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中信泰富澳元累計期權交易巨虧事件這一案例,結合COSO報告重點分析了中信泰富的內部環境、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揭示該企業在內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總結出中國投資控股企業普遍缺乏風險導向的內部控制機制,同時從企業自身和政府監管部門兩個角度出發,提出如何構建風險導向內部控制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風險管理,投資控股企業,內部控制
一、案例介紹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與13家外資銀行簽訂了數份杠桿式外匯合約,其中金額最大的是澳元累計期權合約,總額為90.5億澳元,匯兌損失155億港元。合約鎖定匯率0.87,規定在此后兩年內,中信泰富每月以0.87美元/澳元的平均兌換匯率,向交易對手支付美元接受澳元,最高累計金額約94.4億澳元。幾月之內,公司股價暴跌,高層管理者受到調查。該事件是我國目前最令人震驚的一起投資復雜外匯金融衍生品虧損事件。事發后公司管理層曾聲稱,與國外投行簽訂澳元外匯合約是為了套期保值,規避其在澳洲鐵礦石項目上的匯率風險。但據公司預算顯示其澳洲項目的資本性支出加上未來營運支出只有20多億澳元,遠低于它在衍生產品中需要接受的94.4億澳元總額。
二、COSO框架分析
見表1。
由表1COSO內控八要素分析圖中可知,中信泰富在內部環境、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這幾方面沒有很好的內部控制設計。在目標制定、控制活動、信息溝通與監控方面雖然有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并未有效地執行。這是中信泰富遭受巨虧的重要原因。
(一)內部環境控制失效中信泰富公司高管未經董事會批準便擅自做出重大戰略決策,說明其在公司治理上存在重大漏洞。
(二)風險意識薄弱中信泰富買入的澳元期貨合約風險是無限的。管理層風險意識淡薄,在做出重大的投資決策之前未考慮潛在的最大損失。
(三)控制活動實效中信泰富巨虧問題在于財務董事未遵守公司政策,公司本已設立的雙重審批制度未能阻止損失。說明其已有的控制條款形同虛設。
(四)信息交流不通暢中信泰富高層為謀私利,故意延遲對外信息披露,會計信息未得到充分體現。
(五)內部監控不力中信泰富的管理階層需及時取得內部控制系統持續發揮功能的資料,當財務報告與他們所得的資料有重大偏離時,沒有及時對報告提出質疑。
三、內部控制失效—投機失敗
在五要素中,內部環境、風險評估和信息與溝通是中信泰富內部控制中較為薄弱的三個環節。
(一)內部環境
內部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的基礎,包括公司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等內容。
對于超過1000萬美元標的項目,中信泰富沒有經過由5~6人組成的投資委員會集體決定,事后榮智健也表示他對澳元累積外匯期權合約一事毫不知情,而是財務董事張立憲和財務總監周志賢超越權限,私自與香港多家主要銀行簽訂的。一個財務董事就有這么大的權力,動用數以百億元計的資金去炒賣衍生工具。這充分反映出中信泰富在公司治理及權責分配方面存在重大缺陷。
內部環境是內部控制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它直接決定著其他控制要素能否發揮作用。而公司治理及權責分配是否合理又直接影響內部環境的建立。所以可以看出,中信泰富在公司治理及權責分配方面的缺陷是其遭受巨虧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風險評估
澳元累計期權合約的風險非常大,然而中信泰富卻沒有及時識別出這種風險,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這種風險,最終給企業造成了巨大虧損。可見風險評估環節的失效是導致中信泰富巨虧的重要原因。
(三)信息與溝通
中信泰富金融衍生品巨虧的案例之中,信息與溝通的不通暢、不及時使得風險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虧損不斷地擴大。
在中信泰富進行澳元期貨投資之前,并沒有向董事長榮智健報告,也沒有在董事會進行集體決策審批,財務董事張立憲、財務總監周志賢擅自就做出了這樣重大的決策,說明其內部的信息溝通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在澳元期貨的交易過程之中,由于財務董事及財務總監為向董事會報告交易情況,使得董事會沒有及時獲知損失情況。直至2008年9月初才察覺到風險的所在,終止了部分合約。2008年9月7日中信泰富已經獲知該投資釀成了百億的虧損,但是卻在9月9日的一份公函中稱“公司的財務或交易狀況沒有出現重大不利改變”。沒有及時向眾多股東通報損失,使得投資者無法及時阻止企業虧損增大。
直至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才正式對外通報,坦誠損失。但此時實際虧損已達到8億港元,而浮虧到達147億港元,總的虧損額為155億港元。中信泰富在發現問題6個星期以后才進行信息的披露,涉嫌延遲披露、非法陳述,反映出中信泰富的信息與溝通存在重大缺陷,提供的信息可能失真或存在人為操控。
