支付方法,擴大支付系統的覆蓋面積,努力完善農村支付結算的途徑。可以在這過程組織開展綜合服務點,幫助農民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架構網絡[6]。充分的利用當前的信息技術,通過手機銀行、微信、支付寶等多種渠道,為農民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金融服務。
(三)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
金融結構應該加強和相關部門的配合,為農民能夠提供創業就業渠道,并且及時對農民進行培訓,提高農民自身的專業水平,開展創業指導、資訊等業務,并且在農民創業后,進行實時跟蹤,對在這其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為農民建立創業金融專項講座,提出相應的金融發展規劃,對于金融結構所具有的政策、法規、產品進行廣泛宣傳,加大農民對其的認知程度,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為農民的創業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到2020年,應該能全面建成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有效的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
(四)解決農民的買賣問題
受到當前信息化的影響,農村的整體面貌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那么就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鼓勵金融機構構建網絡化金融服務,為農村的消費者、供應者提供相應的信息,幫助農民完善產品銷售、售賣等等一系列活動。利用銀行商城將農業企業中的產品進行展示,讓更多的人能夠進行購買,以此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增強農村的經濟活力。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下,想要保證農村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金融機構在這過程中,就通過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積極和相關部門進行有效溝通,為農民推送更加合理的金融服務,進而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王林.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OL].中國商論,2019(21):54-55[2019-11-26].
[2]邵川.農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的視角[J].社會科學動態,2019(09):43-49.
[3]仝愛華,姜麗麗.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江蘇商論,2019(08):96-99.
[4]鄭鷹.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思考[J].科技經濟市場,2019(08):59-60.
[5]郝麗霞,張建寧.新常態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路徑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3(14):53+55.
[6]李淑敏.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8.
作者為中國人民銀行太谷縣支行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