四、結論與建議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知,中信泰富因為實體業務的發展,需要利用澳元期權合約進行套期保值以減小風險,這樣的風險管理是必須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因為外部環境致使其實體經營受阻、經營預期不理想,中信泰富一步步偏離其套期保值的目標,開始利用澳元期權合約進行投機。而中信泰富又在全面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缺陷,特別是在內部環境、風險評估和信息與溝通三個環節嚴重失效,導致其投機行為最終以失敗告終。所以,內部控制失效是中信泰富遭受巨虧的根本原因。
中信泰富由于全面風險管理不足造成巨虧的事實并不是個案。截至2009年12月2日,國資委表示,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浮虧114億元。雖然我國政府多次強調國有企業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僅限于套期保值,但是國有投資控股企業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投機的行為屢有發生,核心原因還是投機心理和缺乏監管。因此,為降低國有企業金融工具投機風險,一定要加強金融工具投資的監管和相關業務操作的內部控制。
由前面分析可以知道,缺乏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系是當前我國投資控股企業普遍存在的重大弊病。通過對本案例的分析,我們得到以下啟示:
(一)完善企業自身內部控制
1.建立正確的風險文化
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要參與市場競爭,必然要面對風險。但是必須改變以往面對風險缺乏謹慎的思想態度,加強風險管理文化建設,強化相關業務部門的風險意識。同時,還應該注意營造良好的企業風險控制文化。內部控制是由人來執行的,有了嚴密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而缺乏具備相應素質和品行的人去執行,內部控制依然難以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控制環境逐漸與企業文化融合,以達到內部控制的最優目標。
2.完善法人治理和制衡機制
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更要注重對高風險的提防,企業應當推行涵蓋事前檢測、事中管理和事后處置的全過程風險管理行為,建立和完善風險控制機制。明確規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的責任和權利分布,諸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健全公司治理結構。
3.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統
建立一個統一、高效、開放的信息與溝通系統,是其他一切控制運行的平臺,有助于企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當成為企業內部控制的重中之重。同時,及時誠實的披露公司的經營信息,有助于在廣大投資及消費大眾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無形之中給企業加分,使得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占得先機。
4.定期評估內部控制系統
企業應當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自己的內部控制系統進行評估,評估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實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達成內部控制目標。自省自查,有助于企業早日發現問題,從而早日解決問題,將風險控制到最小,使收益能夠達到最大。
(二)加強政府部門外部監管
1.加強國有投資控股企業的風險監管
中信泰富事件再一次暴露出中國對國企監管上的缺失、缺位。企業自身沒能做到有效的風險控制是其一個原因。但是相關部門對企業風險控制的監管力度不夠,沒有及時制止違規行為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政府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風險控制的監管力度。
2.加強對企業信息披露的監管
我國企業延遲披露、故意錯誤披露企業信息的事件時有發生,我國監管部門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經驗,跟蹤監管企業的信息披露,建立一個規范的信息披露機制。
3.建設問責文化
誰出錯,誰負責,有利于促使企業管理層重視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從而促進企業內部控制的健全與完善。形成問責文化有利于規范企業公司治理,有助于保證權力的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陸甦.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視角下的內部審計探究[J].中外企業家,2020(2).
[2]江捷.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12).
作者簡介:
吳芝霖(1990-),女,漢族,四川南充人,碩士研究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戰略技術裝備發展中心,研究方向:企業內部控制。